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有什么历史(文化灵山灵山史话)
广西灵山有什么历史(文化灵山灵山史话)6月1日是东圩集日,灵中学生提前开午饭,然后在校本部小洋楼前集合,排成两列纵队出发。谭广彬高擎一面上书“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白面碑无字;顷心媚外,不期章陆余孽死到头”的大白旗为前导,30多名同学人人手举小白旗,旗上分别写有“还我青岛”“拒签亡国条约”“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保我主权”“不诛国贼,国无宁日”“宁守千万里江山沥碧血,愿同5万万同胞谱丹青”等,旗子基本参照北京各地式样,标语、口号有的是自拟的。游行总指挥兼请愿代表宁君浩和担任演讲的宁君泽、宁君莅,分别在队列外右侧前中后的位置压阵。队伍先到电报局发通电,再到县公署呈递通电副本备案。刘运熙提出通电中“诸公力争释学生、诛曹章,否则停议开战,生等愿投笔弑国贼、伸义愤” 的措辞略嫌偏激,但是学生们却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宁君泽慷慨陈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南方代表理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不罢休”的决心,而且或还可以提高他们在谈判席上的地位
3.声援“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运动很快扩大到全国。
“五四运动”油画
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发通电,散发传单,组织演讲,号召人民奋起救国、要求严惩卖国贼,天津、保定、上海、南京、湖南、武汉、两广、福建、山西、陕西、浙江、江西、四川和东三省的学生和社会各届纷纷罢课、罢工、罢市。直至5月底,灵山中学每天都收到全国各地响应“五四”运动的通电,以及报导相关消息的京、沪、粤、桂报纸。此时,灵山中学的学子们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爱国热情,纷纷奔走相告,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声援“五四”学潮,喊出了“国将不国,何以为学”的口号。
灵山中学创办于1914年,刘运熙于1915年秋接任校长。当时县知事陈继熙是檀圩练龙窟塘村(今属檀圩镇)人,平日处理政务时对刘运熙的一些建议较为赞赏,所以当刘运熙提出灵中已喊出口号时,为避免一旦失控,将会损折一批人才,于是打算应允学生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先让他们发泄愤怒,然后固本归真。陈继熙以既能满足学生伸张正义的要求,又不致于引发过激事端为底线。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敲定由刘运熙负责掌控灵中学生行动,县公署负责维持治安秩序,并要东圩练保甲里正配合约束附城各居民。
现灵山中学
刘运熙回校后,派人通知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宁君浩(宁海如)、宁君泽(宁可风)、宁君莅、劳建宏、劳达真、谭广彬等到他公寓小客厅,亲手沏茶招待,然后才神情凝重发话,表示理解学生的爱国热情,校方支持声援北京学生的活动,并将陈继熙的担忧和态度大略相告。说完靠在花梨木躺椅上,静静倾听神情激动的爱徒们讨论,待到他们基本将组织准备、游行路线等理出头绪后,就其中关键要点向全国通电一项点拨说:“如其通电全国,不如直接向正在北京参加南北和会的南方代表发通电,恳求转达灵山学子赤胆诚心,如此依法、依规、依情均无懈可击。”寥寥数语,获得在座学生不约而同的热烈掌声。一致推举宁君浩和宁君泽分别起草演讲词、通电,其余如标语口号等,也恭请刘运熙一一过目。
刘运熙提出通电中“诸公力争释学生、诛曹章,否则停议开战,生等愿投笔弑国贼、伸义愤” 的措辞略嫌偏激,但是学生们却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宁君泽慷慨陈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南方代表理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不罢休”的决心,而且或还可以提高他们在谈判席上的地位。刘运熙沉呤片刻转忧为喜,吩咐校役以他的名义支取10块袁大头,资助学生购置制作游行应用之物。
6月1日是东圩集日,灵中学生提前开午饭,然后在校本部小洋楼前集合,排成两列纵队出发。谭广彬高擎一面上书“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白面碑无字;顷心媚外,不期章陆余孽死到头”的大白旗为前导,30多名同学人人手举小白旗,旗上分别写有“还我青岛”“拒签亡国条约”“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保我主权”“不诛国贼,国无宁日”“宁守千万里江山沥碧血,愿同5万万同胞谱丹青”等,旗子基本参照北京各地式样,标语、口号有的是自拟的。游行总指挥兼请愿代表宁君浩和担任演讲的宁君泽、宁君莅,分别在队列外右侧前中后的位置压阵。队伍先到电报局发通电,再到县公署呈递通电副本备案。
陈继熙由刘运熙和众官吏拥簇陪同,已在公署衙门前守候多时了。接过通电副本,清了几次噪子,憋红了脸话不连贯的总算把刘运熙为之腹稿的几句话说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诸君挺身举义向南方和会代表请命,县人后援并逮起共谋抵制之方。”尽管如此,学生们当时仍热血沸腾,高呼口号,昂首走过县前大街(今和平路),从小南门街出县城。
县城小南门外冼太夫人庙前,县游击续备队队长和县团练总局负责人趋步上前,敬礼哈腰,向知事报告情况。县知事命令灵山县地方武装和东圩练民团悉数出动,从小南门糠行起,经火碳行、糖行街、镇北街,到东门外盐市,大小街道两旁分布岗哨。县立高等小学和第一区第一国民学校特地停课,数百名小学生争先恐后跟随,不一会就壮起胆子附和学长们高呼口号。沿街店铺商号,不乏看轻铜臭之人,有的用布裁小旗,循式依形,照样画葫芦挂插骑楼下,大堂前掌柜看到学生汗流夹背,甚至吆喝伙计给学生递纱布巾、茶水。店内商品有日货的急忙将其下架,有的还当众焚毁。每当游行队停下进行声泪俱下的演讲,群众涌集踮脚挤前围观,贩夫贩妇也竟然忘记买卖。游行队伍好象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行程尚未走完,粘板上写着通电文书的白报纸已经面目全非,但电文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随散圩人群分流迅速在灵山县内外传播开来。
