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还有必要存在吗(广播未来会不会死)
广播还有必要存在吗(广播未来会不会死)4.语音控制互动性好一直是广播的优势之一,而其互动方式和规模发生着巨大变化。几年前想知道新闻主播的模样还是一件繁琐的事,而现在只要发送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在微信中收到主播的电子版照片了。节目单、联系方式、优惠信息、服务信息都是同理。这种体验也是独特的、有趣的,有助于大数据分析的。2.解脱双手未来用语音控制广播播出终端将成为标配,就像智能手机的语音命令系统,广播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控制自己的广播内容。3.智能交互
要深入研究“广播+”,就要从广播的比较优势、互联网带给广播的影响,以及“广播+”的发展进程逐一讨论。
一、广播的9大比较优势
1.解脱双眼
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车内听广播。车联网时代,广播也许不会胜出,但是音频产品一定胜出。广播人积极转型,还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自己的位置。
2.解脱双手
未来用语音控制广播播出终端将成为标配,就像智能手机的语音命令系统,广播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控制自己的广播内容。
3.智能交互
互动性好一直是广播的优势之一,而其互动方式和规模发生着巨大变化。几年前想知道新闻主播的模样还是一件繁琐的事,而现在只要发送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在微信中收到主播的电子版照片了。节目单、联系方式、优惠信息、服务信息都是同理。这种体验也是独特的、有趣的,有助于大数据分析的。
4.语音控制
一部分音频APP已经实现语音控制音频内容,说出“音乐、评书、故事”等语音命令,程序就会自动找到相应节目并进行播放。这种智能语音控制模式未来会在车联网时代广泛普及,而目前这种比较优势还在不断拓展它的功能属性,像苹果的Siri不断进化升级。
5.直播、迅捷、地域性
现代广播做到了新闻资讯、广播服务、音频内容的真正直播,广播直播的迅捷和效率是其他媒介很难超越的。当然,有一些方面互联网已经明显超越了广播,但是在内容的直播上,广播的优势是明显的,真实直播的优势在于及时性和参与感,你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对象感,让受众觉得广播在为自己而存在。
6.伴随性
事实上,在陪伴类的传媒产品中,广播音频产品一直是第一名。不过坏消息是大家都不听收音机,改用手机了,更坏的消息是睡前和起床之后的伴随媒介已经是手机终端了。
7.便于受众大数据分析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这个时代赋予人类新的生产力。广播人通过微信公共平台、自有音频APP得到的大数据也是将用户的收听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人进行个性化节目推送。你会一目了然最喜欢的节目类型,厌恶的节目类型不会出现在选择菜单中。
8.媒介发布、接收成本最低
收音机目前的平均售价为50元,好一点的100元,使用寿命超过5年。如果用手机或者其他终端听广播,只需要计算网络成本,相较来说,广播媒介的接收成本最低。从媒介内容发布角度来说,广播也同样具备比较优势。
9.互联网助力广播效果较明显
总结这条比较优势的时候,我的后脊梁是发凉的,不知道广播人是应该做“互联网+”的那个“加号”顺势而为,变成互联网巨大服务的一环,还是力挽狂澜,做“广播+”的先锋,寻找广播新的出路。
我的下意识告诉我,要顺势而为,因为没有人能打败趋势;可是作为广播人,又特别期许实现“广播+”,完成广播的华丽转身。
自从有了互联网,广播人的互动模式、新闻编辑模式、评论模式、线下活动模式全都变了,连最为复杂的资金支付环节和商品核销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轻易完成。很难想象还有什么领域是广播人不能帮助和服务的,而同理,这些也在其他传媒媒介的工作环节中逐步改变。
更好的消息是,广播媒介更加易于走进互联网和终端,消耗流量比较低,和先进技术的融合程度较好,所以互联网与广播融合之后的效果就是现代广播的标准配置。
二、“互联网 ”6大特征
1.跨界融合
“ ”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2.创新驱动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3.重塑结构
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
4.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5.开放生态
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就是开放。我们推进“互联网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6.连接一切
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 ”的目标。
“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生态。
三、“互联网+”时代,广播有哪些改变?
