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大将文献纪录片(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大事记)

粟裕大将文献纪录片(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大事记)6月27日 发出给新四军军部、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的电报,请示“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6月16日 在苏中前线东台召开各师各纵队首长会议,并于当天将作战部署报告陈毅军长,建议将五旅调至高邮附近,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12月15日 发出致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军区电,于1946年1月间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经批准,于1月13日发起陇海路东段战役,实现了打通华中与山东联系的战略目标。5月8日 领导华中野战军完成精简整编,共精简老弱病残人员1017名,主力部队扩充为2个师、3个纵队。5月31日 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报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中央军委,全面分析华中地区敌我战略态势,提出华中战略区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实行内线作战的设想。

粟裕大将文献纪录片(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大事记)(1)

1945年

8月24日发出向华中局的报告,判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即将进入京沪杭地区,反内战阶段即将到来。认为“苏南为南京外围,在内战条件下,四面受敌,地形不利,不能长期作为我军之根据地”。提出“现在一面应准备作坚持苏南、浙西、浙东现有阵地之打算,一面应即作建立新根据地之打算”。

10月3日至8日,率领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6.5万人分批渡江北上,到达苏中地区。

10月27日 发出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建议在抽调部队到山东、东北时,“尽可能不过多破坏建制”,以保持部队的传统作风和战斗力。10月29日,中共中央复电,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理由的”,指示“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

12月3日 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一起报中共中央并陈毅等电,建议举行高邮邵伯战役。经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批准,于12月19日发起高邮邵伯战役,26日胜利结束。

12月15日 发出致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军区电,于1946年1月间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经批准,于1月13日发起陇海路东段战役,实现了打通华中与山东联系的战略目标。

1946年

5月8日 领导华中野战军完成精简整编,共精简老弱病残人员1017名,主力部队扩充为2个师、3个纵队。

5月31日 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报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中央军委,全面分析华中地区敌我战略态势,提出华中战略区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实行内线作战的设想。

6月16日 在苏中前线东台召开各师各纵队首长会议,并于当天将作战部署报告陈毅军长,建议将五旅调至高邮附近,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

6月27日 发出给新四军军部、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的电报,请示“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6月30日 中央军委电示华中野战军:“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7月4日 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华中分局电,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0日 主持华中野战军作战会议,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敌我态势制定作战部署,决定第一仗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以整编第八十三师为首歼目标,到敌人进攻的出发地去打。11日,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华中军区。

7月13日 指挥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第一次作战。

7月18日 指挥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第二次作战。

7月25日 发出给新四军军部、华中军区并中共中央的电报,建议将在淮南的第五旅调至苏中参战。

7月28日 由海安出发去淮安,请华中分局讨论决定是否主动放弃海安,以造成敌人错觉,创造有利战机。29日,华中分局会议讨论同意粟裕的意见。会后即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

8月3日 苏中战役第三次作战胜利结束,华中野战军主动撤出海安。

8月5日 电复中央军委询问,认为“在五旅增调到苏中条件下,于八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因此“斗胆直陈”,“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

8月7日 得知海安之敌分兵东进的情报,立即向中央军委、华中分局报告“歼敌良机已至”,决定发起李堡作战。11日,苏中战役第四次作战胜利结束。

8月14日 和谭震林联名电复中央军委询问,认为“再在苏中打仗为有利”。中央军委15日电示:“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则对整个局势助益甚大”。

8月20日 发出关于攻击了堰、林梓的作战命令。21日,苏中战役第五次作战胜利结束。

8月25日 发起如黄路战斗,27日第六次作战胜利结束,并于31日乘胜攻克黄桥。26日,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得知如黄路作战失利,急忙撤回扬州,苏中战役第七次作战胜利结束。

8月28日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推广苏中战役经验。

8月29日 延安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战七捷,前后消灭蒋军七个整旅(即七个师)之多”。

8月31日 在华中野战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作题为《四十五天自卫战简述》的报告,总结苏中战役经验。

同日 与谭震林一起发出致中共中央、陈宋、张邓电,报告下一步作战计划:9月份完成苏中战场第一期作战,然后即按中央指示西进,夺取扬泰,恢复三、四分区。

9月7日 与谭震林一起发出致陈毅、宋时轮并中央军委、张鼎丞、邓子恢电,“请求山野必须在淮泗地区打几个仗以挫敌锐,否则两淮不保”,并提出“如山野必须离开淮泗而向北转移攻势”,“我们当于攻占海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

