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935年5月,红1方面军1师1团在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1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顺利地通过彝人区以后,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赶在薛岳、吴奇伟数十万大军之前,强渡大渡河。但是目前见诸报端的文章都称大渡河是17勇士,那么为什么人们又把李德才叫做18勇士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花了大力气收集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从李德才家人手中找到了一份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亲自撰写的回忆文章,详尽地记录了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其中也提到了一个过去鲜为人知的名字——熊尚林。笔者第一次接触到熊尚林这个名字,还是从大渡河边的一段对话当中。20年前,笔者开始为老红军战士、原保定军分区司令员李德才撰写回忆录。李德才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土佬”,不但红一方面军的老同志都知道,也为毛泽东、林彪等中央领导津津乐道。他是红一方面军出了名的勇敢战士,被大家誉为“李德才的机枪,

——神奇的互联网揭开了勇士消失之谜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

大渡河英雄熊尚林画像

熊尚林,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提到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当中强渡大渡河的那场战斗,却是家喻户晓。

他就是当年红1方面军1军团1师1团1营2连连长,强渡大渡河的奋勇队长。但是关于他的死,至今仍然是一个旷古之谜。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熊尚林这个名字,还是从大渡河边的一段对话当中。

20年前,笔者开始为老红军战士、原保定军分区司令员李德才撰写回忆录。李德才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土佬”,不但红一方面军的老同志都知道,也为毛泽东、林彪等中央领导津津乐道。他是红一方面军出了名的勇敢战士,被大家誉为“李德才的机枪,赵章成的炮。”也被人们誉为是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2)

土佬李德才

但是目前见诸报端的文章都称大渡河是17勇士,那么为什么人们又把李德才叫做18勇士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花了大力气收集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从李德才家人手中找到了一份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亲自撰写的回忆文章,详尽地记录了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其中也提到了一个过去鲜为人知的名字——熊尚林。

1935年5月,红1方面军1师1团在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1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顺利地通过彝人区以后,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赶在薛岳、吴奇伟数十万大军之前,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是四川境内岷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因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是横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一道天堑。

  据史书记载,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渡口,因强渡失败,全军覆没于此。

  因此,蒋介石不惜血本,不仅让自己的嫡系打头阵,还拉拢刘湘、杨森等地方军阀,组织了几十万大军前堵后追,目的就是要让红军在大渡河渡口成为“石达开第二”。

  作为红军北上抗日的先遣队,红1团担负的重任空前,抢在敌人前头渡过大渡河,成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团指战员唯一的心思。

1营长孙继先接受战斗任务后回到营里马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研究制定了战斗分工:1连攻正面,从安顺场西面冲;3连从西南面冲;熊尚林带领2连和营重机枪排从东南沿河边冲并负责找船。

  经过简短的准备,熊尚林率2连从东南河沿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对敌人占据的安顺场发动了攻击。

  战斗打响时,守船那个班的敌人正在河边碉楼里赌钱、喝酒,听到枪声后慌忙押起船工向对岸逃跑。恰好这时2连指导员黄守义带着战士沿河搜索渡船,发现水面上有黑点移动,又隐隐约约听到划水声。追上去发现是一条船,但已离岸十几米远了。黄守义立即命令战士们用机枪向空中打了一排子弹,跳入河中奋不顾身地冲向船只。那些逃跑的敌人怕死,又乖乖地将船划回来了,奔袭安顺场的战斗一举成功。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3)

大度和渡口

清晨,下了一夜的雨停了。

  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的重机枪阵地上。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面向周围的红军战士们做了简短的战斗动员,他大声说:“好好打,这可是关系咱们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

  红1团的战士们激昂的站直了身子,响亮的回答:“请首长们放心!”

