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的资格(困窘中的房奴)
房奴的资格(困窘中的房奴)以前的我是不理解“路怒”的人的。开开心心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就是我对工作的信念,其实不然。每天一睁眼,想的是昨天未完成的项目要如何汇报,路上还要和某某客户沟通,上司24小时微信群里@你,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的突发事件都需要你起床后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交通工具移动到公司、项目现场、和客户约定的地点。而你,只能买得起郊区那几十平米的房子,路程太远限制了你对工作美好一天开始的想象,挤地铁的斗志好像当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开车期盼环路要像过年期间的北京一样,中年的你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铁皮青蛙,只能蹦,不能停。填满一生,全是数字,谁会真正知是何用意;烦恼一生,全为数字,圆满的掌握问谁可以。中年人每天都在干什么?很简单,两点一线,公司,家。毕业前,我对大城市的憧憬是广阔的天地,无数的机会,丰富的生活。在这里成家后却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诱人。1平米的工位,身边几个寥寥同事,上下班2个多小时的路
今天我们只讲故事,不谈房子。
01 数字人生
前几天看过一个关于职场“潜规则”的段子,大概是这样说的:“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看完后先是觉得好笑;转而一想,觉得说的有些道理;再一想,这不是说的是我么?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发现多数中年人脸上似乎都写着“疲惫”两字。
中年人每天都在干什么?很简单,两点一线,公司,家。毕业前,我对大城市的憧憬是广阔的天地,无数的机会,丰富的生活。在这里成家后却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诱人。1平米的工位,身边几个寥寥同事,上下班2个多小时的路程,基本构成了自己的一天。家就是歇脚的地方,虽然多数人每天用一半的时间换来一个不到一百平米的栖息地,但是真正使用的时间好像并没有自己那1平米的工位久。
1平米工位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大概是什么价位?我查了一下,大概每平米每天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如果按照10元/㎡/天计算,一年就是3650元/㎡。目前北京一套500万的房子,按照首套最低首付计算月供大约18800元。也就是说,你每年使用着老板提供给你的几千元的办公成本(忽略掉水电费)去创造对等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要覆盖掉老板提供给你的部分成本、还有你自己房子的一年20多万的月供、你的生活支出,以及车子月供、孩子教育支出等。
填满一生,全是数字,谁会真正知是何用意;烦恼一生,全为数字,圆满的掌握问谁可以。
以前的我是不理解“路怒”的人的。开开心心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就是我对工作的信念,其实不然。每天一睁眼,想的是昨天未完成的项目要如何汇报,路上还要和某某客户沟通,上司24小时微信群里@你,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的突发事件都需要你起床后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交通工具移动到公司、项目现场、和客户约定的地点。而你,只能买得起郊区那几十平米的房子,路程太远限制了你对工作美好一天开始的想象,挤地铁的斗志好像当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开车期盼环路要像过年期间的北京一样,中年的你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铁皮青蛙,只能蹦,不能停。
02 一生何求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发现我朋友圈的微商越来越多了,有几次被朋友拉进各种拼团的群,才发现原来是身边很多女性朋友都投身到了微商大军。中年人的事业分两种,除了正常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之外,男的想拼一把的多数去创业,女的想搞点什么的就去做微商。
做微商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二是准入门槛低不需要什么启动资金。创业就不一样了,压力大自不必说,关键是能否融到资才是最关键的。有人说,35岁以后,就别创业了,孩子、父母,工作,随便一项出一点差错就能被打回原形的伪中产阶级,想创业,大概是疯了。如果你已经在路上,遇到资金链断裂又没法从正常融资渠道拿到钱,或许,你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抵押房产。记得去年《战狼2》大获成功的后,吴京接受采访时候说曾经为了筹拍电影把房子抵押给银行的事儿。