9月10日 发出致中共中央、陈宋、张邓谭电,报告苏中国民党军队将于10月初发动第二期进攻,认为我军在作战指导上应引诱敌人更深入一些,必要时放弃一些地方,以便歼灭敌人。决定放弃攻占海安,主力休整待机。

9月11日 中央军委连发两电给陈毅、张邓、粟谭,指令粟谭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位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歼敌。

9月13日 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一、六两师北上。

9月17日 拂晓由华中军区驻地马厂赶赴淮阴前线。因一、六两师部队大部未到达两淮地区,与谭震林连发5电给陈毅,建议和恳请山东野战军主力南下参战。陈毅派一个团增援。

9月19日 决定撤离淮阴,华野主力转移到两淮以东地区休整待机。

9月20日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联名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提出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改变战局的建议。中共中央23日复电指示:“山野、华野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

10月7日 与张鼎丞、邓子恢联名发出3电给陈毅,建议陈、粟会合在一起,山野与华野指挥机关合并,“盼军长来此统一指挥”,认为“统一指挥是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月15日 中共中央复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电指示:“决心在淮海打仗,甚慰”。“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0月21日 与陈毅、谭震林一起决定,集中23个团歼灭进攻涟水之敌,并于当天晚上率领华野司令部部分人员开赴涟水前线。10月30日,涟水战役胜利结束。

12月2日 在华中军区营以上干部大会上作军事工作报告,着重讲组织大兵团作战问题。

12月3日 自涟水出发去盐城前线,指挥盐南战役。

12月9日 中央军委为组织宿北战役电示陈毅并告张邓粟谭:“应待盐城作战结束后,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届时请粟提出计划电告”。11日再次电示:“粟即日北返部署宿沭作战”。

12月12日 返回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驻地张集,同从鲁南南下的陈毅会合,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一起,共同策划宿北战役,并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

12月13日 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名义,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发出宿北战役预备命令,并于次日发起宿北战役。12月18日,宿北战役胜利结束。

12月24日 与陈毅一起向中央军委报告北上鲁南歼灭冯治安部及二十六师的作战部署。中央军委25日复电指示:“很好,很必要,望坚决执行”。

12月27日 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第一师等部队北上鲁南。

12月30日 与陈毅一起主持制定《华东野战军峄东作战计划》,决定集中27个团兵力,首先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六师。

1947年

1月3日 与陈毅电复中央军委询问,报告他们二人已于上月29日会合,“共同主持战役”。同日,发起鲁南战役,经4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3万余人。

1月6日 建议乘胜攻取峄县、枣庄,并到峄枣前线指挥作战。11日,指挥第八师攻克峄县,全歼守敌。20日,枣庄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守敌,生俘中将师长以下3700余人。

1月下旬 华东野战军组成,任副司令员。

2月5日 与陈毅一起提出“舍南取北”作战构想以及“主力急行北上,彻底歼灭北线之敌”的作战方案,并于当天电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6日复电“完全同意”。

2月10日 与陈毅一起召开纵队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决定集中53个团歼灭李仙洲集团。15日,主动放弃临沂,同时下达围歼李仙洲集团的作战预令。20日,发起莱芜战役。经3日激战,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将领17名。

3月10日 陈毅对山东《大众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指出华东野战军在宿北、鲁南、鲁中接连取得空前大胜,“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3月28日 与谭震林、陈士榘联名发出报中共中央、陈饶、张黎并告刘邓电,提出对付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作战部署。4月7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4月22日 指挥发起蒙阴战役,战至26日,攻克泰安县城,歼灭整编七十二师师部和两个旅,生擒中将师长杨文泉。

5月3日、4日 与陈毅复中央军委电,认为蒋介石“以进攻山东为其战略要点”,敌军密集靠拢、增援较快、行动谨慎,我们“正考虑作更远的打算”,决定适时改变作战计划,以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打大歼灭战的战机。中央军委电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

5月11日华东野战军情报部门截获汤恩伯限七十四师于5月12日攻占坦埠的电令。粟裕判断,敌人企图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实行中央突破,首先摧毁我军指挥中心,然后聚歼我军主力。认为这是难得的有利战机,建议改变原定打第七军和整编四十八师的计划,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将整编第七十四师于敌人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歼灭。陈毅赞同粟裕的意见,说:“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5月13日,向中央军委并刘、邓报告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决心和计划“我们于今晚集结一、四与八、九纵向七十四师出击,于明晨完成包围。战斗约需两三天,待歼灭七十四师后再视机扩张战果”。中央军委14日复电指出:“以一、四、八、九纵歼击七十四师极为正确”。15日指挥华野各部发起总攻,16日全歼整编第七十四师于孟良崮山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