  很快,杨得志和孙继先在1营2连组织起由连长熊尚林担任队长的渡河奋勇队。

  参加渡河的全体队员都配备了一支驳壳枪和一支冲锋枪,每人还在肩头斜背了一把大刀,在熊尚林的带领下在河边作最后的准备。

由于熊尚林和1营重机枪排长李德才同是江西老表,又是红3军时期的老战友,平时关系很好。这时,熊尚林找到他,手里拿着个小烟袋,放低声音说:“哎,老李,弄袋烟抽。”

  两人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寻了块石头坐下来。

  一向少言寡语的李德才把自己的烟荷包递给熊尚林,看着他挖了一袋烟,慢悠悠地抽起来,那轻松的神态一点不象大战之前的样子。

  一袋烟抽毕,熊尚林在石头上磕磕烟锅,开玩笑地说:“哎,老李,一会儿过河时你的机枪可得打准点啊,别让敌人把我们报销了。”

  李德才拍了拍胸脯:“放心吧,用我这挺机枪掩护你,只要敌人的子弹擦破你身上一层皮,我就永远不打机枪了。有老李在,你们就放心地渡河吧。”

  熊尚林把烟袋还给李德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老李,你也放心。只要我不死在河里,让我抓住对岸的一块石头,顺着石缝我也能上去。过河再见!”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率领8名奋勇队员们登上了小木船。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4)

红1团长杨得志

天大亮以后,渡河战斗打响了。

  在十几个号兵激昂的冲锋号声中,熊尚林带着8位勇士乘木船向对岸划去。红军阵地上,几十挺轻重机枪在李德才的带领下一起吼叫开了,赵章成和他的迫击炮也准确地射向对岸敌人的碉堡。

  渡船劈流破浪,刚驶到急流区,敌人就集中火力向小船射击,敌人的炮弹也纷纷落在小船旁边,顿时掀起冲天水柱,几乎将船抛向空中。当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划到河中央时,突然,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一位船工,小船在水面上慢了下来,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这时,红军的一名司号员被河中木船的险情惊呆了,担任中央工作队队长的肖华立即从停止吹号的司号员手中夺过军号自己吹了起来。

  站在河岸重机枪阵地上的刘、聂首长更是焦急万分,刘伯承大声命令李德才死死封锁敌人的火力点,同时命令炮手轰击敌人的碉堡。李德才轮换着使用两挺重机枪,两个战士不停地为他供子弹。这时机关枪叫得更欢了,子弹像雨点般打在敌人碉堡射击孔周围,赵章成的迫击炮也准确的掀翻了敌人的两个碉堡,敌人的火力顿时弱了下来。河中央的勇士们也纷纷拿起了船桨和木板划船,木船又开始向对岸移动。

  好不容易船靠了岸,熊尚林带领战士们跳下船,趟着齐腰深的河水冲上岸。这时只见村子里涌出200多名敌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军官们的督战下顺着山坡上小路冲下来,企图将红军战士重新再挤进河里,情况一下子变得危急起来。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5)

红军使用的重机枪

  一直在重机枪阵地上观战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冲着李德才和赵章成着急的喊出了声:“打,打,快打呀!”

  嗵、嗵。”赵章成发射出的迫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人群里开了花,敌人马上四散开来,为重机枪提供了极好的射击机会。

  李德才把军帽摔在地上,脸色更黑了, “妈的,你们来吧。” 他紧紧地把住机枪手柄 ,子弹雨点样泼向河对岸的敌群中,敌人东倒西歪,象谷个子般一个个倒了下去。

  肖华挺起胸膛,手中的铜号吹得更响亮了,其他各连的司号员也都吹响了激越的冲锋号。

  在号声和战友们的鼓舞下,熊尚林和勇士们飞一样冲上山坡,一阵手榴弹,一阵冲锋枪,很快消灭了残余的敌人,占领了敌人渡口的阵地。

  1935年5月2日1军团的《战士报》专门以“向牲部(长征中红一团的代号)全体指战员致敬礼”为题,表杨了红1团勇士强度大渡河的英雄事迹。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6)

战士报

  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美国记者斯诺也专门写了一节“大渡河英雄”,高度评价了强渡大渡河的重要意义:“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

  当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接见熊尚林和17勇士时,朱德总司令热情地赞扬:“你们用自己的勇敢换取了战斗的胜利,避免了更多的伤亡,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你们的英勇行为永远不死。”

