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one10min(关于WestoneAudio的那些事前言篇)
westone10min(关于WestoneAudio的那些事前言篇)另外细节的部分依然可以凸显品牌历史的积淀,mmcx的通病就是接触不良,威士顿的腔体母座外凸加线材公头内陷并包裹一圈胶皮增加阻尼的办法确实是业界公认的效果不错,这次也是使用在了新系列当中。而对待这个问题,舒尔选择的是增加金属垫圈,索尼选择了卡扣特殊化的接口,所以这三家相对接触不良的几率会有所缓解,可能这个细节没啥了不起,但却是一代代产品换下来积淀所得。这次的更新换代,最直观的肯定就是做工部分了,上手你能感受到材料硬度的提升以及可视范围内的透明度以及细微部分的处理是比较用心的。举个例子,导管口的固定模块开模做了批量化的生产,也许是为了标准作业还是如何。并且印有型号的数字在上,一眼看过去除了能获得型号的直观知晓,更多则是一种批量系统化的品质象征。你随便找个动铁塞子看看可能发现里面飞线乱七八糟确实不太美观,就更别提品控了。说回正题,W60给我感受就是真的平淡无奇,但是你会不知不觉得戴着它听很久,起
去年此时我刨坑要把坊间“动铁四天王”挨个说道,结果更新完UE到现在居然过了一年的时间。最近加班比较多,攒下几天换休正好抽空填填坑了,这次要说的是我最喜欢的耳塞品牌舒尔,的宿敌:Westone(期待众多神塞收藏合集的舒尔篇可以耐心等明年了,23333),很多老烧喜欢叫“西石”,但更多人会称为“威士顿”。
热衷动铁耳塞的朋友一定知道四天王都是谁,也正是以“舒尔、威士顿、音特美、UE”这四家品牌为代表,让我们见识到同样产自娄氏或者声扬的动铁单元,不同的厂家打造,声音风格就大不相同。尤其对于动铁耳塞这种换能方式,本就不比动圈式具有更多可调声音风格的变量(如:材质、尺寸、结构、腔体等等)供厂家发挥。而今天想说的这四分之一的经典动铁调音则来自Westone Audio,从始至终(大部分产品)总保持着与众不同的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熟记——“白开水”似的均衡。
我接触到威士顿的第一条塞子可能和很多老烧不一样,不是W4R,而是W60。我刚开始玩耳机的时候,第一代的W60卖的火热,当时并不像今天万元旗舰烂大街,所以作为旗舰猎人的我,还是攒钱在已经买了两副SE846的情况下,又购置了一条W60。然后上手开声第一耳朵,只能说平淡无奇,根本就不抓耳,也毫无特色,甚至还有点闷闷的。直到我把线材折腾一圈,听刺激风格太多,换换口味听了一阵W60,反而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什么叫耐听。
其实我刚玩不久的时候跟很多初烧一样,也喜欢干冷硬薄刺的所谓犀利风格、素质风格等等,一度我还觉得CK100PRO是最好听的耳塞。可笑的是现在让我用它听半首歌我都撑不住,这也就是为啥有好多人觉得某些客观方面就已经很扯淡的东西好听,而我也不想争辩的原因。因为玩的东西多了,你自己就会觉得过往言论总是幼稚的,当然跟老烧相比我依然幼稚。
说回正题,W60给我感受就是真的平淡无奇,但是你会不知不觉得戴着它听很久,起码久过其他风格特色较为明显的耳塞,可以让你的注意力真正停留在音乐上而不是器材上。尤其在给W60换上Whiplash TWAU的线材之后,分离度提升就更让均衡显得尤为特别,那是一种你想找什么乐器都可以找得到,乐曲中该呈现的每个要素都无疏漏,而相互之间又极其友好的一种和谐状态。并没有突出谁,而是尊重歌曲本来的轻重缓急,不加修饰淡然回放出来。
