周星驰深圳定档发布会(坐拥5大IP合作3大顶流)
周星驰深圳定档发布会(坐拥5大IP合作3大顶流)结束营业时,新艺城手上还有着至少5个可以持续开发的电影系列。11年的江山不是白打的。在香港电影最巅峰的年代,忽然就少了一股不可多得的势力;或许也是一种幸运。新艺城不用经历港片衰落的痛苦,只留下最潇洒的身影,在后世成为传奇。
11年了。
从1980年创立奋斗公司,得到金公主院线支持升级为新艺城,拉来吴宇森摄制开山《滑稽时代》,到成为香港电影的龙头,与建立21年的嘉禾分庭抗礼,足足有11年了。
麦嘉和石天结束了新艺城11年的风云岁月。
这是一种遗憾。
在香港电影最巅峰的年代,忽然就少了一股不可多得的势力;
或许也是一种幸运。
新艺城不用经历港片衰落的痛苦,只留下最潇洒的身影,在后世成为传奇。
11年的江山不是白打的。
结束营业时,新艺城手上还有着至少5个可以持续开发的电影系列。
《最佳拍档》;
《开心鬼》;
《英雄本色》;
《倩女幽魂》;
《监狱风云》。
所合作的明星,不说多,只说周润发、张国荣,许冠杰三大顶流,对抗起嘉禾是不在话下。
难免就有人奇怪了,这盘棋明明还没下完,而且还不算劣势,怎么就投子认负了呢?
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还得回到新艺城七怪身上。
不同于嘉禾、邵氏,背后是邹文怀、邵逸夫这样的纯制片人做幕后老大,新艺城的老大更加接地气,三大股东麦嘉、石天、黄百鸣都参与到编导演工作,后加入的曾志伟、泰迪罗宾、徐克、施南生,他们名义上是打工仔,却也参与到了创作决策当中。
新艺城七个老大,只有施南生一个人是彻底的幕后,其他六位都至少有帮忙演戏。
他们是前线的电影人充当着公司的运营决策。前期形势不复杂的时候,他们不需要管太多,只需要做出好作品,就有机会强大起来。
强大起来了,有规模了,就需要有人统筹全局。
不难发现麦嘉到后面越来越少亲自导演和主演了,作为老大,他需要花更多时间负责整个公司的战略运作。
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拍电影的,不能把他当成邹文怀、邵逸夫。
麦嘉身后的老大金公主老板雷觉坤只负责给钱不管事,想必他也知道自己不懂行,倒不如直接交给麦嘉他们更好一些。
嘉禾和邵氏能够持续发展,离不开邹文怀、邵逸夫的能力和资源。这是新艺城相比之下缺少的,以至于到了一定的瓶颈时,无法突破,眼看着一步步走向毁灭,那真倒不如急流勇退来得痛快呢。
新艺城七怪,六个都是电影创作者,创作者都有不同的理念,并且有着个人发展的需求。
徐克为什么要自立门户?
因为他本质上是创作者,不是商人,他要实行自己的创作理念。
所以这不是利益分配妥当就能保持住七怪长期合作的,更何况利益问题始终都没有解决。
1989年春节档之前,本来就已经四分五裂的七怪,遭遇了致命一击。
黄百鸣决定和已经出走的徒弟高志森合作,进一步探索合家欢家庭喜剧。
与德宝合作后风生水起的高志森建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并找来了宝刀未老的许冠文合作,这下还得到黄百鸣助阵,简直是如虎添翼。
他们目标明确,就是要延续《富贵逼人》和《八星报喜》的风格,打造春节档的定制贺岁片。
融入许氏喜剧风格的《合家欢》,就这样成为了麦嘉《新最佳拍档》的最大对手。
黄百鸣的“背叛”不是没有理由。
第一是麦嘉曾经帮嘉禾院线拍了《最佳福星》,其他人为什么就不能有一次赚外快的机会?