从此,熊尚林和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被永远的载入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7)

大渡河十七勇士

李德才的传记写完了,笔者好奇地想知道另一位勇士熊尚林的下落,在李德才夫人张素珍口中得知他是江西高安人,但是家人亲属以及后来一概不祥。

怀着一丝希望,笔者打通了高安市党史办公室的电话,很可惜,那边的同志遗憾的告诉我,在高安党史的记载中,没有找到熊尚林的名字,家人住址就更不清楚了。

带着这个遗憾,笔者继续传记的写作,但是仍然放不下这个心结。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互联网上发现了一段文字,“2005年5月20日河北张家口崇礼县少先队纪念红军大渡河英雄熊尚林”。

于是,笔者在6月8日立即驱车赶到了张家口,在军分区政治部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崇礼县武装部。县武装部的领导向我介绍,的确有这么一回事,原来熊尚林埋葬在崇礼县烈士陵园,后来县里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联合驻军 “红一师”(第65集团军193师)、和部分老红军,以及中国少先队张家口市桥西区北新村小学“大渡河十七勇士中队”、崇礼县城关小学“熊尚林中队”倡议,上个月为他重新建造了墓碑,并举行隆重的墓碑揭幕仪式。

我和县武装部的领导一起来到了崇礼县烈士陵园,见到了熊尚林的墓地。在陵园后院一个十分不起眼的角落里,静静地安放着一块不大的青石碑。我们俯下身子,透过青青墓草勉强可以辨认出上面斑驳的字迹:革命烈士之墓。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我军四十团熊连长抗日战争时期在范家西沟被叛徒暗害光荣牺牲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8)

陵园里熊尚林原始的墓碑

烈士陵园的守陵人告诉我们,熊尚林牺牲后,遗体被就地掩埋。1960年至1962年,崇礼县人民政府建立革命烈士陵园,把牺牲在当地的烈士集中建灵。其时,埋葬在驿马图乡和气营村的熊尚林尸骨及衣物已经全部腐烂,只剩下一个锈迹斑驳的皮带扣,和气营村村民王喜负责将他的遗骨迁葬至县烈士陵园。

回到县武装部,崇礼县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同志向我介绍,熊尚林并非是被叛徒暗杀的,而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据当事人所说是枪支走火所致。因为当事人现在还在世,又身居高位,别人也不好定论,一代英豪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葬身塞外荒野。

好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65军193师是红军师,也是红一师的传人,他们得知熊尚林埋葬在崇礼,于是联合各界,重新为熊尚林建造了大理石墓碑,碑上铭刻着熊尚林的光荣事迹,正面是老一团政委罗元发将军题写的碑文:熊尚林烈士之墓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9)

笔者和守陵人

回到北京以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一位英雄,竟然长眠异乡60载,至今连家乡和亲属都搞不清楚,太让人扼腕叹息了。于是我把李德才传记当中有关熊尚林在大渡河战斗的事迹单独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文史精华》第11期上。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虽然熊尚林因为担任大渡河突击队队长被载入史册,然而,这样一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传奇人物,长眠在河北省崇礼县60年却鲜为人知。

这样一位英雄,由于牺牲得太早,估计连后人也没有留下。笔者在写此文过程中,曾经通过电话采访了江西省高安市史志办公室,他们查阅了档案资料后很遗憾地说,这个人物在高安党史资料中并没有记载,他的家乡具体在什么地方也没人知道。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到了2002年,崇礼县的少先队员们来到修葺一新的烈士墓地,将一壶大渡河水和60颗色泽各异的鹅卵石安放在墓碑前,它们是由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大渡河十七勇士中队”从当年勇士登船岸口处专门采集的,用以表达后人对大渡河英雄60年的思念……”

不久,我接到了一封江西高安市史志办的公函,里面说2005年,高安市启动第二轮修志后,《高安市志》编辑部陆续从互联网上得到了有关大渡河十七勇士领队人(突击队长)熊尚林为高安市人的信息,其中就有我的那篇文章。于是他们立即决定要在本次修志中,将有关熊尚林是否高安人的问题调查清楚,并为之立传,让家乡人民永志不忘英雄的业绩,永志缅怀英雄的精神,以告慰烈士英灵。

