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动第一和第二哪个好看(地球脉动II震撼来袭)
地球脉动第一和第二哪个好看(地球脉动II震撼来袭)这是《地球脉动(Planet earth)》第二季第1集《岛屿》的片段之一。短短几分钟,紧张激烈的画面触动着全身的感官,一场殊死的逃亡,终于在小海鬣蜥最后一跃时,才让人松下一口气。一只刚刚从蛋里孵化的小海鬣蜥从沙子中钻了出来,但周围的嘈杂让它谨慎了很多,眨巴着眼睛观察四周。这个陌生的世界,却展示着最为残酷的一面,一场杀戮就在眼前。游蛇四伏之下,小海鬣蜥静观、出动、一鼓作气直冲向前,而后,被俘、逃脱、拼尽全力跳上岩壁……杨晔 (英国BBC《美丽中国》纪录片副导演、《中国国家地理》野外科考专家)乔乔 (纪录短片《迷失的家园》导演,“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本文含足量视频短片,推荐WiFi环境下观看
BBC动物纪录片《地球脉动II》震撼来袭!豆瓣评分9.9,被赞“叹为观止”。高科技设备和诚意满满的拍摄手法成就了这些经典纪录片。
文/记者 李晶 张星海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审校专家:
杨晔 (英国BBC《美丽中国》纪录片副导演、《中国国家地理》野外科考专家)
乔乔 (纪录短片《迷失的家园》导演,“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
本文含足量视频短片,推荐WiFi环境下观看
一只刚刚从蛋里孵化的小海鬣蜥从沙子中钻了出来,但周围的嘈杂让它谨慎了很多,眨巴着眼睛观察四周。这个陌生的世界,却展示着最为残酷的一面,一场杀戮就在眼前。游蛇四伏之下,小海鬣蜥静观、出动、一鼓作气直冲向前,而后,被俘、逃脱、拼尽全力跳上岩壁……
这是《地球脉动(Planet earth)》第二季第1集《岛屿》的片段之一。短短几分钟,紧张激烈的画面触动着全身的感官,一场殊死的逃亡,终于在小海鬣蜥最后一跃时,才让人松下一口气。
高速的飞奔之中,游蛇、海鬣蜥的画面却像发生在眼前。原来这部《地球脉动(Planet earth)》第二季全程使用4K高清拍摄,还动用了无人机和遥控录制设备等,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彩画面。先看点皮毛感受下:
▲捕食不成,反被长颈鹿踹飞的狮子
▲在酷热的沙漠中跳舞的蜥蜴,其实是为了避免接触炎热的地面轮流抬起爪子,谜之萌感
▲壮阔的企鹅王国
▲哎呀o(╯□╰)o
▲看我们走路多么优雅
▲游啊游~
▲灵魂舞者
这些画面到底是用什么拍摄设备和技巧拍出来的?北京科技报|“科学加”带你一边看一边说。
▼▼▼
小海鬣蜥的生死逃亡,背后有多少设备围着转?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cDzO)
看这段视频时是不是不禁屏住呼吸?此段视频共5分26秒,总共拍摄了多只逃脱的小海鬣蜥的逃跑过程,其中第一只和第三只成功逃脱,其余的都丢失性命。纵观短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至少三机位捕捉追逐画面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vGr)
表现第一只小海鬣蜥成功逃脱,影片用时1分20秒,使用了16个镜头。
仅从小海鬣蜥从沙砾中钻出过程,可以看出就使用了三个机位。可以推测至少有三台摄像机围绕着这片小海鬣蜥出生的沙堆,其中两个机位拍摄特写,一个机位拍摄全景。
小海鬣蜥从沙砾中钻出,开始向前爬行,被固定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开始横摇。然后三条蛇从后来跟了过来进入画面,海鬣蜥逃跑,蛇追赶,中间插入崖石顶上成年海鬣蜥观望和多条蛇从岩洞中穿出的镜头。最后,用特写镜头表现小海鬣蜥出现在崖顶,中景表现蛇重现入洞,第一部分结束。
二、移动摄影还原杀戮现场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hQU)
表现几只殉命小海鬣蜥,用时1分10秒,使用镜头20多个。
第一个镜头使用了移动摄影和变焦的技巧。当镜头从一个海鬣蜥的骷髅头移动到一只刚从沙砾中钻出头的小海鬣蜥时,镜头的焦点也从骷髅变到了小海鬣蜥的头上,预示着杀戮和死亡即将来临。
紧跟着,还是移动摄影表现几头蛇的观望,观众能从这三个镜头明显感觉到摄像机机位的移动。在野外,BBC的摄影师使用了什么方法使得机位发生移动?他们铺设了滑轨,还是使用了吊臂?或者使用了无人机拍摄,这还不得而知。
而后,镜头在逃跑的海鬣蜥和蛇群之间不断切换,画面也从近景到全景不断穿插,先后有三只小海鬣蜥丢掉性命,情节变得越来越紧张。紧接着,进入第三部分。
▲纪录片拍摄中大量使用的无人机
