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d液体高光(KCD分享路易斯康)
kcd液体高光(KCD分享路易斯康)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 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 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路易斯·康,美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出生于沙俄时期的爱沙尼亚库雷萨雷。1905年,举家移民美国;他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他的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康的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艺术是上帝的语言结构是光的创造者建筑师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路易斯·康"
建筑界、设计圈有很多大师都有着传奇的人生。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是建筑界的诗哲,他对建筑思考的深度,让人震惊。贝聿铭曾坦承:"他有三、四件代表作,要比(我的)五、六十栋建筑要强多了。”而Philip Johnson则更直白:"我所有的作品加起来,都没有他那三、四件那么强。"
他就是“建筑师中的建筑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一再的诠释着同样一个主题:建筑是什么?结构的考量,建构逻辑的表达,原型以及秩序,都是康在追寻建筑本体的过程中所执着的问题。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路易斯·康一直以来坚持的思想理念!
美国建筑师 路易斯·康
"
艺术是上帝的语言
结构是光的创造者
建筑师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
——路易斯·康
"
路易斯·康,美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出生于沙俄时期的爱沙尼亚库雷萨雷。1905年,举家移民美国;他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他的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康的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 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 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
当别人问起康“建筑是什么”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对我来说,建筑不是事务,而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我为人类幸福、享乐而为之献身的事业。”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
「“Order”理论」
依照康的看法,Order和秩序完全不同。秩序是一种意志控制下的规则,秩序整齐和规律均要靠着遵守规则的意志力方能形成秩序。康认为“Order”不存在意志,反而是秩序会让人感到存在的意志。他在1961年《Form and Design》一文中提到:“Order,是所有物的创造者,本身并没有存在意志,我之所以选择Order代替他,乃因人的知识太薄弱不足以表达思想。”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自然论」
在路易斯康的眼中,创造的出发点和最终评判的依据不是任何大师的言论或者作品,而仅仅是创造是否遵循了“Order”,一切是否宛如自然所造之物:一种似乎一直存在于那儿,似乎永远存在于那儿,似乎就应该存在于那儿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完美而且和谐,达到精确的平衡的极致。这就是他说的“自然”,建筑的创造应该像任何自然所造之物一样完美而自然。
“自然创造的万物中记录了创造了什么,又如何去创造。”
“自然,在创造万物当下,记录了创造过程的每一步骤,可以视为种子。”
“我认为形是由自然所领悟并予以实践,他在扮演无所不能的造物主。”
康的一整套设计哲学,都是在物性的本然与人性的创造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建筑是物质的,而建筑师是人,人如何进行着“人”的创造,并与物质的本性相和谐,从而让建筑获得自然造物般的永恒气质就是康的设计哲学的原动力。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光理论」
光在一切的宗教之中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康更是把光视为建筑的生命。在康的眼中,光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是“自然之光”,一种是“表现之光”。
自然之光:康对于自然光的论点在于建筑与光的不可分割性。康的建筑通过对光如何进入每一个房间的仔细深入的考量,光与建筑成为了一个整体,建筑借由光线获得了生命,而光线也在建筑中获得了最为精彩的呈现。
▲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 孟加拉国会议中心
▲印度管理研究所
表现之光:康在对于自然之光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开始意识到一切的物质都具有光的属性。
▲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
▲ 埃克塞特图书馆
「原型论」
康始终追求着万物的永恒。然而探究永恒的存在的过程中,他发现只有不断的追溯建筑的原点,找到一个类型学上的“原型”,才能赋予建筑永恒的气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建筑开始于一个房间,图书馆的原型是一个人捧着一本书走进光线之中,学校的原型是一群人在一棵树下交谈。这种对于原型的探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个人感悟和诗意的想象。但是这些原型是如此的强烈而富有诗意,以至于无论在理性和感性上都没有办法否定它。康的这一系列对于原型和本质的探索揭示出一个最诗意的建筑学的世界,也让他的建筑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永恒气质。
▲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
同事回忆起在康的事务所工作的日子说:“康没日没夜的和绘图员一起工作。手里不是一支雪茄,就是拿着一支软铅笔或炭笔。他不停地叙述着自己的理论、原则,一遍又一遍地在草图纸上画永无止境的线条... ”路易斯·康这种爱岗敬业的性格让他成了史上最难搞乙方。康走的时候,事务所举债近50万美元,但正因为他的坚持,让他一生不多的作品数量,却个个都是实打实的“质量派”。
康的建筑在现在看来还是如此的美妙,正如贝聿铭留给他的一句话:建筑的生命是长久的,也许在建成的几年间无法得到肯定,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它的表面侵蚀剥落,设计师的思想却在此时永存。
这种感动无需言语,当画面经过降格处理后,建筑安静地纹丝不动地伫立在天地光影行云流水的变幻之中时,犹如宇宙间孤独而虔诚的祈祷者,超越时空,光芒万丈。
儒家思想是中国发展两千多年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用全新的视角去探索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更贴近人们工作生活的哲学命题;这一思想与路易斯康的设计理念非常契合。
开城设计在“孟子研究院”项目中将儒家思想的“礼序”精神作为空间设计核心,以孟子思想的仁政、浩然之气为设计要点,注重观者的空间体验感与互动性。设计通过对空间的优化和创造,运用光影、文字印章等形式,将“礼序”思想转换成空间语言, 以三进空间方式多维度打造;承前启后,无论观众的不同年龄和背景都能从中获得精神的启发,实现儒家传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新型研究院,让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孟子研究院
设计意在将孟子的思想转换成空间语言,以“瞻仰敬视、对话熏陶、砥砺心智”作为设计主线,打造能够体现“亚圣”孟子思想广度与深度的展示空间,希望无论观众的年龄层次、知识背景,都能从这里得到精神的启发。
设计利用天井空间,通过简洁有力的礼序手法,运用光影营造出立足于历史、永恒的空间体验,以此传达孟子思想的浩然之气。
我们举目望向路易斯康,寻求信仰、智慧和健康,大师的名号是凭着对建筑的执着,对艺术的感悟,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现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更应当抓住信仰,坚信自己的设计理念,路易斯·康为我们带来的价值将会是日久弥珍。
路易斯·康曾荣获奖项和殊荣:
1971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71年获选美国文艺学院院士
1972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
·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 耶鲁大学美术馆
· 索克大学研究所
· 埃克塞特图书馆
·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
· 费城城市规划设计
· 米尔溪公建住宅
· 米尔溪社区中心
· 奥瑟住宅
路易斯·康的著作: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
《建筑·寂静和光线》
《人与建筑的和谐》
· 专注生态、健康空间创造。探索人对空间的情感诉求! ·
主创设计 | 吴开城
深圳海外装饰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首席设计师
开城设计创始人
国家高级室内建筑师
十大品牌酒店设计师
年度十佳金牌设计师
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
中国设计年度人物
-
“今天的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空间规划和风格造型设计,而是要结合时代和未来,为某一个特定的项目规划、定位,定制创造一种独有的生活方式、使用方式、文化方式、商业方式以及人对空间的情感诉求 ”
——吴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