6月29日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谭震林电,改变原来要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以两三个纵队出鲁南,以两个纵队出鲁西,以4个纵队监视正面之敌。指出:“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深远后方之方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陈粟谭决定兵分三路,7月1日开始行动,于6月30日将这一部署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7月2日复电指示:“周内数电悉,布置甚好”。

7月10日与陈毅、谭震林连发两电给中央军委并刘邓,判断“蒋仍决心维持东攻西守政策”,建议刘邓切断津浦、陇海两路,华野全军西进,与刘邓会师,打大歼灭战。7月 13日,得知敌军调整部署,与饶漱石、黎玉、陈毅、谭震林报告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先歼南麻之敌十一师5个团。7月17日,发起对南麻之敌整编第十一师的进攻,歼敌9000余人,我军伤亡400余人,21日撤出战斗。

7月23日得知李弥率领国民党第八军5个团进占临朐县城,企图切断南北交通,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与陈、谭决定,乘敌人立足未稳,以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第八军于临朐城及其东南地区。经两天两夜恶战,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加上暴雨成灾,山洪暴发,部队行动受阻,决定撤出战斗。

8月4日起草并发出给华东局并报中共中央、刘邓的电报,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两仗未打好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并表示自己“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3电,指令粟裕率领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粟裕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二)为了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二、七、九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取得陈毅同意后,当天上报中央军委和华东局。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黎许组成东兵团”。8月8日,陈、粟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向鲁西南进军。

8月15日 与陈毅致电陈士榘、唐亮并报中央军委、刘邓,指示:克服急于回内线情绪,配合刘邓打几个好仗。中央军委于19日复电指出,陈、粟15日电“极为正确”。

8月16日中央军委致陈、粟电,询问西线兵团下一步行动打算。此时陈毅已去渤海区处理后方工作。粟裕于18日复电,报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出“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毛泽东24日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

8月31日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与陈毅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及六纵、十纵、特纵日夜兼程南进,9月2日渡过黄河,9月5日与陈、唐、叶、陶率领的5个纵队会合于山东郓城地区,支援和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

9月6日 主持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发起沙土集战役。经3天激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9500余人,俘虏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余人。

9月22日 中共中央决定组成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陈、粟代表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归陈粟指挥。

9月24日 与陈毅一起决定向豫皖苏进军。从9月27日到10月2日,指挥华野西兵团主力分两路越过陇海路,在30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反动武装5000余人,完成战略展开,初步站定脚跟。

10月23日 与陈毅向中央军委报告,决定集中主力发起陇海路破击战。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从11月8日到17日,破坏铁路150余公里,歼敌1.1万余人,攻克县城9座、车站17个,威胁战略要点徐州,迫使敌人抽调15个旅向北增援,推迟围攻大别山的计划。

11月8日 陈毅离开华野指挥机关去邯郸局商谈后勤供应问题,后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陕北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直到1948年4月返回濮阳华野驻地。在此期间,粟裕担负独立指挥华野西兵团作战任务。

11月16日 向中央军委和刘邓报告徐蚌路破击战情况,建议刘邓、陈谢两路大军乘敌部署未妥之机,提前发起平汉路破击战。

12月7日 得知蒋介石集中33个旅围攻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决定改变原定作战计划,主力转向平汉线,直接配合大别山作战。经中央军委批准,发起平汉路郑州许昌段和陇海路郑州兰考段破击战。

12月10日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探索,认为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12月19日发出致中央军委电,建议:“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中央军委于20日复电,“完全同意粟皓丑电意见”, “‘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等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线向南直迫武汉”。

12月24日 与陈赓会合,决定于25日发起平汉路战役。战至27日,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三师于祝王寨、金刚寺地区。然后乘胜南进,围攻确山之敌,重创敌整编第二十师。迫使敌人从大别山抽调13个旅增援。

12月底 经过3个月的艰苦转战和深入工作,陈粟大军与刘邓大军、陈谢大军共同完成了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

