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哪个割据势力在长安(诚坚金石气激风云的杨无敌)
五代十国时期哪个割据势力在长安(诚坚金石气激风云的杨无敌)杨业还是杨重贵的时候就倜傥任侠,非常喜欢打猎。由于他的骑射本领一流,加上打猎时又比较讲套路,每次围猎的收获总比别人多好几倍。对此,杨重贵并不满足,反而对着自己的随从们说:"我将来一定会当将军的,到时候我要带着你们,像今日打猎一样比别人战果更丰硕!"随从们争相为大少爷的话点赞,觉得大少爷比二少爷志向大多了。杨重贵的弟弟重勋(重训)也是个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曾在北汉与后周间依违两可,最后在后周世宗柴荣的感召下走上了后周—北宋的坦途,比哥哥更早找到组织,担任了治宿州的保静军节度使,可惜被哥哥的光环覆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杨业的父亲是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杨弘信,属于当地豪强。不过,麟州属于边塞小州,其豪强在当时没有啥存在感,更谈不上有本钱逐鹿中原,只是给了杨业一个比较好的出身,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骑射和兵法。回顾既往,林林总总的五代十国的猛士虎臣,笔者虽不能历历尽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
这位仁兄在后世的名气无与伦比,通过一部家喻户晓的评书《杨家将》,他义烈无双的形象千秋传扬,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出身一个西北小将门,自小就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弱冠之年被北汉主刘崇赐名恩养,为北汉血战经年,晋级一方镇帅,号为"无敌"。后奉主命降宋,为宋太宗赵光义所信重赏拔,凭着其忠烈武勇、智谋过人多次大败南犯的辽军,令敌人闻风丧胆,必欲除之而后快。危难之际,他请命护民断后,不幸遭逢小人,战败受伤被俘,绝食不屈而死。他就是号称杨无敌的北宋杨氏将门始创人杨业。
笔者创作五代十国这个专辑,已历两年了,当初也是因为读者大大的支持才能够坚持至今的,笔者在此深表谢忱。一路耕耘而来,笔者着重写了那些披坚执锐、决胜疆场的猛士虎臣,抑或那些割据自雄、保境安民的酋豪俊杰,其中有些是读者大大耳熟能详的人物,大多则是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过眼云烟。
太平本是英雄定,不教英雄见太平。那些怀瑾握瑜的英雄终究要让位于大一统的历史潮流,随着北宋王朝的根基日固,他们的故事戛然而止,从此再无绕梁余音。唯有一个声音传唱千年,至今不绝,那就是杨家将的始作俑者杨业。这位仁兄从北汉的晋阳废墟中浴血走来,在与辽国的生死抗争中舍命相搏,为偃武修文的北宋平添一抹尚武余韵,也让不屈的中华武魂得以绵延无穷。
回顾既往,林林总总的五代十国的猛士虎臣,笔者虽不能历历尽述,但总能选取一二人物歌之咏之,唯有十国最后一国北汉从未写过一人。因此,就以出身北汉、大名鼎鼎的杨业(杨令公)作为本辑的最后一人细说分明吧。
保卫北汉号无敌杨业生于哪年,就和北汉王国一样扑朔迷离,即便他是将门之子,在后世名头又那么响亮,竟也没有明确记载。考虑到临死前此公仍能生龙活虎地杀敌,说他生于公元932年还是挺靠谱的,毕竟五十四岁的沙场猛男,还是毫无违和感的。
杨业的原名叫杨重贵,曾用名刘继业,戏剧中喜欢叫杨继业,实际上是拼爹拼出来的名字,比杨业拉风多了。
杨业的父亲是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杨弘信,属于当地豪强。不过,麟州属于边塞小州,其豪强在当时没有啥存在感,更谈不上有本钱逐鹿中原,只是给了杨业一个比较好的出身,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骑射和兵法。
杨业还是杨重贵的时候就倜傥任侠,非常喜欢打猎。由于他的骑射本领一流,加上打猎时又比较讲套路,每次围猎的收获总比别人多好几倍。对此,杨重贵并不满足,反而对着自己的随从们说:"我将来一定会当将军的,到时候我要带着你们,像今日打猎一样比别人战果更丰硕!"随从们争相为大少爷的话点赞,觉得大少爷比二少爷志向大多了。杨重贵的弟弟重勋(重训)也是个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曾在北汉与后周间依违两可,最后在后周世宗柴荣的感召下走上了后周—北宋的坦途,比哥哥更早找到组织,担任了治宿州的保静军节度使,可惜被哥哥的光环覆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当杨重贵到了弱冠之年时,北汉主刘崇注意到了这个有勇有谋且忠义无双的小伙子,就将其收至膝下,并为其改名刘继业,之后,杨重贵同学就踏踏实实地叫了二十多年刘继业。
公元954年,高平之战爆发。日薄西山的刘崇遇上了风头正劲的柴荣,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仅葬送了头号大将张元徽,还让柴荣的大军杀得抱头鼠窜。就在刘崇没命逃跑之际,担任刘崇保卫指挥使的刘继业挺身而出,拼命为干佬儿断后,才让北汉不至于因为刘崇的中道崩殂而提前下课。刘崇这个干儿子收得很值。不过,刘继业也从此战看出刘崇花大价钱请来的契丹外援,一点也不可靠。当时契丹大将杨衮(耶律敌禄)就带着契丹人作壁上观,一见北汉败了又毫不犹豫地撤走,一点儿不讲江湖规矩,本就对契丹人没啥好感的刘继业同学从此对契丹人无比嫌恶,在其归宋后就以反击契丹为职志。
颇为可笑的是,评书《杨家将》竟将契丹大将杨衮认作杨家将的先人,许是评书作者以讹传讹所致,但终不免有认敌作父之嫌,笔者希望《杨家将》能够予以更正。
此后,刘继业再接再励,为了保住北汉的弹丸之地拼命死战,使得柴荣这个不世之君,也没办法咬破晋阳铁核桃。刘继业骁勇善战,多次立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大涨了北汉军威,让如日中天的周人无可奈何,因此赢得了一个无比拉风的绰号"无敌"。
荣辱不惊守坚城不过,随着北宋政权的日益巩固壮大,割据山西一隅的北汉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了。因为北汉不仅要维系与北宋争战的庞大军费,还要给契丹输送大量岁币以换取支持,本就地瘠民贫的山西如何能够应付得了?
