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七绝诗的简单方法(诗词润色技巧二三谈)
写七绝诗的简单方法(诗词润色技巧二三谈)思路:原作的第一句其实平平,规矩而已。但是作为七绝起句,这样写法是可以接受的,故此第一句不变。而“岸柳垂丝桃李开”是接“早春来”进行铺排描述的,在表达的意思上可以,只是写得比较流水化与笼统。好像记叙文一样,只是说明了一件事,缺乏形象性与感性,不够活泼生动。所以,将此句调整为“柳眼惺忪桃眼开。”。以拟人化的写法,一下子画面就具体与生动了。柳树发芽,桃花初开,都很具体地点明了早春来到。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以诗人的思维去描写东西,而不是呆板刻板的硬邦邦叙述某些东西。燕子归巢趁丽日,双飞掠过旧窗台。故地山河多锦绣,归巢燕子莫徘徊。调整后残冬已去早春来,柳眼惺忪桃眼开。
最近,与网友一起练笔写了一些七绝,其中有几位网友希望能帮忙看看他们的作品。所以,针对他们作品里的一些问题,按照个人的看法,做了一些调整与润色。现在,把调整的思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在创作诗词的时候有点帮助。
七绝 春暖花开燕归来
网友原作
残冬已去早春来,岸柳垂丝桃李开。
故地山河多锦绣,归巢燕子莫徘徊。
调整后
残冬已去早春来,柳眼惺忪桃眼开。
燕子归巢趁丽日,双飞掠过旧窗台。
思路:原作的第一句其实平平,规矩而已。但是作为七绝起句,这样写法是可以接受的,故此第一句不变。而“岸柳垂丝桃李开”是接“早春来”进行铺排描述的,在表达的意思上可以,只是写得比较流水化与笼统。好像记叙文一样,只是说明了一件事,缺乏形象性与感性,不够活泼生动。所以,将此句调整为“柳眼惺忪桃眼开。”。以拟人化的写法,一下子画面就具体与生动了。柳树发芽,桃花初开,都很具体地点明了早春来到。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以诗人的思维去描写东西,而不是呆板刻板的硬邦邦叙述某些东西。
“故地山河多锦绣,归巢燕子莫徘徊。”原作的这三四句,从字面意思上看也是好的。作者估计是想表达:故乡山河好,你赶紧回来吧。但是,这样的写法,有点余味不足,把事情直接挑明了。有点主观要求别人不要徘徊的意思,会令读者的代入感不强,甚至有点抗拒这种意思。另外,“故地山河多锦绣”,也是作者自己主观说锦绣而已,第二句的岸柳桃李,也没让别人感觉如何锦绣啊,燕子凭什么莫徘徊,要赶紧回来呢?所以,略带强制性语气的句子尽量不要出现在诗里,会令读者反感的。
故此,在这里直接把希望燕子归来的意思,拿到第三句来做文章。而且强调,燕子你要回来的话,赶紧趁着这个美好的日子回来,不要再拖拉了。因为是直接用“燕子归巢”才接前两两句,感觉这么转过来有点过于硬与涩。所以用”趁丽日“来接回上面第二句的“柳眼惺忪桃眼开”,要趁着这个“柳眼惺忪桃眼开”好日子回来啊。这就给第四句出场留下了伏笔,直接引出“双飞掠过旧窗台。”双飞掠过,这是愉悦美好的感觉。旧窗台,表明回到了故土,回到了原来的主人家。甚至有种两个燕子就故意要在原主人眼前飞过的感觉。主人就站在窗台内看着外面的风景,看着燕子双双飞过,是要跟主人打招呼吗?故土故人的情感,包括春天的气息显露无疑,情感的张力就很足够了。
原作与改作可以互相对比印证。其实,两者作品要表达的意思大同小异,而改后的作品更感性些,形象性更强,而且留人以一定的想象空间。不点破,但你能感知到,所以味道更足。诗意也就更强了一些。
七绝 对望灯笼
谁遣红珠探窗户,深情款款送春风。
顿然年味已浓郁,墨染诗心寄兴隆。
更改后
探牗红珠年味浓,诗心趁此寄东风。
忽然得句如蝴蝶,煽动春华疑梦中。
思路:原作二三四句在字面上,都比较笼统与流水口号化,为说而说,给人印象与感触不深。故此,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深情款款”改为用 诗心寄东风 来表达深情。把原作第三句的年味直接放到第一句,变成“探牗红珠年味浓”,则句子比较饱满,不至于诗质稀松。然后第三句推倒重来,进行对上一句的“诗心”引申开来的再创作,把要写诗而想到的妙句转化为蝴蝶,用蝴蝶来比喻得到的妙句,进而推出第四句的“煽动春华如梦”。因为避免主观的说教,整首诗的感觉就强烈的多。
七绝 春来
风和日丽映云溪,雏燕檐前结伴飞。
柳曳柔丝飘绿榭,桃花著意入春帏。
雕琢后
红墙绿榭白云溪,雏燕啼巢蝶自飞。
蓦地风来香有影,桃花肆意入春帏。
思路:原作第一句的“风和日丽”,也是一种概括性的字词,比较模糊的描写,不适宜作为诗词刻画的语言。所以改为“红墙绿榭白云溪”,则画面清晰,色彩也饱满许多。第二句的“雏燕檐前结伴飞”也是比较流水化的口语,诗质比较单薄。改为雏燕与蝴蝶,一啼一飞,两种事物两种动作的结合,那么这一句就不会显得过于单薄了。