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房产作为不动产的主要金融属性就是,在关键时刻通过上市交易转变为流动资金。虽然多数人不会去创业,但是相比之前大火的各类P2P平台频繁暴雷,细数眼下相对保险的跑赢通胀方式,大家更愿意去买房。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前段时间杭州出现万人参与摇号抢房的现象了。
买不买房看政策,银行释放的信贷信息被认为是楼市的风向标。稳定楼市,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比较难的是那些有一套刚需住房手头又没有多少存款的刚改人群。前段时间,工行和农行将上海首套房贷利率调整至9折这一举措,被误以为是向购房者释放利好,其实只是个小乌龙,真正摆在北京购房者头上的主流仍然是首套上浮10%、二套上浮20%。人到中年,上有老要照顾,下有小要抚养,想换一套面积稍微大一点的房子,按照北京现行标准基本都算是二套了,普通工薪阶层如何找到居住环境和房贷压力之间的平衡点,不是易事。
03 陀飞轮
如果说买房是解决住的需求,那么来京十年左右熬到可以称为中年人的这波大部分都是买过房的,但是买房不等于扎根,这事儿就体现在孩子身上。甭管你家几个孩子,在上学这件事儿上,有没有户口是有差别的。家长们的初心是希望孩子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但是有个问题摆在眼前,即便是现在上了名校,以后也得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落户的向往。今年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轰轰烈烈出台,无疑是给了这些期盼已久的家长希望。例如我身边那些无法在京取得户口的,落户天津就是不二之选。
“海河英才”新政过去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从抢房子的焦虑,到办理落户的激情澎湃,再到重新回归平静,人才引进政策掀起的波澜退去的有点快。落户始终需要买房,而京津互相认贷,在京无房的不想浪费首套的资格,在京有房的又需要通过其他办法解决首套问题,似乎给孩子落户的愿望第一步实现起来就不太简单。
2016年,除了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还是历史上楼市可圈可点的一年。经历过这波大涨行情后,热门城市已经很难找到“物美价廉”的笋盘了,天津也一样。人才市场门口周末聚集的全是房产中介,手上拿着A4纸打印的天津各区热门楼盘信息,从城六区老婆小到郊县各区新房,各种类型一应俱全,就看你手头的预算有多少。
过去十八岁,没戴表,不过有时间,够我,没有後顾,野性贪玩;霎眼廿七岁,时日无多,方不敢偷懒,宏愿纵未了,奋斗总不太晚。
当买房遇上上学,就需要精打细算一番了。说到天津各区的学区房,城六区中的和平区,几乎全是重点学区,价格自然不美丽。其次是河西和南开区,其他三区相对较弱,甚至河北和红桥的高中教育已经难于环城的北辰和津南对抗。但是与北京不同的是,天津郊区的每个县都有一所高中可以与城六区顶尖高中抗衡,但是郊县普通校和重点校又差距太大。是选择城区不宜居的老婆小还是郊县品质新房落户,生活中A和B选项之间的抉择往往比考试更难。
04 盲与忙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背负房贷的中年人,我常安慰自己这是一种家庭责任的踏实感。经常想象,如果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居无定所应该比背负房贷更会让人不安。上个月,网上由一个房东发帖爆出的长租公寓价格之争,引发了全民热议。房源紧缺,房租不断上涨,长租公寓火热的当下,竞争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儿,但是,最终买单的还是租房者。
当然生活中也不都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我身边有几个女性朋友,每到寒暑假就会带孩子出去玩上个把月。小朋友们虽然年纪不大,去过的地方比我这个中年人都多,看着她们朋友圈的美景和笑颜,我就觉得诗就在不远方,只不过不是我的。让我最踏实的还是呆在这1平米的格子间,收到每个月银行定期的扣款信息。
忙的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的没有时间痛哭一场。
工作,加班,这就是日常。我经常不知道有些人加班的时候发个朋友圈是出于什么心理,是替自己难过,叫苦还是炫耀下,社交,邀功。但生活不就这样吗?分不清欢喜忧伤。加班赶个稿子,12 点,到了家里趴在床上,心想为了什么啊我都,怎么好像就老娘一个人在为项目距操心。想哭,但 12 点了,哪里有时间啊,还要洗澡,还要卸妆,还想看会剧,没时间哭。人到中年,最准时给你生日问候短信的,却是银行。
每个人都有故事,背着房贷的中年人,故事听起来也很平凡。说好的不提房子,却发现中年人的生活绕不开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