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鲍氏街位置(信阳城第一古街区)
信阳鲍氏街位置(信阳城第一古街区)鲍氏街街景(1990年)张一帆摄另据资料记载,明代已有鲍氏街名称,其由来源于在信阳城南三里店鲍家山(今弘昌运动城小区内),曾是鲍家祖坟。鲍家后人发达后进城在鲍氏街处购房置业,遂被人称为“鲍氏街”。 《重修信阳县志》记载,乾隆年间鲍氏街处有一街三巷:即鲍氏街和鲍氏街东巷、鲍氏街中巷、鲍氏街西巷。《河南省信阳市地名志》载,解放后鲍氏街西巷改为民主路,1966年改为东方红路,1982年改为鲍氏街一胡同。鲍氏街中巷解放后改为鲍氏街,1966年改为兴无街(取自“灭资兴无”),1982年改为鲍氏街二胡同。鲍氏街东巷1966年改为兴无街,1982年改为鲍氏街三胡同。在鲍氏街居民生活中,从来没有一、二、三胡同之说,所有门牌统一标注 的只有“鲍氏街”。 鲍氏街始建于元代,最早是元末镇守义阳三关的余姓武将私宅,元灭后,余遂变卖城内房产,迁居信阳城北长台关。该街区逐步扩大渐成达官贵人居住街区。关于鲍氏街名称的由
2002年准备拆迁的鲍氏街(郝光摄)
朱德顺
鲍氏街位于浉河区老城办事处和美广场后“中国茶都茶文化第一街”周边,南起浉河公园,北至东方红大道(原县前街、大公馆街),东临统一街(原观音堂街),西接原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长560米,整个街区呈F型布局。鲍氏街老街区林林总总分布着信阳老县衙(今浉河区人武部后)、文庙、周公台、倒坐观音堂等古建筑,是老信阳著名的古街区,也是申城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民国时期鲍氏街示意图(孙明军提供)
《重修信阳县志》记载,乾隆年间鲍氏街处有一街三巷:即鲍氏街和鲍氏街东巷、鲍氏街中巷、鲍氏街西巷。《河南省信阳市地名志》载,解放后鲍氏街西巷改为民主路,1966年改为东方红路,1982年改为鲍氏街一胡同。鲍氏街中巷解放后改为鲍氏街,1966年改为兴无街(取自“灭资兴无”),1982年改为鲍氏街二胡同。鲍氏街东巷1966年改为兴无街,1982年改为鲍氏街三胡同。在鲍氏街居民生活中,从来没有一、二、三胡同之说,所有门牌统一标注 的只有“鲍氏街”。
鲍氏街始建于元代,最早是元末镇守义阳三关的余姓武将私宅,元灭后,余遂变卖城内房产,迁居信阳城北长台关。该街区逐步扩大渐成达官贵人居住街区。
关于鲍氏街名称的由来,流传最广的是明末李自成攻打信阳城之前,曾潜入城里刺探军情。路遇一鲍姓大嫂,怀抱娘家侄儿,却让自己更小的儿子地走。得知详情后,李自成深为大嫂良好的家风和情义所感动,给这位大嫂一面旗子,嘱其回去后立即插在自家门头可保平安。鲍姓大嫂联想到近日有李自成攻城传闻,便告知四邻八舍。一夜之间整条街家家户户都插上同样的旗子。几天后李自成攻下信阳城后,打到鲍氏大嫂居住的街区时,看到满街门头都插满小旗子,便绕街而行,秋毫无犯。为了感念这位有情有义的大嫂,人们将这条街称为“鲍氏街”。
另据资料记载,明代已有鲍氏街名称,其由来源于在信阳城南三里店鲍家山(今弘昌运动城小区内),曾是鲍家祖坟。鲍家后人发达后进城在鲍氏街处购房置业,遂被人称为“鲍氏街”。
鲍氏街街景(1990年)张一帆摄
鲍氏街街景(1990年)张一帆摄
鲍氏街84号王家大院 (1990年)张一帆摄
:鲍氏街102号魏家大院 (1990年)张一帆摄
无论鲍氏街名称是何由来,有一点是共识,那就是鲍氏街是明、清、民国时期信阳城内核心居住街区,街区刘、方、冯、鲁、危、杜、乐、徐、孙、田、王、魏等姓氏达官贵人深宅大院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中书第”。
“中书第”建于明末清初,是宣统二年(1910年)内阁中书(清代从七品辅佐主官文职官员)刘子荣私宅。刘子荣,字镜珊,信阳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民国四年(1015年)曾任四川夹江、南召县官。任上为政清廉、兴学惠工、赈灾济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民国元年(1911年),刘子荣当选河南省议员,其所提议案针砭时弊、关心民众疾苦,为此遭权贵暗算,血浸被褥,见者无不颤栗。刘子荣却镇定自若,笑言:“为三千万(当时河南人口)同胞流血,虽死何憾”。政事之余,刘子荣著书立说,有《壶园判牍》《中国旧闻》《巴蜀闻见录》《辛亥日记》《七峰辞啸庵诗》等数十卷文稿传世。他的书法造诣深厚,笔力遒劲,自成一体,“中书第”大门上的牌匾即是刘子荣亲题。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子荣在开封病逝,后迁葬信阳。
