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煤炭(我是煤我要燃烧)
我要煤炭(我是煤我要燃烧)袁世传解放思想、善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欧战以前曾历欧洲,考查煤铁各矿”,“欧战既兴,世传于是年开战之后最末一次西伯利亚火车回国”。此次考察出行,使袁世传看到了外国的先进技术,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回矿后,开凿新式矿井,改善经营管理制度,更新各项设备,修建贾柳铁路,从而使贾汪煤矿真正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袁世传接办贾汪煤矿之前,股票错杂、规格不一,既影响公司信誉,又不利于核实资本、展开营业。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记名股票”可以在市面上自由流通,不论是谁都能购买。一些心怀叵测的外商,借机大量收购,一旦其所持股票超过总股的51%,按照公司法规定即拥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权。那时的企业,名义上为中国的,实际沦落外国人之手。经国民政府工商部批准,贾汪煤矿公司将原‘不记名股票’统一改为‘记名股票’,股票改成“实名制”后,不能在市场上任意转售,这样,不给他们有可乘之机,也就完全杜绝了外国商人通过购买股票的
苏北、豫东、鲁南、皖北这个面积巨大的淮海经济区,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从来没有贫穷落后这样的标签,这除了得益于陇海、京沪两条干线铁路带来的铁路经济之外,徐州矿务局对徐州的经济贡献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徐州矿务局,最早从清朝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演变而来,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启蒙、煤炭工业摇篮,至今已有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1882年,两江总督、洋务大臣左宗棠,在徐州利国建设了全国最早的煤矿之一,徐矿集团的发端与前身——徐州利国煤铁矿,开启了中国煤炭工业化开采的先河。而作为江苏煤田的“母矿”,徐州贾汪——韩桥煤矿像一部史书,为江苏煤矿、为中国煤矿书写着内涵丰富的章节,在中国煤矿发展历史上引领风骚。
袁世传经营“贾汪煤矿”民国时期的徐州煤矿主要是贾汪煤矿。
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成立了“徐州贾汪煤矿有限公司”,拥有股票最多的股东袁世传接替广州商人吴味熊担任总经理。
袁世传和袁世凯是同一曾祖父的从兄弟。辛亥革命后,袁世传先后参与投资了烈山煤窑、蒙藏银行、启新洋灰、京师自来水等企业,并赞助邯郸农民打救荒井、北京女子职业学校建图书馆、南开大学助建科学馆、青岛回归捐银十万等,在当时就是有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贾汪煤矿
1912年春,袁世传正式接办贾汪煤矿公司,任总经理,并向北洋政府工商部申请登记注册,重新成立“徐州贾汪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袁世传接办贾汪煤矿之前,股票错杂、规格不一,既影响公司信誉,又不利于核实资本、展开营业。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记名股票”可以在市面上自由流通,不论是谁都能购买。一些心怀叵测的外商,借机大量收购,一旦其所持股票超过总股的51%,按照公司法规定即拥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权。那时的企业,名义上为中国的,实际沦落外国人之手。经国民政府工商部批准,贾汪煤矿公司将原‘不记名股票’统一改为‘记名股票’,股票改成“实名制”后,不能在市场上任意转售,这样,不给他们有可乘之机,也就完全杜绝了外国商人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进行插手贾汪煤矿事务的可能性。
袁世传解放思想、善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欧战以前曾历欧洲,考查煤铁各矿”,“欧战既兴,世传于是年开战之后最末一次西伯利亚火车回国”。此次考察出行,使袁世传看到了外国的先进技术,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回矿后,开凿新式矿井,改善经营管理制度,更新各项设备,修建贾柳铁路,从而使贾汪煤矿真正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1916年至1923年,在袁世传的悉心经营下,大约有近十年时间,连年获利;1916年至1925年间,共产煤炭123万余吨,最高年产量超过18.3万吨,创出了1882年建矿以来的最高记录,是徐州煤矿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兴旺发达时期,为以后徐州煤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1年后,由于军阀战争受到影响。1923年后,贾汪煤矿情况开始转为不利。内战的频繁破坏了贾汪煤矿正常生产,而在战争的间隙所生产出来的煤炭,亦因铁路运输经常中断而无法外销。走运河水运,运量小、费用高,且安全没保障。1924年前后,由于兵荒马乱,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贾汪煤矿的运煤船只曾经一再发生被扣和被抢事件。煤炭产量随即逐年大幅下降,1926年袁世传病故后,1927年仅产煤3万吨,差不多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贾汪煤矿从此一蹶不振。