1.便于定制服务
广播人利用互联网工具,已经可以完成直播、点播、约播、下载等多项功能。已经实现了受众的定制内容服务。流媒体的弊端被改变,便于点播。
2.提高互动效率,降低互动成本
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APP后台,互动从语音、文字变成了图片、视频,从以往的电话费、短信费变成现在的几乎免费。
3.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
收音机曾经是受众的唯一接收设备。在“互联网 ”时代,广播的基础设施和接收设备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广播人传播的传媒产品也不仅仅是音频内容,而升级为多媒体内容,技术手段的提升让传播门槛和成本不断降低。
4.使广播的媒介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以往广播只有声音,现在广播可以以各种方式呈现音频产品,传输的新闻可以是视频了。新时代给了受众更多选择,也给了广播人更多机会。
5.更好的媒介内容质量
以往广播电台都是通过中波和调频发射机发射的声波信号,受众用收音机接收,音质和收听效果受到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收听体验相当有限。今天,只要你能连接互联网,哪怕你住在深山老林,用任何一款音频APP或微信公众平台都可以听到没有杂音的音频产品。
“互联网 ”为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变化和顺势而为呢?
四、“广播+”怎样实现?
广播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型的阶段,这类似于BP和手机交接的阶段。人类依然需要通讯,可是BP机是单向的,而手机是双向的,大家自然会用手机替代BP机。
现在新型广播节目已经开始向“广播 ”进军。那么什么是“广播 ”产品?应该怎么发展“广播 ”呢?
1.广播的内容产品如何呈现?
我们是否还需要收音机?这个问题就类似我们是否还需要黑白电视机,答案显而易见。技术的进步让广播产品变成了“广播 ”产品,越来越多的广播人认同,我们的传媒产品要使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和再造。
一切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完成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是很难生存的,因为线上就可以把服务完成,门店和其他成本就是商业成本了,而这些成本足以拖垮任何一家实体店,他们无法与互联网融合紧密的竞争对手进行竞赛。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传媒产品同理。你讨厌什么就会避开什么。而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用户讨厌什么,我们就要消灭什么!受众讨厌什么呢?当然是广告,是类似“坐台卖药”的节目,是不能随意选取精华片段。这一切,互联网帮助传媒人消灭了厌恶。
广播人要实现“广播 ”,首先要把传媒产品数字化、类型化、云端化。让用户可以避开讨厌的广告,自由选择任意片段。按照用户行为的大数据,给他们想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内容的“无限”。当用户搜索“评书”时,不能只出现三段可供选择的产品,“广播 ”的产品一定是海量的。在云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这很容易实现。
2.必须知道听众是谁,研究用户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数据
我们在登录购物网站的时候,假如浏览了手提包,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登录购物网站就会依旧弹出手提包的广告,这就是综合了我们的行为数据对用户量身定制的产品。
广播也同样,用户可以定制、点播是“广播 ”产品的属性,不能够定制的传媒产品都是传统媒体产品,互联网时代下的传媒产品,一定可以定制、轻易走进终端、轻松完成智能交互,等等。
所以,对受众进行会员化管理,对受众进行大数据分析,是广播媒介实现“广播 ”的第二条路径。
3.要搭建广播服务平台,构建全新的广播生态圈
任何一种升级优化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升级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广播 ”要解决的实际上是广播媒介的生存问题和广播服务受众的维度问题。
以往广播人服务受众的平台仅限于电波中。在互联网时代,“广播 ”会衍生出许多新兴广播服务平台,为未来的“云广播”打下基础。
越来越多的广播人开始在蜻蜓FM、喜马拉雅FM上开设自己的播客平台。广播节目和互联网产品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并提供了全新的服务内容。“广播 ”即将迎来“车联网”“云广播”“大数据”等技术升级,为广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机遇。
综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 ”模式已经渐渐清晰,广播人应顺势而为,放大广播媒介的比较优势,在互联网 的影响下,积极打造全新广播媒介生态圈。为广播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编辑: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