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骑劫魏营威震逍遥津(威震逍遥津八百破十万)
百骑劫魏营威震逍遥津(威震逍遥津八百破十万)这一段其实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东吴军队从来都不以进攻见长,十万大军并没有什么攻城经验。一场战争里三军士气很重要,统帅的心气儿就更重要了,孙权经此一役,早已闻张辽之名而丧胆,所谓围困合肥两个月,也不过是拉不下脸面走走过场罢了。张辽这边,估计也是闲得慌,并没有什么机会展示自己守城的本领,倒是刘馥筑城的本事让人眼前一亮,防御工事密不透风,七千守卫只要借此坚城完全是游刃有余,并无多少损伤。第二阶段:合肥攻防战说起孙十万,其实黑点并不多,除了对兄长孙策的家眷不够厚道、对江东治理比较混乱、对山越反叛没有什么办法、拖周瑜后腿、坑害陆逊、气死张昭等等等等之外…… 现在说起孙家的强项带兵作战,碧眼儿好像也并没有继承这一光荣传统。然而在这里,我们也要提一下江东军所实行的私兵制,这是江东豪强林立、氏族横行所造成局面,也是当年孙家想要入主江东而对各大家族所做出的妥协。所以说,孙权能让各大家族俯首听令、聚集十万
中华民族几千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战争史上,从来不乏才华横溢、英姿勃发的天纵之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武安君白起、大漠孤烟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小乔初嫁英姿勃发的大都督周瑜,无一不是风华绝代的传奇人物。历史长河上,也存在着无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前有淝水之战谢玄八万北府兵击溃前秦百万大军,后有岳武穆朱仙镇五百背嵬精骑大破三万金兵,除此之外,孙膑围魏救赵、楚霸王背水一战、卢象升雪夜下庐州等等战例皆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人称颂至今。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逍遥津上,张辽仅凭八百精锐大破吴国君主孙权亲自领衔的十万大军,以七千守军硬抗孙权大军两个月,最后让这个东吴开国之主灰溜溜的无功而返。事实上,如果不是孙权胯下的玉龙马乃是难得一见的良驹,驮着孙权迅速逃离战场,说不准以后就是蜀魏对峙而不是三国鼎立了。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三个阶段来回顾这场战役:
第一阶段:孙权大军初到合肥立足未稳,张辽抓住战机以八百精锐奇袭。
说起孙十万,其实黑点并不多,除了对兄长孙策的家眷不够厚道、对江东治理比较混乱、对山越反叛没有什么办法、拖周瑜后腿、坑害陆逊、气死张昭等等等等之外…… 现在说起孙家的强项带兵作战,碧眼儿好像也并没有继承这一光荣传统。然而在这里,我们也要提一下江东军所实行的私兵制,这是江东豪强林立、氏族横行所造成局面,也是当年孙家想要入主江东而对各大家族所做出的妥协。所以说,孙权能让各大家族俯首听令、聚集十万大军也算是不容易,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孙权对这一战的志在必得。
然而,任凭孙权心比天高最后也只是恨比海深,其实,我也并不想当那个键盘侠去职责他志大才疏,但是合肥之战,名将云集的东吴却徒劳而返,孙权难辞其咎。逍遥津上,张辽八百劲卒突入阵中,直指孙权云罗伞盖,陷阵营的荣光在这一刻闪耀合肥。孙权作为三军主帅,心惊胆战之下竟然转头就跑,江东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在天之灵可能瞑目?当然,能够敏锐地洞察江东军初至合肥军心不稳定、指挥不统一的弊端,仅凭八百人就敢杀入十万大军,这份智勇,也无愧张辽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十万大军,却数次被张辽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在局部形成人数优势,而且都是极具针对性的围绕孙权这个指挥官展开的,最终孙权丧胆而逃,三军陷入混乱,再无战力围剿张辽所部,让他全身而退从而对东吴大军的士气产生极大程度的打击。
第二阶段:合肥攻防战
这一段其实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东吴军队从来都不以进攻见长,十万大军并没有什么攻城经验。一场战争里三军士气很重要,统帅的心气儿就更重要了,孙权经此一役,早已闻张辽之名而丧胆,所谓围困合肥两个月,也不过是拉不下脸面走走过场罢了。张辽这边,估计也是闲得慌,并没有什么机会展示自己守城的本领,倒是刘馥筑城的本事让人眼前一亮,防御工事密不透风,七千守卫只要借此坚城完全是游刃有余,并无多少损伤。
第三阶段:孙仲谋无功而返,张文远奋勇追击
这一段就比较尴尬了,孙权围攻两月毫无进展,兼且士气低落,更要担心曹魏随时可能奔赴战场的援军,后院里面江东各大家族也对此次进攻的战况颇有微词,孙权想来想去也只有退兵了。不过,输阵不能输人,孙权决定亲自率领一千禁卫军殿后。
张辽当世名将,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么好的建功机会?更何况,殿后的是著名经验包孙十万……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禁军统领陈武战死,孙权靠着玉龙马快仓皇逃命,张辽之名从此可止小儿夜哭……
这场战役,请允许我做个简短的概括: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张辽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精锐突袭,孙权吓得躲进深垒,十万大军失去指挥兵败如山倒。士气低落的东吴军围攻合肥两个月毫无进展只能回家,张辽衔尾追杀,孙权溃败而且差点儿被弄死。
逍遥津一战,有诗为证:
文远英才世间稀
吴侯惶惶跳乌溪
江东儿郎多才俊
闻君入吴夜不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