1948年

1月22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刘邓电,“斗胆直陈”1947年12月10日起草的《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1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由他率领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在湘赣浙闽诸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吸引中原地区敌军20个至30个旅回防江南。渡江时间和地点,提出3个方案,认为各有利弊,要他“熟筹见复”。粟裕于31日复电,报告对渡江时间、地点和路线方案的意见,同时重申1月22日电的基本观点以及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建议。3月上旬,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部队集结于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进行渡江南进准备。

4月18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华东局电,再次“斗胆直陈”对目前战局的认识和对作战方针的建议,提出华野3个纵队暂不过江,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4月21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粟裕,请他们到中央工委开会,“商量行动问题”。25日,毛泽东提议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之一是“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30日,与陈毅一起到达阜平县城南庄,同日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着重汇报了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粟裕的建议。

5月7日毛泽东约粟裕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再三请求陈毅仍留华野,后又建议继续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陈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职务,“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

5月20日 与陈毅报中央军委电,提出三个纵队夏季作战预案。中央军委于21日复电,指示“以歼灭五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路上之配合作战”。

5月30日 中央军委任命粟裕“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

6月初分析中原地区敌我态势,认为在鲁西南歼灭五军的条件尚未成熟,因而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腹案。6月15日,与张震联名报告中央军委、刘邓(小平)、陈邓(子恢)、华东局。16日午时,再报中央军委,说明“因情况急迫,请示不及,已令各部执行”。中央军委于17日复电指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6月16日 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

6月23日 中原局报中央军委,请中央批准豫皖苏分局名单。中央军委于24日电示同意,并令“粟裕兼军区司令员”。

6月27日 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歼灭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六旅1个团。接着,又给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5万余人。

7月12日 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

7月13日 中共中央致中原局并告粟裕等电,指示:“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

7月16日与陈士榘、唐亮、张震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中央军委于17日、23日复电同意休整,并指示:休整完毕,或在陇海路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8月10日 与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并致山东兵团、苏北兵团,提出休整以后“集中华野全部(包括许谭、韦吉共约三十万人),或先攻济南,或先转到外线进行大规模歼灭战”,并提出“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的作战方案。

8月23日 与谭震林等发出报中央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吉洛电,建议调苏北兵团参加济南战役。同时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

8月25日一29日 主持召开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军委指示,统一战役指导思想,制定攻济打援作战部署。8月31日,向中央军委报告攻济打援作战方案。中央军委9月2日复电,“完全同意未世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部署”。

9月11日 中央军委复许世友并告粟裕等电,指示:“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9月16日 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敌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我军不战而胜。

9月24日 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毛泽东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25日19时,中央军委复电指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5日 主持召开有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讨论通过《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党内无纪律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决议》,并3次召开作战会议讨论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于10月24日结束。

10月23日 签发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10月28日 向中央军委报告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计划。中央军委30日复电指示:“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执行”。

10月31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电,报告“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发起战斗”,建议“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于11月1日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11月4日发出《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6日,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进至山东临沂。根据敌军动向和潜伏于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更趋积极,决定将淮海战役发起时间提前两天,于6日晚发起攻击。同日戌时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陈邓等。中央军委7日20时复电:“完全同意鱼戎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11月7日与陈士榘、张震发出致谭震林、王建安并报陈邓、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电,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认为 “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建议中原、华东两野战军主力攻击徐蚌段。中央军委于8日 7时复电指出“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11月8日发出电报,向中央军委、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消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中央军委9日电示:“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11月8日 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冯治安部23000余人起义。华野3个纵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迅速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

11月9日 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前进到运河车站,指挥华野各部追击黄百韬兵团,11日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

11月13日 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邳县土山镇东南之火神庙,就近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

11月14日与陈士榘、张震9时致谭震林、王建安电,分析11月以来围歼战斗进展不快的3个原因,提出调整指挥关系的两个方案,征询谭、王意见。当天晚上,召集主攻纵队首长会议,总结经验,改进战法,调整部署,决定由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围歼黄兵团的6个纵队。15日发出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击令。17日发起总攻,22 日胜利结束,全歼黄百韬兵团。

11月16日 中央军委电示刘、陈邓并粟、陈、张等,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

11月18日 与陈士榘、张震连发两电,向刘、陈、邓和中央军委报告,“邱李东援部队进程甚缓”,“估计邱李已不敢大胆东援,纵(敌)东援歼灭可能性不大”,建议“争取时间首歼碾庄之敌。尔后再转移一部南下,配合中野歼灭李、刘或黄维”。