公元968年,残忍嗜杀的刘继元承袭了北汉国主的大位,命时为侍卫都虞候的刘继业与将军冯进珂一起领兵镇守团栢谷(今山西祁县东),抵御宋军。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军亲征北汉。此时的宋军可不是后世的软脚虾,再加上马上皇帝赵匡胤的加持,那战力绝对是杠杠的。刘继业和冯进珂自知不敌,就撤回太原,准备凭借太原城高池深抗击敌军。面对强大的宋军,北汉能够收缩兵力负险固守才是王道。刘继元却对此震怒不已,要不是守城还须倚仗刘无敌,恐怕刘继业有十个头也让他砍了。即便如此,他还是下令剥夺了二人的兵权,统统贬为大头兵。对此,刘继业毫无怨言,老老实实地扛起红缨枪,在自己的岗位上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同袍死战到底。
三月底,宋军扫荡了外围后就将太原城包了粽子。面对城外敌军围困万千重的不利局面,刘继业知道一味防守注定难以持久,就建议由自己率军出城袭扰以挫动宋军士气。在得到刘继元的同意后,刘继业选择数百名军中勇士,利用暗夜突入宋营。面对从黑暗中突然杀出的刘继业和他的突骑,宋军将士颇吃了些亏,直到宋将党进聚拢队伍围杀过来,北汉兵少,只得在援兵的帮助下撤回城中。到了六月,长着鸟嘴的权臣郭无为为完成大宋城工部门交待的任务,带着杨业等将,打着乘夜突围的旗号,准备将这一拔北汉战力仅存的将士打包送给宋军。哪知道天算不如人算,关键时刻刘继业竟然"以马伤足,先收所部兵入城",善于骑射的刘无敌居然坠马伤足,想一想就很耐人寻味。投降也是需要本钱的,尤其是郭无为这种有理想的投降派,如果不能为宋主献上一份大大的投名状换取一场大富贵,那还不如在北汉做权臣呢?所以郭无为又无奈地回到城中,直到事发被杀。这又是何苦呢?
北汉凭借一隅之地硬扛大宋倾国之兵,除了倚仗坚城太原易守难攻和长期割据形成的反叛意志以外,就是盘踞幽燕的大辽。此时的大辽内部斗争也很激烈,对于进军中原并不怎么上心,故而辽国援军直到北汉都快被打得没脾气了才缓缓杀到。赵匡胤此时久战兵疲,不想恋战,只得打道回府。
辽军见宋军撤了,也不认真追赶,只是派人入城找刘继元索要车马费。对此,刘继业非常恼怒,就冒死找到刘继元建议:"辽人一向贪利弃信,将来必破吾国。不如趁着他们骄而无备,发兵突袭,可一战破敌,到时候用这些战利品作礼物,献与大宋,求取功名,不仅可使山西百姓免受涂炭,陛下亦可以长享贵宠,不是很好吗?"刘继元虽不喜欢辽国,但更舍不得皇帝宝座,岂敢得罪大辽?对于干弟弟的建议,刘继业只是置若罔闻。
蒙宠镇塞慑敌胆
随着统一的历史车轮隆隆辗过,一切妄图螳臂挡车的割据势力都被辗得粉碎。公元979年,当了三年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挥师北伐,誓将十国中的最后一国收入囊中,完成超越乃兄的统一伟业。
此时的宋汉国力经过十余年的此消彼长,早已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任凭刘继元如何折腾,也挡不住强大的大宋禁军的进攻,最终只好乖乖地竖起了降旗。对于这个自己亲手降服的北汉之主,赵光义还是宽大为怀的,一直封赏不断,在其悠游而死后还特意追赠中书令、彭城郡王。没办法,赵光义这哥儿们就是这么轴,哥哥降的人(李煜)给弄死,自己降的人给养死,同是兄弟,差距咋这么大呢?