第二是因为杜琪峰。
本来黄百鸣在1988年的年度票冠《八星报喜》大赚一笔,结果麾下杜琪峰执导的《城市特警》只收回400来万亏了本。那时盈亏已经是各自计算,麦嘉又不给春节档赚回来的机会,那他就只能到外面去赚。
再加一点,那就是黄百鸣真想要开发合家欢家庭题材,这是他个人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更多尝试的机会。
麦嘉开拍《新最佳拍档》,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将林岭东在《校园风云》的票房失利之后需要时间重新调整。
一来是为自己这边的收益着想,二来可以让这个新艺城招牌系列保持活力,看能不能适应全新的市场。
可岁月非常残酷。
想当年《最佳拍档》拍到第三部,票房差点就冲破3000万。
也就是5年的事情,《新最佳拍档》同样是在春节档,票房却只有2000万出头。
《合家欢》延续了《八星报喜》的强势,用3124万收下春节档冠军。这也是许冠文、许冠英在《摩登保镖》8年后,再次笑傲春节档。
放出大招都能输的麦嘉难免是大受打击,也许是为了就地反超《合家欢》,新艺城在3月就拿出了黄百鸣监制,周润发主演的《阿郎的故事》接档,结果拿下3091万,遗憾没能反超,但黄百鸣是又赚了一笔。
黄百鸣还没有像徐克一样自组工作室,却已经有了独立的资本。只剩五人的新艺城七怪(泰迪罗宾继曾志伟后也已离巢),终于是真正地名存实亡。
看到当年的小弟黄百鸣这么厉害,麦嘉和石天会有什么感想呢?
从两年后的结果可以推测,他们是不得不认老了。
正在高速发展的市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仅仅1年的时间,春节档就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
1989年的《合家欢》还能排进年度前三,到1990年,德宝的春节档票冠《三人新世界》只能排到了第六位,嘉禾请来泰迪罗宾执导的《乱世儿女》更是直接扑街,洪金宝出演也没有什么用。
然后连续4年的港产片年度票冠,都是暑期档。
并且都由同一个人主演的电影拿下。
那个人叫周星驰。
周星驰在王晶的赌片系列中大抢风头,正式确立自己的无厘头风格。
他的出现,直接促使喜剧类型片再度风靡。
只不过,这时候流行的喜剧,不再是麦嘉、石天的那种喜剧。
甚至也不是许冠文的。
找回点感觉的许冠文和麦嘉一样,打算翻新自己的老招牌来用,1990年暑期档他找回了许冠杰,许氏三兄弟再度聚首,《新半斤八两》重现昔日荣光。
2635万票房相当不错了,加上引进片,都能排在年度第四。
如果放在10年前,何止前三,那绝对是冠军的。
不是说数字,而是说许氏兄弟当时的影响力,以及他们的风格内容,和当时社会的契合度。
随着时间的脚步,社会变了,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口味也变了。
他们仍然有粉丝基础。
但事实是,许冠文没能完成质的突破,他不是像徐克那样的类型片多面手,无论市场怎么变都能适应;
周星驰的风格恰好符合时代的需要,同样是小人物,却有着不一样的新鲜味道,更为通俗,更为流行。
《新半斤八两》还是输给了同期上映的《赌圣》。
12月周星驰继续用一部《赌侠》锁定胜局,包揽了年度冠亚军。
两部电影更是同时突破创纪录的4000万,堪称前无古人。
许氏兄弟最后的辉煌,就是周星驰神话的开始。
1年后,许周两人在《豪门夜宴》用一场饭桌对戏完成了交接。港产喜剧的新领军人物将承载着更大的重担,因为多年以后,和麦嘉所担忧的一样,香港电影终究走向了没落。
许冠文到后面要思考的是如何突破,周星驰要想的则是如何存续。
麦嘉不看好香港电影的未来。
这是他结束新艺城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能怪他太过于悲观,只能说,是时代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那时候电影几乎只有票房盈利这一条路,连光碟都没有开始流行。知道自己擅长的风格行不通了,票房赚不了钱,他别无他法。