三、40多个镜头记录惊险逃生高潮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zke)
从2分30秒开始,短片开始进入了高潮,用40多个镜头表现最后一只小海鬣蜥的成功逃脱。可以说,前面的两个部分都是为了最后一个部分做铺垫。在高潮部分,短片情节上又是一波三折。这只小家伙能最终逃脱,除了机敏、顽强的斗志,迅捷的跳跃和攀爬能力也是帮了大忙。
这只小海鬣蜥出现的镜头很耐人寻味,它的露面是从它眼前一条蛇经过开始的。在它露脸的过程中,镜头在静静地往前推,并伴随着别的同伴被杀戮的画面。可以说,它一出现就危机重重。
然后,镜头开始在蛇群和这只小海鬣蜥之间不断变换,一会是小海鬣蜥的特写,一会是某条蛇的特写,一会是蛇追逐的全景画面,一会是蛇群出动的画面,一会是蛇爬行的画面。随着蛇的爬行,镜头也有轻微的移动。伴随着一条蛇从小海鬣蜥的前面爬过,另一只不断逼近,画面也开始晃动,机位大幅移动,从这些晃动的镜头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一架无人机在摄影师的操控下迅速飞行。当奔跑中的海鬣蜥被蛇缠住时,我们还能感觉到无人机在慢慢悬停中。而后,小海鬣蜥逃脱魔爪,画面开始切换到远处的固定机位。
整个攀岩过程,非常惊险,但画面非常稳,毫无疑问,是摄影师在远处三脚架上的长焦镜头拍摄的。最终,小海鬣蜥终于到了崖顶,与第一个成功脱险的同伴汇合,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的,而后,一条蛇的躯体躲入了岩石后面,故事结束。
▲更加成熟的摄影机稳定技术
卓越的剪辑和配乐
纵观整个短片,惊险刺激,精彩不断,这除了摄影师们娴熟的多机位的辛勤拍摄,剪辑师的贡献也是非常之大。剪辑师在各种镜头间不断的切换,使得影片的视角点非常丰富多样;节奏也时疏时紧,不断变化。观众的神经刚刚放松一下,紧跟着又被绷紧,整个过程反复多次,呈现丰富刺激的观片体验。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不提到短片的音乐。该短片使用的音乐非常贴合故事情节,对气氛和节奏的渲染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动物短片,但毫无疑问,BBC动用的都是顶级的摄影师、剪辑师和音乐师。正是三方面的完美合作成就了这个经典。
▼▼▼
经典镜头背后的“脑洞”
《地球脉动 II》的制作团队历时 2089 个拍摄日,历经 117 趟摄制之旅,走访 40 个不同国家,历尽千难万险才拍出了这部纪录片。
小海鬣蜥生死逃亡只是其中的一组片段。而且,BBC还有着相当数量的其他纪录片“神作”,所涉及的题材千差万别。如果你以为每一组片段的拍摄都像小海鬣蜥生死逃亡那样,可就有点太小看制作团队的“脑洞”了。
下面,我们选取BBC纪录片《隐秘王国(Hidden Kingdoms)》系列和《猎捕(The Hunt)》系列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还是边看边撩:
★动物演员的替身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LOk)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UGf)
BBC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往往给人以宏大之感,但《隐秘王国》系列有所不同,它带来了全新的小动物视角,其中的花栗鼠就有些门道。
冬储橡果的花栗鼠就是同一只吗?钻进洞穴的花栗鼠和在洞口探出头的有什么区别吗?就像动物看到的人类都是一个模样,我们对动物大多分得清类别,是不是同一只就傻傻分不清了。
▲《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的雪豹达娃
很多动物纪录片中“主角”是使用“替身”的,而且“替身”还不止一个。曾有专业人士分析《我们诞生在中国》中雪豹“达娃”的角色,至少发现片中出现了6只不同的雪豹,而它们在影片的叙事中都扮演着“达娃”的角色。
《地球脉动II》中小海鬣蜥的逃生之路,也是崎岖坎坷,恐怕专业人士来分析,也不会仅仅是出镜的几只小海鬣蜥贡献了“处女秀”。
▲有时候,动物也会充当摄影师。比如为了给关注金雕视角,导演们将一个微型摄像机绑在鸟背上,并让世界冠军级的滑翔伞运动员用特殊的降落伞从山上滑下,拍摄身临其境的镜头
★真假难辨的道具
动物洞穴的画面是纪录片中的“常客”,都是摄影师钻进洞穴拍摄的吗?如果是大型动物,也许有这样的几率,但对于花栗鼠这样的小动物,就……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bL0)
实际上,拍摄动物的洞穴,又不对现有洞穴造成破坏,需要的是寻找一个废弃的洞穴。用石膏倒膜的方式,获得石膏版的立体洞穴结构图。再利用特殊液体泡沫混合当地草木等材料,灌浆出一个与废弃洞穴一模一样的洞穴。将灯光、摄影机等布设在相应的位置。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5GM)
