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世界排名(赫希斯特化工与拜耳)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世界排名(赫希斯特化工与拜耳)赫希斯特公司针对治疗白喉和其他传染病的血清制品、疫苗类药、去痛片类药品,以及一种治疗梅毒的新药品撒尔佛散,开始了商品化生产,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世纪80年代,赫希斯特公司开始进入制药工业,那时公司对位于柏林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予以资助,这个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先驱者,如埃米尔·冯·贝林、保尔·埃尔利尔等,在开创化学新药物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后又重组为“赛诺菲”的工厂但遗憾的是,德国化学制造的领先企业——赫希斯特公司从此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化工“三巨头”】与巴斯夫和拜耳公司一样,赫希斯特公司也是依靠研发和生产染料而起家的。19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品红、合成茜素和偶氮染料。19世纪80年代以后,赫希斯特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合成靛蓝染料的工业化生产,于1901年获得成功,开创了靛蓝染料生产的新时代。
导读:本文中描述的“IG法本公司(I.G.Farben AG)”,全称为“染料工业利益集团”。建立于1925年,曾经是德国最大的公司及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康采恩之一,总部设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盟国勒令解散,于1952年进行清算,拆分为阿克发公司(Agfa)、拜耳公司(Bayer)、巴斯夫(BASF)和赫希斯特公司等10家公司。(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共计2702字
【孙某人是谁】赫希斯特集团(Hoechst AG)曾经是德国化学制造业“三巨头”之一,前身是1863年建立于法兰克福附近赫希斯特镇的迈斯特尔·鲁齐乌斯公司。
赛诺菲-安万特
1999年,赫希斯特公司与法国化学品和药品制造企业罗纳·普朗克公司合并组成安万特公司(Aventis),成为德法跨国企业,把自己打造成专业的药品生产巨擘,聚焦于发展人体疫苗类药品、处方药和蛋白质类药品等核心药物系列。
后又重组为“赛诺菲”的工厂
但遗憾的是,德国化学制造的领先企业——赫希斯特公司从此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化工“三巨头”】与巴斯夫和拜耳公司一样,赫希斯特公司也是依靠研发和生产染料而起家的。19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品红、合成茜素和偶氮染料。19世纪80年代以后,赫希斯特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合成靛蓝染料的工业化生产,于1901年获得成功,开创了靛蓝染料生产的新时代。
19世纪80年代,赫希斯特公司开始进入制药工业,那时公司对位于柏林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予以资助,这个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先驱者,如埃米尔·冯·贝林、保尔·埃尔利尔等,在开创化学新药物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赫希斯特公司针对治疗白喉和其他传染病的血清制品、疫苗类药、去痛片类药品,以及一种治疗梅毒的新药品撒尔佛散,开始了商品化生产,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赫希斯特公司实行一体化经营策略,最初生产苯胺染料,后来又建厂生产硝基苯,1875年,又建立了煤焦油分馏厂。这样就形成了分馏煤焦油、生产苯胺和硝基苯等上游产品,然后用这些产品生产各种染料和化学药物等下游产品的一体化生产体系。
赫希斯特公司在染料和药物的生产上都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880年改组为上市公司,股本为850万马克。1900年,股本增加到1700万马克。1912年,拥有员工9000多人。
【I. G.法本公司】20世纪初期,作为德国化学品和药品生产的核心企业,赫希斯特通过收购或联合一些中小型企业,形成以其为绝对核心的垄断集团组织,是1916年组成的染料共同利益集团以及1925年建立的I. G.法本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I. G.法本公司时代,以赫希斯特公司为主体的莱茵河中游共同体,仍是药品生产中心,但同时也生产还原染料类产品、乙炔和醋酸盐类产品等,负责开发合成橡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I. G.法本公司被拆分。作为I. G.法本公司的继承企业之一,1953年,赫希斯特公司重新组建完成。