日伪时期艰难发展1928年,上海远记公司董事长严惠宇出资代办贾汪煤炭,历经数月,修复旧井,勉强维护生产。
1930年上海民族资本家刘鸿生集股80万元大洋,接办贾汪矿场,成立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聘请财会专家顾介眉任公司总经理,加强成本核算;聘请陇海、津浦两铁路管理局督办章笃诚任董事长,打通运输关节;高薪聘用美国考罗拉陀矿业大学硕士毕业生、采矿专家江山寿担任矿长,指挥生产。由于生产久经停滞,井下主要巷道多处冒顶塌方,积水成河,修复工程相当困难。江山寿坐阵现场指挥,修复进展较快。头一年一对大井恢复生产,年产煤10.9万吨;第二年产煤21.9万吨 净盈利12.9万元。为了扩大生产,1933年10月,刘鸿生又投资50万元勘探夏桥新区,动工开凿夏桥一、二号新井,次年投产,成为华东地区主要煤矿之一。至民国25年(1936年)贾汪煤矿年产煤347230吨,日产达950吨。
刘鸿生
徐州会战之后,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贾汪煤矿矿长江山寿弃职离矿,由原矿股长秦建欧暂主管,生产一度停止。为使煤矿逃脱日本军队侵占的劫难,煤矿利用日德之间轴心国的关系,秘密协议请德国商行——礼和洋行以债权人的身份接管煤矿。
1938年2月6日,德国人卡尔(KELL)进入煤矿,即布置在所属的贾汪、夏桥和柳泉煤栈悬挂德国国旗,并在地面了铺上铁板,上面画上醒目的德国国旗的符号。但是仍然没有阻止日本军队占领煤矿的企图。3月30日,日军飞机飞至贾汪矿区,狂轰滥炸,炸死矿工和平民14人,伤数十人。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20日,日军开进柳泉,卡尔身着德国党卫军军服前去交涉,暂时阻止了日军侵占煤矿的步伐。其间,日军多次轰炸贾汪,寻打借口。1938年10月24日,日军以调虎离山之计,约卡尔在柳泉见面,日本人齐藤粥州率领日本200名职员趁机以武力占领煤矿,卡尔要使煤矿成为安全区的企图成了泡影,但却使日军侵占煤矿推迟了4个多月,对保护煤矿和矿工的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军占领贾汪煤矿后将其改名为柳泉炭矿,隶属于日军华北兴中公司,加紧对煤炭资源的掠夺,日产量达到了2000吨,比1936年的日产量增加1倍多,而采煤工人没有增加。至1945年6月,矿场工人达到4912人,其中职员289人(日本人68人),雇员里工1328人,外工(即季节工)2595人,矿警队员700人。为了镇压工人的反抗,日军成立了警务处,下设警务科、治安科(后改为一科)、特务科(后改为二科)和矿警队,日军特务原清任处长。在日伪时期,警务处成了残酷镇压矿工的机器。其特务科内设有十几种刑具,常常以私通八路、破坏生产、聚众闹事等罪名抓矿工进行毒打,甚至杀害。
柳泉炭矿时期 日本矿长齐藤弼州的护照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国民党第十战区临泉指挥所派何大刚为监理,11月徐州指挥所又加派郭心冬共同管理。12月21日,徐季梁奉国民党陆总及经济部饬令正式接收后,取消柳泉炭矿名称,恢复华东煤矿名称。1946年9月经刘鸿生、陆子冬等串通官僚关系,名义上恢复为民营华东煤矿公司。同时开凿韩桥新井,日产达到3000吨,此时夏桥矿日产煤炭2000吨,此后“新(韩桥)、旧(夏桥)两区每日的产量达到5000吨。
不同时期的“贾汪煤矿”在韩桥煤矿一百多年的煤炭开采历程中,曾有四个时期被称为“贾汪煤矿”。
一是清末时期
胡光国招募新股四处碰壁、疲惫不堪。1897年,周少逸观察“始邀吴味熊太守自粤东集股来徐接办矿务”,吴到达青山泉,胡将矿权全部移交后回到南京。
吴味熊在青山泉开办煤矿一年多,因见煤质不佳、运销不畅,遂于1898年将矿址移至贾汪,并以胡光国的名义正式请领部照,成立“贾汪煤矿公司”。吴味熊在贾汪开土井五眼,七、八年后,因运销迟滞停办。
1907年,吴味熊病逝,矿权又交还给胡光国。1909年,胡光国再度担任“贾汪煤矿公司”经理。经营两年,后因管理不善,运销受阻再行停顿。
二是民国时期
1912年春,胡光国、袁世传在上海会谈,达成产权转让协议,袁世传正式接办贾汪煤矿公司。也就是这年,贾汪煤矿公司在天津建立股东会。设总公司于天津,分公司于上海,新增资本120万元,矿区面积300多亩,煤炭储量500万吨,并从唐山开滦煤矿聘请煤师刘勋做技术指导。
1921年,有矿工1000多人,产量一度上升到近20万吨。后国内战争迭起,运输受阻,加之上海分公司不能如期接济工资,煤炭生产大受影响,营业又趋萧条。
1926年,袁世传病故。公司年产量下降到3.7万吨,亏损严重,被迫交给上海远记公司代办。远记公司代办两年,国内战事不断,矿内积煤如山,亏损甚巨,宣告解体。1930年5月,贾汪煤矿公司收回矿权重新改组,加入了刘鸿生财团。
三是解放初期
1948年11月8日,贾汪矿区在国民党第三绥靖区贾汪指挥所张克侠、何基沣两将军率部起义后,即告解放。11月21日,华东财办工矿部山东矿务局柴华周局长带领徐石等13人到矿接管。1949年1月1日,山东矿务局宣布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山东矿务局贾汪煤矿”。
