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全文解析(野草题辞赏析)
野草题辞全文解析(野草题辞赏析)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一点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表达的比较充分,试摘录一些在下面: 以上是为缘起。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诗,先生说,我的全部哲学都在这里面了。里面记录了鲁迅思想的根源,我想,这本书在鲁迅全集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哲学全集中的地位吧。 同样是思想,为什么前者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述,后者用严谨的演绎逻辑来表述呢。我想至少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和外国人表达思想方式有天生的不同,一个注重暗示,一个注重明晰。
《野草•题辞》赏析
倏忽已过而立数年,回首却是一事无成,同时身体心力也大不如前。细细想来,碎片时间大都做一了些毫无意义的事,刷新闻玩游戏诸般几误吾生!一无学习,二无练习,三无卫生之道,不惟耗生,且又消磨心志。
因此上,须要立一个计划,用以改变现状。每日案牍劳累之余,睡前计有约两个小时的闲暇,半个小时习字,一个小时读书,最后半个小时静坐。——然而实际情况往往超时许多,睡眠过晚,但也不管了那么多了。
手旁翻来,有鲁迅先生和主席的一些书,主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读书需要做一些笔记,以记录点滴心得。
以上是为缘起。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诗,先生说,我的全部哲学都在这里面了。里面记录了鲁迅思想的根源,我想,这本书在鲁迅全集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哲学全集中的地位吧。
同样是思想,为什么前者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述,后者用严谨的演绎逻辑来表述呢。我想至少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和外国人表达思想方式有天生的不同,一个注重暗示,一个注重明晰。
这一点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表达的比较充分,试摘录一些在下面: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
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中国哲学简史》
以上说的散文化,我理解应该是平铺直叙的意思。
总结起来说,就是要描述一个概念或思想,若它的内涵越是明晰,那么它的外延就越小;若它的内涵越模糊,它的外延就越大。这是语言的缺陷。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系辞曰:易者,象也。又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盖以易之意不可得而尽,故有象以尽之也。意不可尽,徒玩其辞,皆空言耳。
为了充分的表达意思,只能设一个象来表达,而以散文诗形式书写的《野草》,就是鲁迅先生所设的“象”。
野草是鲁迅的枢纽,题辞是野草的提纲挈领。
以上是为背景。
以下是题辞的截图,以及一些地方的理解笔记。
野草-题辞1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当我沉默的时候,小我消解,大我展现,因此充实。当我开口的时候,大我消解,小我显现,因此空虚,因为小我是虚妄的,有缺陷的,不自足的,有缺陷,所以生欲望,欲求虚妄,因此空虚。
或者是我将开口时,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开口前的意思,脑中无穷的想法,情感,都无法倾诉,因此空虚。
或者是,我开口时,说明要与人沟通,因此意味着要踏入社会,这远离了一个人独处时的静谧,因此空虚。
当沉默时,作者进入的是自己的世界。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死亡与存在相对,只有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才会死亡。非虚与腐朽相对,只有非虚的东西才会变腐朽,空虚的物事也无从腐朽。
当回忆时,人会感觉到过往的生命好像已经不再像当下一样真切的存在,那么这过去的经历是否已经没有价值了呢,也对也不对。起码来说,过往之所以能回忆,正是证明了它的存在,如果不存在何以能忆起?但是在现在它确实是不存在了,现在的存在,收尽了过往一切的存在。
正如种子的外壳确乎腐朽了,这正反证了它正在生长发芽,外壳已经被扬弃。倘若种子的外壳还完好如初,那正说明了这个种子毫无发展,一个不生长的种子就等同于一个死了的种子。因此面对这腐朽应有大欢喜。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然而它虽然生长了,却是长了什么呢?无他,只是一些野草而已。呐喊过后,惊起了少数的几个觉醒者,然而这少数的几个觉醒者发现无能为力,反不如“失掉的好地狱”,徒增了许多痛苦,还不如继续昏睡。另外的大部分沉默的大多数,甚至都没有听到呐喊,或者听到后毫无反应,使“如入无物之阵”,投出去的长矛,打到了无尽的空气中。
这是鲁迅当时对自己过往的总结。有谦虚的成分在里面吗?没有。谦虚是面对别人的,野草是面对自我的,除了我,没有任何其他人在里面,他无需谦虚。当是时,鲁迅所感到的,就是大悲凉。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注意上面,这正是“战士精神”的可贵所在,虽然感觉到了毫无建树,但是仍然义无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已经是大无畏精神了,但起码有“千万人”在,这千万人起码能感受到他的攻击和批评。但“虽无一人人吾往矣”又更上一层,此时此刻,我不得不请出来鲁迅先生自己来说:
记得先已说过:这不过是我的生活中的一点陈迹。如果我的过往,也可以算作生活,那么,也就可以说,我也曾工作过了。
...
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就这样地用去了,也就是做了这样的工作。然而我至今终于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么。比方做土工的罢,做着做着,而不明白是在筑台呢还在掘坑。所知道的是即使是筑台,也无非要将自己从那上面跌下来或者显示老死;倘是掘坑,那就当然不过是埋掉自己。总之: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阴一同早逝去,在逝去,要逝去了。——不过如此,但也为我所十分甘愿的。
—— 《坟·写在坟后面》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呐喊·自序》
此时已经牵扯到希望这个概念了,对希望的论述,有几篇散文和杂文专讲这个,不再展开。
除了希望,还有另一个原因促使鲁迅在无物之阵中勇往直前,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之流多不舒服几天”。
还有一种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
——《坟·写在坟后面》
而这个原因,正是上面所说的,野草虽然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是能夺取陈死人的血和肉,那这就正是他的用处,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将坦然欣然,我将大笑,即便天地如此肃穆,因为他居于所有敌人之上,给之以大轻蔑。而同时他又看到了革命的熔岩和洪流即将喷出奔涌,腐朽势力的未来。
在革命之后,可能会“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因为新的生活已经到来之后,我这根植于旧世界,只在新世界发了一个小芽的野草理应覆灭,给参天大树让出空间。他是一个影,他将进行《影的告别》,即便将来在你们的“黄金世界”中。
以上,回忆了过往,总结了价值,然后又返回到自己本身,最终爆发出极大的情感。
野草-题辞2
下半部分以极宏大的意象展示了不可阻挡的形势,使感情和意象得到共振式的爆发。可以这样说,在上半部分,展示了在历史维度中的世界中我的价值,且希望自己速朽,在下半部分,作者进入了自己所独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得到了永生。
在当进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之前,他以这一丛《野草》作为礼物来献给当前世界的人们,这个礼物同时也就证明了他的价值,这个礼物将被所有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的人所见证,也即为所有人所见证。
当一个人能做到使所有人见证时,他就已经永生了。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2022-03-02 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