高安史志办的同志在来函中说:熊姓是高安市的大姓,全市24个乡镇,除1个田南镇外,其余23个乡镇均有熊姓村庄,共计126个。人口约5万人。熊姓中,“尚”字为其“排行”。翻开1995年重修的《筠州熊氏大成宗谱》,其所记97世“尚”字辈中(清代末期以后出生的),有“尚林”多达21人。为此,《高安市志》编辑部对这21名熊尚林,按其出生年代进行逐一甄别,最终确定黄沙镇横港村牛路熊家的熊尚林为重要线索。《筠州熊氏大成宗谱•黄沙镇牛路熊氏世系》记载:“发贤,先常四子,生于1887年12月16日巳时,殁于1925年5月5日辰时,……生子二:尚林,尚恩。”但往下没有尚林的记载,而只有尚恩的记载:“尚恩,发贤次子,生于1915年8月8日辰时,殁于1966年11月7日。妻丁大英,生于1911年10月25日戍时,殁于1986年8月4日。生子一:云肖;女二:有红、趣花。”(见附件7)按此推断,发贤长子熊尚林当在1915年前生,其年龄段刚好与要找的熊尚林基本吻合。(据资料显示,熊尚林在井冈山先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可以推算其参加红军时间应在1931年前,其出生时间应在1915年前)。

熊云肖及妻子丁糯米的回忆:我们的母亲叫丁大英。听母亲说过,父亲熊尚恩有个哥哥叫熊尚林。母亲小时候是我们大伯尚林的童养媳。后来大伯在红军经过村子时跟红军走了,母亲便嫁给了父亲。父亲嫌母亲年纪比他大,常常打母亲。我们的父亲是1966年逝世的,母亲是1986年逝世的(见附件8)。

熊尚的回忆:我小时候听到过村里有个叫熊尚林的人,是红军经过村子时跟红军走了。红军经过我们村时,我当时只有三、四岁,所以我是后来听长辈们说的。我们村有一条通往高安的石板路,红军就是从这条路上经过我们村去高安城的。村里原来还有一个叫熊尚带的人,他给红军送过水。红军是从灰埠镇那边过来的。红军经过我们村里,请了一个人给他们带路,这个人估计就是熊尚林,但不能肯定。这些都是我七、八岁以后听老辈们说的(见附件9)。

丁水红的回忆:我和熊云肖的母亲丁大英是本家,平时关系好。丁大英与老公的关系不好,老公经常打她。她挨了打,有时会到我这里来哭诉,她说她本来是要嫁给老公的哥哥熊尚林的,她从小是熊尚林的童养媳。过红军的那一年熊尚林跟红军走了,后来她就嫁给了熊尚林的弟弟(叔子),叔子嫌她年纪大,动不动就打她。我听她诉说过好几次,说熊尚林走后一直没回来,不知是死是活。

其他一些年长的村民,虽不大了解有关熊尚林的情况,但都肯切地说,红军曾到过他们的村子。

从牛路熊村的调查情况看,可以证实牛路熊村的熊尚林与要找的熊尚林不仅年龄段可以吻合,而且红军身份亦可以吻合。其参加红军时应未成婚,年龄估计为十六、七岁,两人可以合二为一。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内查外调,业已调查清楚熊尚林乃高安市人无疑,其家乡在高安市黄沙岗镇横港村牛路熊家。

至于熊尚林参加红军的历史,高安史志办是这样说的:

按照牛路熊村熊添守老人的回忆,红军是在1930年到达高安的,这正好与《高安人民革命史》的记载完全一致。《高安人民革命史》于1987年由高安县史志办公室编印。据其记载: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下辖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一纵队)奉命攻打南昌,从福建汀州出发,途经广昌、兴国、永丰、新干、樟树,于7月26日西渡赣江,进入高安县境长沙铺、大路村一带宿营(注:牛路熊村位于长沙铺至大路村之间),27日攻占高安县城。红军在高安转战将近半月,期间开展了打土豪、筹款子和扩红(扩大红军队伍)运动。据此可以认定,熊尚林参加红军时间应为1930年7月,其随红军参加了攻打高安县城的战斗。