11月19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谭并告刘、陈、邓,指出“南线集中中野三、四纵及叶飞一纵歼灭李延年于宿县以东地区,是极关重要的一着。李延年歼灭后即可续歼刘汝明或将其驱至蚌埠,则黄维便陷孤立”。“尔后即可全力歼灭黄维,如像在碾庄歼灭黄百韬那样,获得一个伟大胜利”。同日,刘、陈、邓致中央军委、粟、陈、张电,建议先打黄维兵团。20日2时,粟、陈、张复电,表示完全拥护军委指示对南线作战方针。同日亥时(21—23时),又发电报给刘、陈、邓并报中央军委、华东局,表示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抽出4至5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3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并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为主”,华野“全力保刘陈邓歼黄胜利”。刘、陈、邓于21日15时复电,表示“完全同意二十日亥时电部署”。

11月21日 中央军委电示粟、陈、张并告刘、陈、邓等,指示:“华野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请粟陈张、谭王从目前起,即将主要注意力及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在歼灭李延年三个军的上面”。

11月21日 18时与陈士榘、张震致刘、陈、邓、中央军委并谭震林等电,决定以7个纵队监视徐州近郊之邱、李、孙兵团,采取逐次削弱,坚决阻击其南窜,以保刘、陈、邓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并作出具体部署。刘、陈、邓于23日辰时(7一9时)复电,“完全同意二十一日十八时电部署”,并指示“战役第一步由中野全力打黄维,华野全力歼李延年、刘汝明(宿县城由华野控制)。尔后再视战况发展,实行调整”。

11月23日22时刘、陈、邓致粟、陈、张并报中央军委电,指出黄维兵团之十八军向我南坪集阵地发起进攻,“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加歼黄作战”。粟、陈、张于24日午时(11—13时)、25日巳时(9—11时)复电,表示“完全拥护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决定除王张十一纵外,再派3个纵队先后参加歼黄作战,并作出阻击南北两线敌军的部署。

11月28日中央军委于4时、22时先后发出两电,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武汉逃窜可能”,因此战后应应付意外。粟裕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徐州之敌有不待黄维被歼灭就放弃徐州的可能,判断敌人突围有3种可能的方向,而以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将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在敌人向西南逃窜的可能上。29日,即将上述判断和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刘陈邓、华东局。中央军委于30日复电指出“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

11月30日 华野指挥机关从各种渠道的情报得知,杜聿明集团已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粟裕一面上报中央军委和刘陈邓,一面组织指挥华野11个纵队追击、兜围。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30万人马团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歼企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12月10日得知蒋介石有调兵增援黄维和杜聿明的动向,判断围歼杜聿明集团还需半月20天时间,可以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决定再抽调一部分兵力参加歼黄作战。 10日晨,将上述分析和建议上报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刘、陈、邓接到此电,立即通过电话与粟裕等商定,由华野再抽两个纵队和一部分炮兵参加歼黄作战。当天晚上,就由陈士榘参谋长率领南下。

12月11日中央军委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准备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留下杜率明集团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14日电示粟裕:“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粟裕于当天亥时复电,报告围歼杜聿明集团情况及调整后的作战部署。毛泽东16日1时复电:“部署甚好”。

12月17日 参加在华野指挥机关驻地蔡凹举行的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着重讨论渡江作战和部队整编问题。

12月15日 建议召开一次包括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方面代表的联合支前会议,统筹解决粮食供应及其他支前问题。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采纳粟裕的建议,于26日到29日在徐州召开联合支前会议。

12月31日 与陈士榘、张震一起发出致中央军委、刘陈邓张(际春)、华东局电,建议乘敌饥寒交迫、士气低落之机发起对杜聿明集团的进攻。中央军委于1949年1月2日复电,指示:“同意你们世亥所提作战意见,望即照此实施”。当天,华野发出全歼杜聿明集团命令。

1949年

1月6日 指挥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全歼国民党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残部近20万人,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潜逃。1月10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1月12日 与陈士榘、张震发出致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电,建议以六、七、十三3个纵队,配合江淮部队,南下控制蚌浦段铁路线。中央军委于13日13时复电,“同意12日午时电部署”。从20日到24日,华野先后解放蚌埠、合肥等重要城市以及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1月15日中央军委电示,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下辖七、八、九、十4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4个军,共58.1万余人。陈毅不在三野期间,粟裕仍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并兼前敌委员会书记。2月11日,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名义发布第三野战军各兵团、军、师、团编制番号令。