当日,广州《国民日报》即报道“灵山县的学生集合,向当局召开的南北和会南方代表发出通电”的消息。
在全国学生和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并把曹汝霖、章宗祥撤职。
灵山中学学生的壮举,引起国人对地处南方边陲县城的灵山青年学子的关注。灵山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奠定了灵山县在近代进步史上的地位。1924年12月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给灵山中学寄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向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引导灵山有志青年传承“五四”运动精神,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泗峡坳抗日阻击战
1939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从北部湾企沙、龙门登陆,攻陷广东防城、钦县二县县城后,沿邕钦公路长驱直入,占领广西南宁,踞守邕柳路的昆仑关。自此灵山县成为抗日前线。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临危受命,12月18日率第26集团军总司令部进驻灵山县,司令部最初驻县城东郊马鞍山,指挥广东南路军民抗战,侧击日军邕钦公路补给线。
蔡廷锴
蔡廷锴到灵山后,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激励当地民众发扬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精神,组建广东南路抗日游击队,其中灵山县成立第3支队,简称“南3游击队”,任命淞泸抗战时的旧部黄质胜为支队司令。
中共党员黄文法与进步青年莫平凡,以及中山大学毕业回乡的劳荫祖商量,成立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经黄文法请示中共合浦中心县委同意,以原来灵山青年抗敌同志会的人员为基础,发动进步青年参加,自带枪支武器,组织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简称“青抗”。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成立后,积极联系各乡自卫队,团结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活动。
在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的影响和邓业兢、莫平凡等人启发下,县内甚有威望、战斗经验丰富、是年已51岁的旧军人梁振威也拉起旧部和乡人,组成一支100多人枪的灵山民众抗日游击队,简称“民抗”。灵山民众抗日游击队于1939年12月下旬在县城东郊司马塘村誓师出征,开赴钦(县)灵(山)边抗日前线。
1940年1月中旬,杜聿明的第5军夺回了昆仑关,攻下八塘、七塘,直逼南宁,与日寇在关下的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日寇南支派遣军被迫增派一个师团和一个骑兵联队为增援部队,以一个旅团直接增援昆仑关,另一个旅团配属一个骑兵联队作迂回部队,扫荡邕钦两侧。在此期间日寇的增援部队加紧登陆,其迂回部队登陆后,即对我邕钦线灵山一侧进行扫荡。1月15日有日军近卫师团樱田武旅团第2联队及第1联队一部,附炮兵大队,约2000多人从钦州板城,欲沿灵山镇南越过泗峡坳攻占太平、旧州等国民党46军(军长何宣)的防地,把46军压出邕钦线。日军到板城后直趋大石岭新编19师56团阵地,企图压逼中方部队远离邕钦线,掩护援兵解救正在昆仑关被围的日军。
杜聿明
泗峡坳位于灵山县太平圩以南5公里,镇南以北2公里,是钦县小董、板城经太平通灵山的要道,地形十分险要。昆仑关会战打响后,归第26集团军指挥的国民党陆军第46军就部署在这一易守难攻的地方。
15日下午,日军越过五彩塘村,推进至泗峡坳下的镇南村,打算经泗峡坳进入灵山县境。第175师第524团请缨阻击。战斗打响后,刚编入175师作第2搜索连不久的灵山民众抗日游击队奉命从那觅村赶到佳芝坪村一带负责侧翼掩护、阻击任务。当时,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正在上井一带配合部队组织群众破路毁桥,截击日军运输。在中共党员黄文法、何林等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骨干的发动下,太平、宋太、旧州、狮岭、上井和钦县青塘等乡的抗日自卫队300多名队员直接参战,附近村民也武装起来,日夜不停地为抗日将士送饭菜,运送弹药和抢救伤员,其中3人负伤。作战部队官兵大为感动,士气大增,第524团团长巢威身先士卒,冲上阵地前沿与敌人拼刺刀,一共击退日军数十次猛烈进攻,阵地几次失而复得。18日傍晚,第46军主力部队赶到,对日军实施合围,日军在24架次飞机的掩护下仓惶突围,落荒而逃。
泗峡坳一战,军民浴血奋战3天3夜,粉碎了日军的战略意图,取得毙日军中队长吉田三郎以下官兵340多名、伤80多名、俘浅田大尉,缴获枪炮弹等不计其数的战绩。被击毙的日军大多数在镇南圩和古镇村两处集中洒上化学药物焚烧,不能集中焚烧的砍下一只手腕带走,尸体就地薄土掩埋。据当地群众回忆,当年在镇南圩一处焚烧死尸地点所见,烧不掉的鞋钉就有10多斤。国民党部队在这次战役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第524团官兵壮烈阵亡232人,助攻的56团伤亡总人数也达130余名。
灵山民众抗日游击队在太平、那觅、那楼一带由于作战勇敢,被当地群众称为“敢死队”。
战役结束后,太平地区群众将第524团及各部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泗峡坳上。并于次年4月树碑勒石以纪念,军民合作建造了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武扬亭和碑廊。武扬亭上书联云:“武勇羡知兵卫国救民御侮正凭君死守,扬威同杀敌冲锋陷阵凯歌殊愧我生还。”
此墓,此碑,此塔,此亭,仍矗立在泗峡坳上供后人瞻仰,永垂青史!
武扬亭
来源:中共灵山县委宣传部
编辑:杨驰
校对:何薇
审核:李萌
中共灵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