1930年8月9日,红一军团离开高安境内,经上高、宜丰、万载,于8月23日在湖南浏阳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再攻长沙,不克,转而南下攻打吉安。据此,结合王燕光《大渡河十八勇士之谜》中关于熊尚林是和李德才一起由红三军七师改编加入红一团的记载,又可以推断熊尚林参加红军时,应是被分配在红一军团的红三军第一纵队,在参加攻打吉安的战役后,其部队番号改为红三军第七师,与萍乡的李德才在一起,参加五次反“围剿”。

综合以上调查及分析论证结果,可以确认熊尚林为今江西高安市人,其家乡为高安市黄沙镇牛路熊村。

高安史志办还在来函中希望我能够提供资料以完善熊尚林的事迹,当我再去张素珍家采访时,老人已经去世了,只好把手头有关的资料复印,并附信一封寄到了高安史志办公室。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0)

笔者采访李德才夫人

至此,我借助神奇的互联网,又搜集到许多宝贵的资料,终于让熊尚林从60年的尘封当中走了出来,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历史画面。

1913年熊尚林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黄沙岗镇牛路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父亲病逝,幼小的他便开始下地干农活,帮助母亲分担压力。

1930年秋,毛泽东、朱德率领红1军团红3军途经牛路熊村时,17岁的熊尚林主动为红军带路,并自愿参加革命,成为红3军第1纵队的一名战士。1军团二次攻打长沙失利后,掉头向东,计划攻打孤立无援的吉安城。

吉安是赣西南重镇,古称庐陵郡,扼湖南、江西南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

10月4日,红3军、红12军和红20军在10万工农赤卫队的配合下,开始了第9次攻打吉安。经过整整一天的激烈战斗,熊尚林所在红3军攻克天华山、神岗山的敌人阵地,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吉安。

紧接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了,它标志着整个赣西南苏区连成了一片,也宣告了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失败。

在那些天里,熊尚林和战友们十分的兴奋,这是他们参加红军以来攻克的第一个大城市。他们看到吉安城里人来人往,成千上万身背梭镖的赤卫队员和工农群众川流不息,部队也迅速扩大了一万多人。

进入吉安以后,红3军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1、2、3纵队改称为7、8、9师,熊尚林由于作战勇敢,很快在红7师担任了班长。

1930年12月,熊尚林随红3军7师在黄公略的指挥下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在龙岗战役中,一举全歼国民党精锐第18师9000余人,并活捉了中将师长张辉瓒。时任红1方面军总政委的毛泽东特此挥就千古绝唱一阕: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3年1月,按照中央军委新的编制,红1方面军进行整编,这次整编取消红军中军的编制,由军团直辖师。第1军团辖7、9、10、11师,熊尚林在红7师任连长,并参加了红军东征和后来的5次反“围剿”战斗。

1933年6月初,中央军委对1方面军部队和领导机关做了一次大的整编,因为当时1军团部队驻扎在江西永丰县藤田镇附近,所以老同志们也把它叫“藤田编队”。1军团将原来所属的7、9、10、11师,加上罗炳辉的红22军统一改编为1、2两个师,每个师3个团。1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2师师长徐彦刚、政委胡阿林。

熊尚林所在的红7师,编为红1军团1师1团,所有人都降级使用,团长周振国,政委符竹庭,1营营长杨得志,后接任1团团长,熊尚林也从营长改任红1团1营2连连长。

随即,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才有了大渡河畔的那段对话。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熊尚林随红1团改编为115师独立团的2营任连长。当时独立团团长为杨成武,熊伯涛为参谋长,罗元发任政治处主任。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1)

独立团长杨成武

独立团在林彪的指挥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熊尚林带领部队在腰站顽强阻击日寇增援部队,保证了平型关主战场全歼敌人板垣师团。