2月18日 在贾汪召开第三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传达毛泽东主席关于部队整训工作的指示,学习有关城市工作和新区工作的政策,检查和部署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

2月19日 召开三野军以上干部会议,讨论渡江作战计划。20日,发出《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京字第1号)。

3月5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粟裕因病到济南疗养未能参加。17日,陈毅、邓小平由西柏坡到济南探望粟裕,并商谈渡江作战问题,建议将攻占两浦、炮击南京的时间推迟到4月1日,以便与整个渡江战役相衔接。

3月28日 自济南返回三野指挥机关驻地孙家圩子,下午与张震等研究作战部署。30日发出《第三野战军京沪抗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2号)。

4月1日 率领三野指挥机关东进,5日到达江苏省泰州以南的白马庙,提出指导京沪杭战役的3个设想。6日主持召开东集团师以上干部会议,部署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4月10日 电复中央军委关于渡江时间的询问,建议以原定时间为好。12日再次建议,以20日前后为最好,不要再推迟到22日以后。

4月19日 在白马庙召开东集团作战会议,并作会议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作战部署和各部任务。

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国共和平谈判彻底破裂。20时,人民解放军按预定计划发起渡江作战。

同日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伴侣号闯进长江,炮击北岸三野阵地。三野炮兵还击,迫使紫石英号搁浅,伴侣号逃窜。2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外籍兵舰两艘炮击我军阵地,请示如何处理,建议新华社广播声明:外籍船舰停止在长江行驶。中央军委于当天复电指示:“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同时,由新华社发表新闻述评:《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

4月21日 与张震致总前委并中央军委电,建议中集团之第九兵团主力即向东北挺进,截断京杭国道,使南京之敌无法向杭州退却,以分割孤立敌人,有效地协同东集团作战。总前委于22日复电,决定中集团迅速东进策应东集团行动,并决定七、九两兵团即日起直归粟裕指挥。

4月22日判断南京国民党军主力可能沿京杭公路南逃,指令第十兵团截断京杭公路,第九兵团、第七兵团以急行军向郎溪、溧阳之线挺进。同时将这一部署报告中央军委、总前委,并请总前委追认批准。总前委于23日复电:“同意你们部署”。24日,率领三野指挥机关前进到常州,就近指挥追歼逃敌之战。28日20时,下令围歼南逃之敌于郎广山区。

4月23日 三野第三十五军攻占浦镇、浦口后,24日乘胜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同日 华东军区海军在白马庙成立。

4月27日发出报总前委、中央军委并致二野、三野第七兵团等电,决定“为配合二野浙赣线之行动,与乘敌混乱以迅速占领杭州”,指令第七兵团“特别注意设法抢占杭州大铁桥,使不为敌破坏”。5月3日,三野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三军解放杭州,并于敌人实施破坏的关键时刻占领钱塘江大桥。

4月29日与张震致三野各兵团各军并报中央军委、总前委电,作出肃清残敌、占领杭州和准备进占上海的部署。中央军委30日复电指示:“部署甚妥,如你们能于一星期内完成此项部署并完成攻击上海的政治准备工作与军事准备工作,则你们可以立于主动地位”。5月2日,赴丹阳向总前委汇报上海战役作战部署及接管工作的设想。

5月3日 指挥华野部队解放杭州。

5月6日中央军委电示:“请粟张即行部署,于辰灰(5月10日)以后,辰删(5月15日)以前数日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封锁吴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逃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海上逃走,并迫使用和平方法解决上海问题成为可能”。5月7日,粟张向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报告作战部署。中央军委8日复电指示: “(一)同意七日巳时电部署,请即照此执行。(二)和攻占吴淞、嘉兴等处之同时,派足够兵力占领川沙、南汇、奉贤,将敌一切逃路封闭是很必要的”。11 日,发出《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3号),指挥九、十两兵团于12日发起进攻。

5月15日一16日 连发两电给三野参战各兵团各军并报中央军委、总前委,针对前几天作战进展不大的情况,调整作战部署,下达战术指示,指出此战不同于野战,也不同于一般攻坚战,对永久性设防阵地的进攻必须周密组织,改进作战方式。