除了药品和精细化学产品业务以外,赫希斯特公司还保留了其制药子公司贝林沃克公司,以及I. G.法本公司时代的一家玻璃纸和纤维素衍生物类产品和中间化学品生产商凯勒公司。后来又同美国的赫尔克里士公司一起工作,进入聚合物日用品的生产领域。
1954年,赫希斯特公司收购了生产人造纤维的博伯根公司,使它成为公司发展合成纤维的一个跳板。直到1969年,赫希斯特公司才重新收回生产染料类产品和纤维类产品的凯塞纳公司。
【世界最大的化学品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赫希斯特公司进军聚合物/石油化学产品市场的战略比较成功。其战略是依赖外部供应者为其生产石油和聚合物原材料、石蜡类产品、芳香族化合物类产品,以及其他中间产品,公司自身则集中力量运用新的技术来强化其染料类产品、药品以及新近开发的杀虫剂类产品的生产。
1953年,以从英国帝国化学品公司获得的排他性许可经营权为基础,赫希斯特公司把力量集中于制造高端的聚酯纤维特里维拉,这样,公司就直接进入聚合物终端产品的生产。1956年,依赖与赫尔克里士炸药公司的紧密合作,进入日用聚合物类产品领域,在基础日用聚合物类产品——聚丙烯方面,成为第一推动者。
20世纪60~70年代,赫希斯特公司保持着最为平衡的产品系列。在其多产品事业部结构中,确定了五个产品营运部门,即有机化学品、农用化学品、药品、聚合物和塑料产品,以及纤维和胶片。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采取先后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工厂的方式实施海外扩张战略;以建立合资企业方式进入美国市场,并重建了其化学品和药品经营设施。
20世纪70年代,拜耳公司主要通过收购方式继续实施重建的方略,赫希斯特公司则采用内部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相同的目标。
1970~1995年,赫希斯特公司通过两次收购行动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品公司。
【战略重组中“消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赫希斯特公司加快了重组的战略步伐,以完成产品结构的转型。1991年,与日本三菱化工联盟研发用于聚酯纤维上的染料,从而导致两者全球性合作开发聚酯薄膜。1992年,在美国退出高密度聚乙烯业务,并出售生产基地;在德国则关闭了中间体和聚氯乙烯生产厂,购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湖碳素公司、日本鲁塞尔-森下公司的股份,以及在美国Cape公司的剩余股份。
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新产品领域。1995年之后,赫希斯特公司经过一系列重组,逐步转变为完全的制药和生命科学公司。
1995年,投资70亿美元收购美国MMD制药公司,并进行规模重组,此举使其进入世界四大制药公司的行列。1996年,以30亿美元购买法国马里恩·罗素制药公司43%的股份,进而组建赫希斯特·马里恩·罗素新公司;此外,赫希斯特与先灵公司组成AgrEvo农业化学公司,为公司全面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奠定了两大基石。
1999年,赫希斯特·马里恩·罗素公司又与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合并,成立安万特公司(Aventis),作为化学制造领域一家独立的百年企业,由此消失在这一新的名称之中。2004年,安万特公司又与法国排名第二的医药企业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合并,组成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公司,缔造出欧盟最大的制药企业以及世界第三大制药巨头。
2011年,赛诺菲·安万特正式更名为赛诺菲(Sanofi)公司,而140年历史的赫希斯特公司只是成为其名下的一个分支机构。
新合并组建的赛诺菲公司,实际上是由5个不同的企业实体先后合并而成的。其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医药健康企业,以患者的需求为本,传播健康。业务主要集中在医药和农业方面,公司致力于在处方药、疫苗、治疗用蛋白药物、农作物生产和保护、动物保健和动物营养等领域里创新产品,以改善生命质量。
赫希斯特公司一路走来,通过并购重组不断扩大其在药品制造方面的影响力,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品公司,赫希斯特公司的商标和名称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消失的企业,这不得不说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遗憾!
关注【孙某人是谁】,阅读更多精彩。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