1937年11月,115师五台分兵后,熊尚林所在的独立团随聂荣臻留在河北涞源、易县一带,创建了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

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独立团挟平型关大捷威名,连克7座县城,扩军7000人,成立了第1支队,先前独立团3个营,1营和3营跟杨成武去蔚县,分别编成1团、2团。独立团3营第4连奉命调出,与原独立团1营1连和熊尚林所在的2营1、2连合编组建为3团,并以4连为主扩编为3团第3营。

后来第一支队又统一编成晋察冀第1军分区第1师,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

1938年2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晋察冀军区决定,派1分区政委邓华前往平西,开辟根据地。

开辟新区当然不能空着手,选来选去,邓华决定带上红军骨干比较多的第3团。

据说当时杨成武还舍不得放3团走,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平西地区地贫民悍,最多只能养一个营,硬要放一个主力团,肯定待不下去:另外就是舍不得把熊尚林这样的战斗骨干放出去。

结果为这事邓华还和杨成武拍了桌子大吵一架:部队不是你个人的,是党的,你凭什么拦着不放?

就这样,熊尚林随着3团来到平西,也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历程。

1938年5月,为了配合冀热边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的第4纵队挺进冀东。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2)

中排右一为邓华

第4纵队编为第11、12两个支队,第11支队为邓华支队,辖31 、33大队,第12支队为宋时轮支队,辖第34、36大队,另有1个独立营、1个骑兵大队,共5000多人。

熊尚林所在的1分区3团编为第33大队,1938年5月31日,第33大队大队长肖思明,副大队长阵群率部从平西出发,过平绥铁路,挺进冀东。但是,他们刚过铁路,就遇到敌人的猛烈阻击。33大队一个连的兵力在潮白河上游黑河岸边截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东进,在众寡悬殊的劣势下,战士们顽强战斗,从晚上一直战斗到第二天中午,击退敌人多次冲锋,使主力得以顺利地越过黑河,转向东进。

33大队在邓华的指挥下从北平康庄经延庆、四海、沙峪,连克数城,

6月17日33大队到达距兴隆城二、三十里地的上、下前苇塘,部队停止前进,积极进行攻打兴隆城的各项准备。大队党委认真研究作战方案,深入进行战斗动员,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据当地群众提供的情况是:北山是兴隆城的要地,有敌人扼守,占领了北山就等于拿下兴隆城。

经过充分的准备,于当天下午6时,一声号令,33大队集合出发。小分队(侦察排)沿前苇塘的大路向兴隆前进,主力部队走小路,直奔兴隆北山。

深夜,群山寂静,熊尚林和部队隐蔽进至兴隆北山下,乘着星光悄悄地摸上北山,于夜10时发起攻击,从东西两个山头同时猛攻。枪声、手榴弹声轰隆隆作响,北山头火光冲天,照耀星空,震荡着群山峡谷。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北山头,沉睡的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八路军从天而降,根本无法抵抗。经过20多分钟的激战,八路军迅速占领了北山头。与此同时,我二梯队乘胜前进,越过一条小河,攻进城区,直扑日军宪兵司令部,歼敌一部。残敌在夜暗中向城东南潜逃。于午夜12时许,33大队夺取了该城。

6月21日,33大队到达蓟县的靠山集、将军关一线。那天,司令部刚刚在将军关安顿下来,就遭到敌机的轰炸。紧接着,伪满洲军两个团的兵力从北面沿潮白河尾追八路军;东部几百名日军从兴隆方向扑来。33大队1营奉命还击潮白河方向来敌,战斗从早晨开始,整整打了一天,完成任务后,部队于夜间撤出战斗,继续向敌后挺进。6月下旬,33大队夜袭了兴隆县六道河子之敌,杀伤、俘虏了不少敌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接着,突出敌人重围,出现在兴隆城下。