要是换在多年以后,他很容易就能想到出路。
五大系列IP化,开发电影宇宙,各种衍生网大网剧不在话下;
还可以利用关系大搞艺人经纪,那样赚的钱说不定比拍电影还多。
可惜这都是事后诸葛亮,没有人穿越时空回去告诉麦嘉可以这么做,当时的大环境也让他没法那样做。
在新艺城最后的岁月里,麦嘉还是只能按部就班地当监制。
给林岭东开路拍了《监狱风云2》,票房口碑都相比第一部要逊色不少。退意已决的麦嘉,之后便让林岭东跟徐克玩去了;
找来周星驰拍了《情圣》,当时李修贤的公司和麦嘉一样,幕后老大是金公主,李修贤是周星驰的伯乐,自然能请得到刚刚爆红的周星驰。
麦嘉的风格和周星驰进行了一次结合,两人的第一次合作,也是最后一次合作,也称得上是两代港片喜剧人的一次交接仪式。
见到周星驰的年轻活力,麦嘉的退出无疑是更为坚决了。
完成最后一部电影《蛮荒的童话》,新艺城在1991年底正式落幕。
曾经的风风雨雨化作一缕青烟,窜进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麦嘉和石天决定退出,并未影响徐克和黄百鸣两人稳步上升的事业。
即便电影工作室的票房开始走下坡路,即便和吴宇森之间有些不愉快,闹得吴宇森出走自己开新公司,也无碍徐克继续他的翻拍计划。
完成《英雄本色3》后,徐克找到昔日武侠片大导胡金铨开拍《笑傲江湖》,经过一段非常波折的制作过程,成片最后居然还反响不错,香港武侠电影从而有了复兴的苗头。
徐克是非常够意思的一个人。
不知道是不是在《英雄本色2》之后想再扶一把石天,就找到他做主演,和程小东联合执导了《财叔之横扫千军》。
然而只有300多万的票房,多少是令到石天心灰意冷。等他下一次出现在大银幕,就是25年后的事了。
拍完《倩女幽魂3》和《棋王》,徐克和金公主的合作来到了尾声。
1991年暑期拿到2970万力压引进片《终结者2》的《黄飞鸿》,开启了徐克和嘉禾、思远影业的合作。
兜兜转转了10年,徐克还是回到了吴思远那里。
不同的是,他不再是一个拍不出卖座电影的新浪潮青年导演。
黄百鸣在新艺城不再开拍新片后,先是和永高院线展开合作。
永高院线哪来的呢?
原来是德宝那边不干了,澳门富商罗杰承接管,成立了永高。得到了黄百鸣这位大将,永高很快就在1992年用《家有喜事》拿下4899万,这也是黄百鸣探索好几年后憋出来的大招,上来就打破香港历史票房纪录,春节档顿时又热闹了起来。
不过周星驰接着就在暑期档用《审死官》代表1987年成立的新宝院线破了5000万,实现票房四连霸。
新宝院线怎么来的呢?
是金公主的高层冯秉仲帮助其他富商开的。
成功来的太快并非是好事,自信爆棚的永高居然放走了黄百鸣,结果到了1994年,便因激烈的市场竞争亏损超1亿,黯然离场。
离开永高后的黄百鸣连带自己的东方制作公司,以及自己的老伙计高志森、于仁泰,开设东方院线。
当年那个连编剧稿酬都收不回来的小伙子,10多年后竟可以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一方豪强。
香港电影市场最鼎盛的时候,有多达5条大院线。
嘉禾,新宝,永高,东方,剩下一条却不再是金公主。
在新艺城结业后,金公主失去了主力大将,也失去了继续和嘉禾较劲的信心。1992年底,金公主结束院线业务,新宝的金主接手,改组金声院线。
吴宇森导演的《纵横四海》和周润发主演的《我爱扭纹柴》是金公主最后的辉煌。
吴宇森当年离开徐克,也是在金公主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但《喋血街头》票房败北令他意识到创业的艰难,金公主撤场后,他便选择前往好莱坞发展。
失去金公主这座靠山,据说周润发受到了黑帮势力的要挟,没多久也决定远赴好莱坞。
等到他们再回到的时候,香港电影早已是另外一番模样。
《新艺城传奇》,全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