BBC的大卫·艾丁伯格(David Attenborough)曾坦言《猎捕(The Hunt)》中北极熊宝宝在雪洞中的镜头,其实取自动物园。他阐释,首先不能在野外干扰北极熊的生活,同时也要保证摄影师的安全。在零下40摄氏度,且极夜的情况下,将摄影师置身于这样熊洞拍摄本身非常难,与此同时,北极熊只是避雪,一旦冲出来,摄影师必死无疑。“我们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也要保证结果的优秀性”。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cLZ)
纪录片中也穿插掉落果实,甚至摔在地上迸碎的画面,那些鲜嫩的果实,迸发出的甜腻的汁水,看起来像足了果汁广告。你以为落果都能落在摄影机前,还不偏不倚的被砸开,露出鲜嫩的果肉?事实上,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但拍摄时可能用到一些方法,让它们正巧摔在了摄像机前,而不是砸到摄像师的脑袋上。
★感官的欺骗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fv6)
网纹蟒步步紧逼,已经盯住了树鼩。小家伙生命攸关。随着音乐气氛的烘托,看客的心揪到了嗓子眼。就在最紧要的时刻,画面一黑……欲知后事,稍后分解。
这种叙事手法,在纪录影片设置故事情节时也常用到。但普通观众并不知道,这些是真实的纪录,或是叠加了画面。这时候就需要细心的去观察一些小细节,总的来说是有迹可寻的。
如树鼩与网纹蟒狭路相逢于树干之上,而紧接着的网纹蟒特写中可以看到,其身下的背景居然是树叶铺就的。显然这个情节是有意设置的故事情节,画面则并非同一次的连贯拍摄。
瞒过这一切,就得靠编剧的情节设置,和配乐的气氛烘托了。紧张的时候,谁还有空研究网纹蟒身下是树干或是树叶呢。
(观看视频请点击t/RfBVxAq)
正在奔跑的象鼩,从狮子面前掠过,亦或是在狮子的脚下跃过。这种大小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现实中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只是纪录片拍摄时,这一次的小概率巧合使用了画面叠加的手法去呈现。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博物探索学校杨晔在中国科技馆的讲座,不影响原意下略有增减;部分图片来自公众号“外交之声”)
☞手记:拍摄动物,勿忘“初心”
关于动物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绝不限于此,但也许还有另一个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据电影公号《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美国资深环境与野生动物电影制片人Chris Palmer曾在他的著作中讲述拍摄野生动物的各种奇葩手段,有些甚至将动物置身于必死的境地。
拍摄纪录片的初衷,是纪录;而拍摄动物纪录片的初衷,是用镜头留下自然的真实,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行动。
很多动物的纪录片,在片尾会讲述一些拍摄的花絮。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等待。因而,你会发现成片背后有无数倍的拍摄素材。公益纪录短片《迷失的家园》曾拍摄2000多个小时的自然生态纪录视频,而剪辑成片仅有12分21秒。而这部短片的导演乔乔告诉记者,相对于拍摄技巧或是精彩的画面,他更愿意谈谈“尊重”,尊重拍摄对象,无论是人,或是动物。
导演乔乔说,对于野生动物拍摄者来说,不打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是最起码的尊重。遗憾的是,很多拍摄者为了拍照(摄)而拍照(摄),是不人道的。野生动物贵在“抓拍”,抓拍贵在“自然”,自然靠的是“机遇”,机遇需要“等待”。
如果你也想尝试一些野生动物的拍摄,请先守住一颗能够“等待”的耐心。
(提示:观看完整版视频可点此进入腾讯视频,或在腾讯视频中搜索“地球脉动第2季”观看)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转载授权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在本文底部评论区留言申请同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