在东进的过程中,熊尚林冲锋陷阵、英勇顽强,但是他粗犷鲁莽的致命弱点也暴露无遗。老红军陈靖回忆说:1938年春天。当时,他是营长,我是团(大队)宣传股长。记得在向冀东挺进途中,在八达岭南侧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从敌人手里夺得一匹骏马,乐得他嘴都合不拢,连声说:“好马,好马”没过几天,在过一个小沟壑时,马忽然不听他指挥了,就是不肯过那危险的小桥,熊尚林费了很大的劲也制服不了它!他火冒三丈,“你敢跟老子调皮?”说着,他拔出手枪,对准马头连发两枪。马倒下了,熊尚林凝视了片刻,冷静了下来,两手抱着头,无力地蹲下……

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粗犷、直率,甚至显得过于鲁莽。他身躯健壮,脸色紫红,说起话来象炮弹出膛,还总是带点脏字。他习惯把事情想得很简单,在他眼里似乎没有困难二字,可熊尚林自己却承认,我一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学习。

他蔑视困难,不怕牺牲,在极端残酷的岁月,总是冲锋陷阵 强渡大渡河,激战平型关,奋勇挺进冀东,带头开辟平北……英雄足迹,印满南北,说他是英雄人物,并不过分,我们这位英雄好汉最终却走入一条令人遗憾的歧路。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3)

老红军陈靖

7月6日,著名的冀东大暴动开始了,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有20万人参加,组成武装10万人。在熊尚林他们4纵的配合下,一度攻占了迁安、蓟县、平谷、玉田、乐亭、卢龙6个县城和全部村镇,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事件。

到了8月,第4纵队和冀热边特委在遵化县铁厂召开重要会议,成立了冀热宁军区,宋时轮、邓华为正副司令,下设5个军分区,并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冀东抗日根据地雏形骤现。

但是不幸的是,铁场会议后,4纵队个别领导改变了会议的既定方针,带队另外行动遭受了挫折。而后,他们又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不顾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电示,坚持率第4纵队和起义军5万余人向平西大撤退。在西撤当中,日伪部队不断袭击,加上起义部队素质低下,伤亡和自行离队非常严重,以致部队到达平西时只剩下4000余人,这也是熊尚林抗日战争期间最窝囊的一次战斗。

著名的冀东大暴动失败后,熊尚林随4纵又垂头丧气地返回到平西斋堂一带。

到1939年1月,120师副师长肖克来到了平西清水村召开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的精神,并正式宣布: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司令肖克,政委是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陈漫远。

熊尚林而后又跟随11支队向房山、涿县、涞水发展,瓦解消灭数股杂牌武装,开辟了平西根据地。11月,挺进军整编,取消支队建制,11支队三个大队和房涞涿游击支队合编为11军分区第6团和第7团。

32大队(挺进冀东组建)两个营及房涞涿游击支队编入33大队,改称冀热察挺进军第7团,团部驻上清水。团长肖思明 (33大队长) 、政委丁盛,熊尚林担任2营营长。其中下辖2个红军连,分别为原115师独立团2营2连与1连一部扩建,原115师独立团2营2连以主力1个排组建为7团2连,其他2个排编散,作为其他各连的骨干。7团组建后,其1,2连为红军连,后沿革为67军199师595团第1,2连(两个红军连)。

1940年7月,程世才任平北军分区司令员,率领陈坊仁为团长的7团二次挺进平北,熊尚林也随彭寿生参谋长率领的先遣队前往赤城、怀来、滦平、丰宁一带开辟根据地。

熊尚林同李德才那些老红军一样,平日里有些扛上。有次他同团长陈坊仁因为一件事情闹翻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熊尚林一气之下骑上骡子就到挺进军司令部找肖克告状。陈坊仁知道了连忙派骑兵通讯员追他回来,熊尚林对来人大声说:“你给我回去,他一个吹喇叭的还想管我?”(因为红军时期熊尚林当了班长陈还在连队当司号员)

但是,熊尚林对战士却非常和蔼可亲,从不发火摆架子。行军途中,他虽然有马,但是从来都是让给伤病员,自己不骑,和战士们一起步行。平时一有空闲,熊尚林总要想办法开展娱乐活动,常常和几十个战士围坐在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战士们有时故意把手绢丢在他的身后,趁机让他讲红军的战斗故事听。又一次,他们游戏的空场旁边有座关帝庙,熊尚林就把关公的大刀拿下来给大家耍着玩。有个战士眼尖,突然大叫起来,“快看,大队长有三只手。”原来熊尚林拿大刀时没注意,把关老爷的一只手也给带下来了,惹得战士们哄堂大笑。