5月17日总前委致粟、张电,提出在敌固守上海的情况下,在部署上似应同时由南向北实行攻击。粟张于18日复电,表示“完全同意17日亥时电示,对淞沪实行全面攻击,惟不知接管准备与其他方面是否已准备完毕”,“如对沪攻击不受时间地区限制”,建议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总前委当天复电:“我们进入上海的政治准备业已初步完成,你们攻占上海的时间不受限制”。中央军委于20日复电,指示:“只要军事条件许可,你们即可总攻上海”。21日,粟、张将总攻上海的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同时发出《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攻击命令》(京字第4号)。中央军委22日复电:“同意二十一日来电所述之攻沪部署,望即照此执行”。

5月20日 中共中央复饶漱石并华东局电,同意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以陈毅为主任,粟裕为副主任;军政接管委员会以粟裕为主任,其任务增加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各部门。

5月22日 与张震向中央军委请示:“我入闽部队是否可能提早?应准备何时出动?以使淞沪战后进行准备,调整部署”。中央军委于23日复电指示:“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同时作出各野战军向全国进军部署。

5月23日 得知上海敌军有撤退动向,决定于当天晚上提前发起总攻。

同日 与张震报中央军委、总前委电,提出关于全军装备标准化的五点建议。

5月27日 率领三野指挥机关由苏州进入上海。三野部队经3天4夜激战,在上海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歼灭国民党上海守军15万余人,上海市区全部解放。

6月2日 指挥三野第二十五军解放崇明岛。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

6月7日 主持召开华东国防部署会议,对进军福建和解放沿海岛屿以及加强要塞守备,作出全面部署。会后,组织指挥三野各部展开进军福建、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

6月14日 中央军委电示粟裕等:“请开始注意研究解决台湾问题”,“并以初步意见告”。

6月17日 中央军委复华东局并告粟裕等电,同意华东军区及三野指挥机构设在南京,粟裕兼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及中共南京市委书记。

6月27日 发出致山东军区并报中央军委电,提出对夺取长山列岛作战方案的意见。中央军委30日复电同意。8月11日发起战斗,经一天两夜激战,攻克长山岛,生俘国民党守军1500余人。

7月1日 在上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干部大会上讲话,指出:上海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染缸。我们要立场坚定,在这里锻炼成钢,而不要跌到污水坑里去。

7月13日 率领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

7月30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电,考虑到解放台湾作战的需要,建议华东海军暂缓北开。中央军委于8月2日复电:“同意粟裕陷午(30日午时)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归粟裕指挥”。

8月13日 指令第十兵团发起福州战役。17日解放福州,乘胜追歼逃敌,歼敌4万余人。

9月19日 指令第十兵团发起漳厦战役。10月15日—17日,解放厦门,歼敌2.7万人。

9月中旬—10月中旬 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0月10日在北京收到三野代参谋长袁仲贤、副参谋长周骏鸣转报的第十兵团7日电所报作战部署:“决于本月中旬(内定13日)同时发起攻歼金厦两岛”。于11日复十兵团电,指出:“如考虑条件比较成熟,则可同时发起攻击。否则,是否以一部兵力(主要加强炮火封锁敌舰阻援兵与截逃)钳制金门之敌,首求攻歼厦门之敌”。 “请你们依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总以充分准备有把握的发起战斗为宜”。17日,三野副政委唐亮和袁仲贤、周骏鸣报中央军委、华东局电:“因船只不够,不能同时发起攻击,故决定先攻厦再攻金”。同日,第十兵团攻克厦门。24日,第十兵团指令第二十八军发起金门战斗。第一梯队3个团登陆后,与3个军的敌人激战两昼夜,全部壮烈牺牲。27日,接到第十兵团报告,当即转报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并于28日发出致第十兵团叶(飞)陈(庆先)及福建省委电,指出:“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为轻敌急躁所致。当你们前次部署攻击厦门之同时,拟以一个师攻占金门,即为轻敌与急躁表现。当时,我们曾电你们,应集中力量攻占厦门,尔后再转移兵力攻占金门,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们深刻注意,致有此失。除希将此次经验教训深加检讨外,仍希鼓励士气,继续努力,充分准备,周密部署,须有绝对把握时,再行发起攻击”。2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前委、各大军区电,全文转发粟、袁、周28日电,指出:“当此整个解放战争结束之期已不在远的时候,各级领导于部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中容易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