据刘子荣胞弟外孙,84岁的信阳文化名人朱德馨回忆,“中书第”是座明清风格的三进大院,整个建筑古色古香。迈过一尺多高门槛,绕过影壁墙,中院种着几株腊梅树,后院是正宅,院北是几间高大的正屋,门前宽敞的廊檐上立有两根粗壮的松木廊柱,西南的门窗雕刻着各式吉祥花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正屋和西厢房山头间有块空地,种着几棵石榴树,当是后花园,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去处。院东连通三院的是一条遮雨瓦棚的长廊。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后,“中书第”成为中原野战军炮十团指挥部,后改为信阳军管会。每每讲到小时候随家人在“中书第”生活的童年时光,朱老师难掩对“中书第”的留恋,感慨其是鲍氏街当之无愧的镇街之宅。
解放战争时期的危拱之(网络照片)
鲍氏街还是一代中国革命女杰危拱之(1905-1973)的出生地。危拱之学名危玉辰,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曾是叶剑英元帅的妻子。危家在鲍氏街虽不是大户,却名望很高。危拱之的父亲危尚忠是清末秀才,思想开明,使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26年危拱之入党后,历经大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等艰苦工作的历练和考验,成长为我党卓越的女干部。她曾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信阳抗日挺进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赤峰市委书记。
危拱之胞姐危淑元女儿,出生于信阳的国家一级导演杨洁(1929-2017),1982年历时6年,拍摄中国首部古装神话剧《西游记》,该剧重播次数已超过3000次,创造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个神话。
叶楠、白桦合影照(网络照片)
除了危拱之外,著名“文坛双星”,双胞胎作家叶楠(陈佐华)、白桦(陈佑华)也在鲍氏街度过难忘的童年(7-11岁)。
叶楠、白桦1930年出生在信阳城东中山铺,1937年和兄妹四人随父母进城迁居鲍氏街。抗战期间举家“跑反”到信阳城南茶乡西山。白桦、叶楠8岁时,其父陈锡元因拒绝媚日,被日军宪兵队抓到羊山活埋了。直到1941年冬举家离开敌占区信阳到国统区潢川投亲靠友。1945-1947年兄弟俩同在信阳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先后在陆军和海军服役,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
叶楠(1930-2003)主要以影视文学剧本创作知名,主要作品有《甲午风云》、《傲蕾·一兰》、《巴山夜雨》等。 白桦(1930-2019)主要作品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杨贵妃》《宰相刘罗锅》《苦恋》。1993年,凭借长篇小说《哀莫大于心未死》获得台湾金鼎奖大陆图书著作个人奖 。2017年,白桦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建在信阳美丽乡村郝堂的白桦、叶楠文学馆(网络照片)
著名诗人邵燕祥在为白桦叶楠文学馆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叶楠、白桦,来自河南信阳陈氏家门的这两枝健笔,与他们全部的生活实践、艺术实践一起,属于中国各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叶楠、白桦作品的精神价值,不仅属于中国,也将属于整个地球村的读者。
在鲍氏街西南端有一座著名观音堂,传说是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之孙何洛文、何洛书兄弟翰林所建。起初这座观音堂名为“毓麟庵”,可能是因名字晦涩难懂,人们便根据这座庵门朝北开的不同之处,将“毓麟庵”改作“倒坐观音堂”。
1992年拆迁前的倒坐观音堂胡同(赵亮摄)
“倒坐观音堂”确实和别处宗教场所有特别之处。别处的都是朝南开,而恰恰“倒坐观音堂”大门朝北开。只因为“倒坐观音堂”南墙紧邻信阳南城墙,南门无法打开,只得变通,观音菩萨坐像依然坐北朝南,大门则朝北。如此这般,人们从大门进香朝拜首先看到的自然是观音菩萨的后背,久而久之,“倒坐观音堂”就叫开了。
鲍氏街新貌(2022年)朱德顺摄
1992年,信阳市开展大规模旧城改造,鲍氏街被拆除了大部分,现仅存原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南北走向的鲍氏街一条胡同了。历史上闪烁着申城之光、流传着无数美丽故事的古鲍氏街带着百年风光和深宅旧梦,满怀不舍走进历史的虚无,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追思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