到了1941年初,平北军分区下辖了3个步兵大队建制,熊尚林担任平北游击支队2大队大队长,他们兵分两路,东路由政委刘汉才带领活动在赤城君子堡一带。西路则由熊尚林率领,向崇礼县狮子沟以北发展。

据当时8中队班长刘万海的回忆:他调到大队部担任通讯班长时非常高兴,因为大队长熊尚林是位真正的英雄,一见面就亮起爽快的大嗓门喊,“哈,刘万海?小鬼眨眼功夫就长高了!”然后高兴的说,“好好,来了就好,添人加丁,好哇!”

枪杀熊尚林(发现熊尚林)(14)

原2大队班长刘万海

3月,日军实行"治安强化",分数路合击海陀山区抗日根据地。熊尚林为粉碎日军图谋,率队夜袭赤城县城,调动敌人回援。转移时与200余名日军相遇,熊尚林指挥部队抢占山头,与敌激战,给日军沉重打击。

同年秋,熊尚林带领2大队住在崇礼县清水河川三道营子村大地主刘藻家中,派出侦查员对敌人大囫囵据点进行侦查,之后和政委刘汉才制定了详细的攻打计划。

这天正好恰逢农历八月十五,2大队600多人从三道营子驻地出发,经过顶坝和老龙沟向大囫囵逼近。在距离敌人2里地的时候,熊尚林命令1中队在西南方向设伏,警戒阻击康保方向的增援之敌,其余部队随熊尚林攻击据点。

四更时分,200多名战士在熊尚林的指挥下悄悄接近了敌人据点,一个排包围了日本指导官的驻地,一个排包围伪军的房子,其余的人埋伏在四周用火力支援。随着熊尚林的一声号令,战士们勇敢地冲到房子前面,纷纷从门窗中跳了进去,高举手榴弹大声命令敌人投降。很快,战斗结束了,2大队在熊尚林的指挥下,没放一枪就攻克了张北县大囫囵伪军据点,缴获战马40匹,步枪15支,子弹300余发。

1942年春,熊尚林调至龙(关)崇(礼)联合县大队任第一中队队长,负责开辟东至张家口口里东窑子、大境门,北至崇礼县西沟、驿马图、石窑子一带根据地。熊尚林带领战士们英勇战斗,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长城附近,打开了局面,并由几十人发展成为一支人数可观的队伍。

就在这时,平北军分区将平北游击支队整编为平北军分区第40团,团长钟辉琨、政委王启刚,下辖2个大队,6个步兵连和1个骑兵连。但在公布团领导机构名单时,熊尚林发现没有他的名字,对此极有意见,头脑一热便带着几个人离开大部队,到独石口一带“单独干革命”。由于他们脱离组织,局面一时无法打开,同行的人员中经常发生争执。

6月18日是阴历端午节,上午熊尚林一行来到了崇礼县草场沟的一位姜姓“堡垒户”家中,功夫不大就传来一声枪响,人们进去后看到熊尚林坐在炕沿上,头垂在腿上,已经没有了呼吸。据同行人员说是枪支走火误伤,但也有人说是他们因出走发展不顺产生矛盾,争吵中有意伤害,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均已作古,此事只能作为千古之谜。

平北军分区得到熊尚林出走的消息后,立即命令原2大队熟悉熊尚林的战士去寻找他,很快龙崇赤骑兵大队在草场沟找到了他,2连班长刘万海看见躺在担架上的熊尚林,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大队长和别人打绑腿的方式不一样,他太熟悉了。战士们痛哭失声,一代英豪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塞外的崇山峻岭当中。

虽然熊尚林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是不管怎样,通过大家的努力,埋没尘埃60年之久的英雄又终于被人民所知,而且魂回故里,这不能不归功于神奇的互联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