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桐城的好文(人文桐城桐城派文章何以风行天下)
乡土桐城的好文(人文桐城桐城派文章何以风行天下)当然,上述理论都没有解释清楚,桐城派何以源于桐城,而不是其他地方。桐城派之所以源起桐城,并有文派、诗派、画派等诸多面向,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流派,还是一个文化流派,或者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流派。文化是特定族群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法律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桐城派就是桐城文化土壤上绽放的花朵。近读方云龙先生的《桐城派的文化品格》一书,对此深有体会。美国汉学家艾尔曼(Benjamin A.Elman)在考察江南学术家族时,曾经提及家学、宗族对桐城派发展的影响。刘声木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一书,把桐城派师生分为“师事”和“私淑”两大类,也可以理解为,以“师事”和“私淑”为流派传衍的基本方式。师事是内核,是流派成员的主体;私淑是外延,是流派成员的补充。流派的实绩看内核,流派的影响看外延。内核越强,外延越广,桐城派
桐城派文章何以风行天下
文|任雪山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影响延及近现代。桐城派文章何以风行天下,其发展的秘钥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品格?自桐城派诞生以来,无数人不懈地思索、探寻。
通常理解,桐城派是一个文派,由姚鼐创立,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三祖,以姚门弟子为核心,以古文创作为标志的文学派别。它产生于康乾盛世,是汉宋之争的结果;道咸年间曾国藩崛起于湘乡,私淑桐城姚鼐,与姚门弟子梅曾亮等常相往来,以雄奇瑰玮之气魄,力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端,迎来桐城派的中兴,被后世誉为桐城派中兴的主将;五四前后,桐城派受到新文化的冲击,退出主流历史舞台。桐城文派而外,又有学人提出桐城学派、桐城诗派、桐城画派等,都有其合理性和理论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
一般而言,文学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文学流派存在的基础,以文学风格的相同或相近来考量流派,是普遍的法则。唐弢先生称:“艺术风格是划分流派的基础”,曹虹先生在《阳湖文派研究》中也说:“风格的特征是文学流派的本质,也是流派的生命所在。”可以看到,桐城派三祖之间,风格各不相同,相映生辉:方苞之文醇茂,大櫆之文雄奥,姚鼐之文蕴藉。姚门四杰又另辟蹊径,独具风韵,而曾国藩与三祖、四杰亦有变化。但无可否认,拥有一大批有风格的成熟作家,是桐城派长久兴盛的基础。
郭绍虞先生主张,以共同的创作理念来衡量流派,在同一理念下,文学风格可以有所不同。他认为桐城文之所以成派并发展壮大,是因为“桐城文人之文论有一以贯之的主张”。毕竟,文论主张是一个文学流派长期思考的结果,也是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以此为准,既彰显其学术旨趣,也表明其思考维度。那么桐城文章一以贯之的理论是什么?郭绍虞先生以为是义法。桐城三祖虽然造诣学问不同,文章风格各别,但对古文义法皆一以贯之,桐城派后学亦奉为圭臬,不越雷池。事实确乎如此,正是古文义法,把桐城派散落各地的群星聚拢一起,形成一块持续闪耀的庞大星系。
美国汉学家艾尔曼(Benjamin A.Elman)在考察江南学术家族时,曾经提及家学、宗族对桐城派发展的影响。刘声木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一书,把桐城派师生分为“师事”和“私淑”两大类,也可以理解为,以“师事”和“私淑”为流派传衍的基本方式。师事是内核,是流派成员的主体;私淑是外延,是流派成员的补充。流派的实绩看内核,流派的影响看外延。内核越强,外延越广,桐城派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曾光光在《桐城派与晚清文化》一书提出,家学、师事、私淑、书院教学对桐城派的传承功不可没,四者一体共同助推桐城派的发展繁荣。可以说,稳固的传衍方式,是桐城派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然,上述理论都没有解释清楚,桐城派何以源于桐城,而不是其他地方。桐城派之所以源起桐城,并有文派、诗派、画派等诸多面向,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流派,还是一个文化流派,或者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流派。文化是特定族群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法律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桐城派就是桐城文化土壤上绽放的花朵。近读方云龙先生的《桐城派的文化品格》一书,对此深有体会。
云龙先生,自幼生在桐城,长在桐城,后来又工作在桐城,对桐城派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自然比普通研究者多了一份与生俱来的了解与同情。他与许许多多桐城人一样,从内心深处热爱桐城派,学习桐城派,传播桐城派,把桐城派当作思想精神的祈向和桐城文化的代表与指称。虽然从学理上看,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是两个概念,但现实认知里,两者更多呈现出一种叠合关系。云龙先生以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力争传达出桐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桐城派赖以产生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牢固现实基础。
《桐城派的文化品格》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桐城派的文化生态、第二章桐城派概述、第三章修齐治平崇文尊儒奉程朱、第四章重教乐教因此天下号宗师、第五章善因善创初心不改为求真、第六章时变事变务实躬行大文章、第七章传承弘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其中,前两章主要书写桐城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后面四章是探寻桐城派何以生于桐城的文化密码。通过作者的梳理,可以发现,桐城派崇文、重教、求真、务实的文化品格,共同铸就了桐城派的辉煌与兴盛。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对桐城文庙、桐城中学、桐城商务印书馆、桐城科举等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别开生面。全书最后一章是对桐城派文化品格的现实意义思考,相信必将对地域社会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启示价值。
由于该书定位并非纯理论研究,而是人文社科普及,因此作者用语平实易懂,力求言简意赅。同时全书采取文字论述为主、故事演绎为辅、图表补充说明的方式,读起来少了一些枯燥,多了一些流畅。而在写作体例方面,该书也有所考量,行文力避繁复,所有引文没有采取学术惯用的标注之法,而是直言,只说明语句、段落的出处等最核心要素。对于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处理,一般性人物不作生卒年、字号等方面的介绍,重点人物、有重要关联的人物或多次出现的人物,则根据需要作一些基本的情况介绍。据作者所言,其初衷是“希望具有高中学历的读者都能够通读和基本理解本书旨意”,为此,该书在每章正文前面设置了“本章导读”,可谓用心良苦。当然,正如所有作品都有其优长,也难免有不足,该书亦然,但瑕不掩瑜,更多的评述与精彩留给后人说。
(2019年9月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