自那以后算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了解搜索威士顿的前世今生。之所以说威士顿算得上是舒尔的宿敌,其实是因为这四个做动铁的美国牌子,能把产品线出到两三条,更新换代两三次的也就只有这两家了,毕竟隔壁音特美二十年才换一代嘛。而与舒尔的话筒发家,耳塞最初作为无线电舞台监听系统的配件定位不同,威士顿的老本行就是做耳朵生意的,最是不缺故事。所以本次我想分为三篇,这篇是前言篇,更多关于威士顿的品牌故事和产品线简介是介绍篇,然后是关于我收藏威士顿经典型号所听所想作为末尾篇。每篇末尾也会说说最新威士顿UM系列的几款耳塞算作故事结合听感分享的连载,所以记得关注下回分解哦~
篇末彩蛋:关于新版UM PRO 30/20/10中UM PRO 30的分享
这次的更新换代,最直观的肯定就是做工部分了,上手你能感受到材料硬度的提升以及可视范围内的透明度以及细微部分的处理是比较用心的。举个例子,导管口的固定模块开模做了批量化的生产,也许是为了标准作业还是如何。并且印有型号的数字在上,一眼看过去除了能获得型号的直观知晓,更多则是一种批量系统化的品质象征。你随便找个动铁塞子看看可能发现里面飞线乱七八糟确实不太美观,就更别提品控了。
另外细节的部分依然可以凸显品牌历史的积淀,mmcx的通病就是接触不良,威士顿的腔体母座外凸加线材公头内陷并包裹一圈胶皮增加阻尼的办法确实是业界公认的效果不错,这次也是使用在了新系列当中。而对待这个问题,舒尔选择的是增加金属垫圈,索尼选择了卡扣特殊化的接口,所以这三家相对接触不良的几率会有所缓解,可能这个细节没啥了不起,但却是一代代产品换下来积淀所得。
接下来说说声音方面的表现,低频由于使用三个单元的配置,所以可供施展空间很大,主观表现比较有血有肉,下潜可以达到动铁耳机不错的水准,量感适中,整体低频弹性是不错的,余震也有良好的呈现。中上盘相比同系列的10和20两款而言,更为全面且相对于二者之间取了良好的中间值,这使得30的中上盘显得亮而不刺,通透舒适。对于乐器细节的解析,大编制下不显局促,乐器间的主观分离度井然有序,互相之间不存在拖泥带水,粘黏不清。男声部分的厚度比较优秀,密度较好,情感表达比较正常,不存在动铁常出现的干涩问题。女声部分发挥与男声不相上下,水平相当并不偏科。而人声的位置并没有过于突出,整体和乐器保持友好距离,不抢镜也不遮盖。
三个单元的耳塞通常走均衡的调音路线,UM PRO 30也不例外,并没有非主流的走什么扎心或者轰头路线,符合中规中矩的大厂定位。作为一款动铁耳塞,30有将这种特殊换能原理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快速响应的瞬态变化,中高频清晰呈现,分离解析锐度与结象都是符合一款优秀动铁耳塞所常见的特点。而针对动铁的缺陷部分,动态自然没法改变,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是受限于耳塞的小型腔体也不为过。而除此之外的干冷几乎不存在,但由于这是一款定位音乐监听的耳塞,多少还是存在着监听风格的影子,所以自然水润丝滑是达不到了。
总结一下,30相比同系列的20和10,更像是资金充裕的发烧友一步到位的选择,适应的风格也更为全面。流行、摇滚、大编制等等都可以听个七七八八。但未必全面就一定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要聆听范围去选择适应的耳塞。就像你平时上课不听讲不知道自己短板在哪,最后复习课一节干货下来你可能完全记不住任何一个知识点一样。你能听到的东西越多,可能离你想要听到的东西就越远,这是我玩过一圈下来的狗屁哲学。顺便一提,UM PRO 30拥有124db的灵敏度和56欧的阻抗,建议如果手机直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上个播放器,售价3199,三单元三分频算得上合情合理,可以按需购买。
参考售价:3199RMB
听感仅代表作者个人,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