贾汪矿务局临时出入证
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煤炭生产渐次走上正轨。元月,经中央燃化部批准成立了“贾汪矿务局”,夏、韩两井也随之扩大建制,改称为夏桥煤矿和韩桥煤矿。
四是夏韩复合时期
1964年2月28日,经煤炭工业部批准,夏桥、韩桥两矿合并,成立“贾汪煤矿”。3月1日开始正式办公,矿部设在夏桥,原韩桥矿改为井建制。
夏桥矿运煤场
同年6月25日,因原韩桥煤矿“坑代”工作成绩显著,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听取汇报时赞扬了韩桥煤矿。为保持传统,经报请煤炭工业部同意,“贾汪煤矿”更名为“韩桥煤矿”。
新时期转型发展“我是煤,我要燃烧!”这句讴歌中国煤矿工人,成为煤矿工人精神象征的名言就出自韩桥矿。解放后的70多年,韩桥煤矿不仅生产出数千万吨煤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培养锻炼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同时也输送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支援兄弟煤矿的生产建设。
50年代,广大职工在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大打矿山之仗,加快生产建设,使解放初期奄奄一息的贾汪煤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徐州矿务局及江苏煤炭工业的发源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桥矿工主动为国家捐献“贾汪矿工号”战斗机一架,这在中国煤矿发展历史上也是可圈可点。
60年代,在中厚煤层基本采完,韩桥煤矿面临迁矿的关键时刻,他们不畏艰苦毅然提出向薄煤层进军,开始了打开太原组煤层的攻坚战,从而在贾汪站稳了脚跟……
70年代,在只有六七十公分高的极薄煤层里,韩桥矿工趴着攉炭,跪着打眼,弓腰蹭顶板,膝盖磨成茧,艰苦奋斗,生产上创出了“百日红”、“千日红”,建成了“大庆式企业”,名扬全国,成为中国煤矿企业的一面旗帜。“学大庆,赶韩桥”成为当时中国煤矿职工使用最多的语言。
徐州矿务局组合韩桥矿千日红大会
80年代,面对两次重大事故的沉重打击,韩桥矿工不退缩、不畏难,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搞好生产,使煤炭产量始终稳定在一百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在韩桥矿的沃土上,还走出了以中国著名诗人孙友田、著名作家周梅森等令社会关注的中国作家群体。这对中国煤炭企业而言,也是独树一帜。
资源开采型企业不可避免的由盛而衰。市场经济以后,统一调拨的销售渠道不复存在,加之生活用煤减少,煤矿业日渐式微。1996年是个转折点,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煤矿业,煤卖不出去,只能堆在厂里自燃。2008年底,拥有近130年开采史的韩桥煤矿因资源枯竭、成本过高等原因彻底关闭,除了一些地面三产人员,其余职工全部下岗。2009年1月9日进入破产清算。
1977年,王震副总理向贾汪煤矿代表颁发“大庆式企业”证书
但是,这座引领风骚数百年的煤矿绝不会就此消失。
韩桥矿作为贾汪煤矿的龙头,矿区内工业遗存丰富。贾汪对韩桥矿旧址夏桥矿区范围内10点11处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包括国民党部队起义旧址(夏桥办公楼)、一号井井架、老烟囱、三号井井架、三号井绞车房、二号井绞车房、二号井井架、民国水塔、碉堡(两座)、石砌老围墙等。
韩桥煤矿旧址
贾汪还在韩桥煤矿旧址打造历史文化陈列馆。展陈初步拟定5个板块,分别为古代贾汪、百年煤城、红色记忆、华丽转身、文物非遗。还将在夏桥原矿区内建设工业遗产文化园,重点采用陈列展厅、室内外展场、展示于观光相结合的方法,向公众展示徐州韩桥煤矿旧址作为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
贾汪韩桥煤矿旧址,作为我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其所保存工业遗址、历史建筑数量之多,保存状况之好,是同类工业遗址中的典型代表,必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必将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燃烧记忆……
徐矿开采百年纪念碑
END
作者:高强,历任韩桥煤矿党政办公室秘书、宣传科副科长、职工学校校长兼书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等职,现供职于徐州工程学院,为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漫画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新闻漫画艺委会会员。
来源:徐州市史志办公室供稿
审核、发布:朱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