第三句用蓦地来硬转,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原作第四句是写“桃花入春帏”,意思还是挺好的,给人想象的空间也足够大。所以把原作的第四句保留下来,原作的第三句直接扔掉。“柳曳柔丝”不要了,“绿榭”挪到第一句就好了。所以,修改原作第三句时是花了一些功夫去巧思的。后来想到,古人有“风来花影动”的意境,但是直接搬这个意境就意义不大了。所以做了一下改动,改为“风来香有影”,留下一种悬念,香怎么有影子?在道理上是不可能的啊。后边一接,原来是桃花肆意地飘进来了,因为花瓣很香,所以花瓣飘的影子就像香飘动的样子。一下子,画面就包面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味觉视觉冲击了。而且有第三句的风来香影,第四句桃花入帏也就不会显得太突兀了。
第四句不做大的变动,只是把“著意”调整为“肆意”更能表现桃花的飞入感。
七绝 辛丑春思
春日凭窗赏柳容,偶闻双燕语喁喁。
今年就地迎辛丑,犹忆家乡岁意浓。
重整后
丽日凭窗赏柳容,忽闻双燕语喁喁。
他乡休说春风好,不及家乡年味浓。
思路:原作的第一二句其实都不错的,比较流畅自然,意思也到位,所以只做微调。“春”改为“丽”,一是因为丽日比较具体点,不用再说春了。二是后边还要用春字,免得重复。第二句的偶闻改为忽闻,也比较妥帖点。因为你是站在窗前看东西的,突然有燕子在叫,引起你的注意。而“偶闻”,则是你无意中听到的意思,主要是强调无意,没有忽闻那样有针对性。而且忽闻燕子说话,也为三四句做好很强的铺垫。你惊觉燕子在窃窃私语,它们到底说什么呢?
原作是直接说就地过春节,所以回忆起想家乡的年味,还是家乡的年味多。这种写法,也是直接把意思表露出来,没有余味。把第三句的“今年就地迎辛丑”改为“他乡休说春风好”,拐个弯来说现在在他乡,并且更进一步地说他乡春风不好,这便留下了悬念伏笔。读者读到这里就会感觉到,你凭什么说他乡春风不好,就会产生一种想读下去的感觉。所以,第四句用“不及家乡年味浓。”来回答他乡春风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家乡的年味不够足啊,所以他乡的春风才没那么好。这种反问倒装式的写法,会让情感更加浓烈。而且,让读者读完都没法反驳。这是一种写作七绝的技巧。一步步的提问,回答,让读者无法拒绝。
而且,由于第二句用了一个“忽闻”的忽字,就变成,第三四句这么写,好像是燕子在窃窃私语地说他乡春风不好,不够家乡的年味浓。这个窃窃私语,被旁观的我偷听到了,忽然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绪,这使得不胜凄然的思乡之情更进一层。
很多朋友学习创作诗词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大多数网友创作完之后,不知如何去琢磨与润色。只知写,而不知琢磨,是很难进一步提高的。其实,写诗词不难,难在自己能知道哪里不足,然后针对性地去补缺。自己写的作品,要学会客观鉴赏,而不是自家的孩子就是好的,不舍得动手术去调整。不足就是不足,该动的还是得动。
方法有三。
第一是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眼界。多读读古人或别人好的作品。然后自己尝试去分析,好在哪里?对比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为何别人是这么写?自己能不能借鉴?这样坚持下去,慢慢会对自己的诗词挑刺,然后才会有动力去查并能补缺。
第二多请教旁人。因为自家的孩子,在自己眼里总是看不到缺点的。旁人能更客观地看出优劣来,因为你的作品是要给读者读的。当别人指出不足时,不管人家的意见好坏,先审视自己作品。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认为,是不是自己表达的不到位,让人容易误解。不要害羞,也不要脸皮薄。
第三多动动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看出来诗词好坏来,知道哪里不好,那么就不要看完拉倒,必须得动笔去修改。一遍不行,三遍,五遍,甚至十遍。改完自己还不能确定的,可以找别人来一起看,各种对比,然后再定稿。另外,要经常练笔,开始可以参照别人好的作品,来模仿着去做。记住,是模仿人家好的地方,而不是照搬。尤其是注重的是模仿技巧与写作手法。当你掌握了各种写作手法,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熟悉了各种字性词性,那么写诗词对你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信手拈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