10月24日 在南京干部大会上作《新形势下的各种转变》的报告。

10月出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的会议,汇报争取国民党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员工起义的工作。这项工作,从上海解放开始,就在周恩来副主席领导下,由粟裕和蒋天然(华东航空接管委员会主任)、吴克坚(上海市委情报委员会书记)组织实施,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政策,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达成协议。周恩来传达中央书记处的决定,“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起义归来后,我们采取原封不动地保留两航机构、资金和财产的政策”,“起义时间和飞行安排,华北和中南地区由聂(荣臻)老总安排,华东六省二市由粟司令安排”。11月9日,两航全体员工在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领下,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势力.投人祖国人民怀抱。

11月1日向中央军委上报定海作战方案,强调“力戒轻敌骄傲,弱敌当作强敌打,充分的战前准备”,要求“集中兵力、火力,求得一举成功”。中央军委于4日复电同意,指出:“你们采取慎重态度,集中优势兵力,事先作充分准备,力戒骄傲轻敌的方针是正确的”。7日,第七兵团以1个师发起攻占登步岛战斗,经两天两夜激战,由于风向、潮汐变化我后续部队不能增援,而敌人援军源源不断,登岛部队主动撤出战斗。

11月14日毛泽东致粟裕并告陈饶电,指示:“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作战的失利,你们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不周,宁可推迟时间”。粟裕15日报告毛泽东主席:“关于金门、登步两岛战斗失利,虽由于各该方面之高级干部犯轻敌骄傲与急躁等毛病,但职未尽到检查与督导之责亦不能辞其咎。除已于14日酉时及11月14日两电(均发中央)给各级干部指示并多加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外,今后当遵钧示执行”。此后,用一个多星期时间,进一步总结金门、登步两战经验教训,分析敌我态势,研究新的战法。11月22日,发出给毛主席并军委的电报,总结渡海作战的经验教训,再次表示承担“未能及时予以指导与教育”的责任,建议“将对定海作战之时间推迟至明年一月或二月”,以便充分准备运输登岛部队的足够船只,并集中17至20艘海军舰艇、数十架空军飞机、5个高射炮团,“使攻台部队得到最实际的一次演习”。

12月 为准备解放台湾,在南京召开各军参谋长座谈会,研究陆海空联合作战条件下的参谋工作。

1950年

1月6日 赴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攻取舟山和解放台湾方案。

1月11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致粟裕电:“请回答下列问题:(一)你们对舟山群岛之敌有无办法进行策反工作,你们是否进行了此项工作,结果如何?(二)你们对舟山群岛进攻的准备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船只的准备是否增加了?(三)叶飞对金门岛进攻的准备工作如何,何时可以攻金门岛?(四)你何时可到北京与聂荣臻、刘亚楼会商?”粟裕13日、15日先后发出两电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解放台湾和攻击舟山的各项准备工作情况。

1月27日 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2月4日 毛泽东致粟裕电,询问起义过来的国民党军伞兵第三团情况,指示:“盼加强对他们的政治训练,我们需要这批伞兵作基础训练一个伞兵部队,作为台湾登陆作战之用”。

2月7日 在华东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华东军事情况报告,指出:“解放东南沿海诸岛,特别是解放台湾,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是中国战史上从来没有的一个最大的近代化作战的战役”。

2月10日 毛泽东在苏联致刘少奇电,“同意粟裕调四个师演习海战”。

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为对付国民党空军对上海及其他沿海城市的袭击,成立上海防空司令部,组建上海防空军,由陈毅任司令员。粟裕暂时放下南京方面的工作,协助陈毅指挥上海防空作战。粟裕即到上海。在3个多月的上海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国民党军飞机16架,我军夺得了部分制空权,培养锻炼了我军第一支空军作战部队和优秀飞行员。

4月25日 召开华东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会议,决定集中陆海空三军20万兵力举行舟山战役。蒋介石为了保存舟山12万守军,集中力量固守台湾,决定放弃舟山。第三野战军不战而胜,于5月19日解放舟山群岛。

5月18日 中央军委转发粟裕对占领舟山群岛后的处置意见,指出:“我们认为这一处置是正确的。海南岛、广东海中的各岛及沿海岸线亦应照此处置”。

6月上旬 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6月23日 发出致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电,报告攻台作战准备情况,建议在无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轻易发起攻击,宁愿再延长一些时间。

7月上旬 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于13日批示:“照此执行”。

7月14日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经中共中央批准,到青岛治疗。8月1日,托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报告病情未见好转,为不能立即承担新任务感到焦急。毛泽东8 日复信说:“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粟裕大将文献纪录片(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大事记)(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