皇帝降了,刘继业却仍在据垒死战,因为他没有接到皇帝的诏命,就要尽到一个臣子的职责,哪怕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
赵光义通过大开科举之门培养了一批心腹文臣,但夹袋中的善战之将却少之又少,而且这些人还大多是哥哥培养起来的,与自己不够贴心。北汉与中原相比绝对是穷山恶水,但正因如此,这里才出产名将,如果能收服刘继业为己所用,岂不美哉?打小陪着哥哥从战火中走过的赵光义可没傻到自废武功的地步,而且他总觉得自己不比哥哥差,同样也能驾御天下名将。因此,听说心仪已久的刘继业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仍不投降,他不仅不生气,反而充满一种渴望。这样的钢铁直男才是自己最想要得到的。
于是,他命令刘继元立刻派亲信去招降干弟弟。刘继业听到故主的命令,不禁大哭一场,然后自缚双臂,军前请降。赵光义见到刘继业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松绑,然后好言抚慰,特旨准其复姓杨氏,并让其改为单名"业",希望他能够心怀忠义再创新业。赵光义还任命杨业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将其带在身边考察一段时间,顺便联络一下感情。总之,这让杨业感到了组织的温暖,一颗心又变得火热起来。赵光义能够从英明神武的哥哥手里"接过"帝位,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之后,赵光义的表现就不堪回首了。他不顾宋军久战疲惫,非要一鼓作气夺回幽燕,完成柴荣和哥哥都未曾完成的伟业,结果可想而知。关键时刻,他得到了杨业的保护,带着辽军免费赠送的箭伤,坐着装辎重的牛车,落荒而逃,将一手可能改写天下形势的好牌打得稀烂。
回朝之后,赵光义一边养伤,一边想着报仇。他对杨业在危难时刻的表现非常看好,任命其为郑州防御使,独掌一军。就这样,虽是降将,杨业却很快取得了赵光义的信任。
不久,考虑到杨业久在边地,熟悉辽国的作战方式,赵光义又改任其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给了他非常丰厚的赏赐。为了表示自己的英明神武和对杨业的充分信任,赵光义还特意给了杨业一个锦囊,嘱他依计行事。赵三这套未卜先知的本事注定比赵二差远了,事实证明,但凡照计行事的将领大多出师未捷。
杨业对于新主的信任却是由衷的感激,决心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实现赵光义的锦囊妙计。
公元980年三月,本着来不往非礼也的原则,辽国发兵十万进攻雁门,作为对宋军挑衅的报复。此时的杨业正在雁门驻防,闻警后即与主将潘美商议奇兵胜敌。
此后,潘美率宋军主力固守雁门关,硬扛辽军铁骑。杨业则亲率数千精骑从西陉绕至雁门关以北,乘敌军攻城疲惫之际猛然杀出,一举冲乱敌阵。关内的潘美乘机杀出,前后夹击,将骄狂无备的辽军杀了个人仰马翻,当场斩杀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李重诲。这就是宋辽之战中颇为出彩的雁门之战。宋太宗闻报后,顿时觉得臀上的箭伤再也不疼了,当场下令提升杨业为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其本兼的郑州、代州职务不变。
此后,宋军在杨业、潘美等人的激励之下打出了一个小高潮,让辽军再也不敢正视雁门雄关。辽军但凡见到杨业旗号,立刻马上消失。作为降将,杨业不仅不夹起尾巴做人,还如此高调立功,让其他的边疆镇将情何以堪,于是就有人暗中上书编排杨业。这些奏章上达天听,宋太宗阅后,却从不追问,只是命人原封不动地转给杨业,以示自己对他的信任。杨业流着泪读完奏章,下定决心唯有一死报答君恩。
绝食殉国铸武魂公元986年,养好了伤的赵光义决定把收复的事业进行到底,遂下令大举北伐,史称雍熙北伐。杨业作为副将被编入西路军,和老搭档潘美一起策应曹彬的北伐主力。同行的还有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担任护军(监军)。
杨业和潘美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不会只是在边上摇个旗呐个喊地支应差使。他们整顿好军马,就向辽人控制下的云州、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发起进攻。此时,四州脱离中原的时日不长,人心尚且思汉,在州中亲汉势力的策应之下,四州相继光复。西路宋军很快进至桑乾河畔,准备稍事休整后继续北上增援东路曹彬。
哪知道曹彬这个北宋开国名将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在岐沟关(在今河北涿州西南二十公里处)之战中被辽军击败。主力受挫,军心动摇。面对拥有骑兵优势的辽军,宋军如果不想被其迂回包抄的话,只能全线后撤。潘美等将也只得退回代州等待朝廷命令。不久,朝廷下诏将刚刚收复的四州百姓全部内迁,只留空城给辽人。朝廷让潘美率军护卫百姓南返。
可是,此时的形势发生了逆转,辽国主政的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斜轸率领南北皮室军主力十余万人,已经攻陷了寰州,正向代州杀来。笔者不止一次说过,敌前撤退绝对是个考验将领能力的危险活计,那些训练有素的军队要想完整地撤下来尚且不易,更别说还要捎带上三州(寰州已陷,四州变成三州)百姓,这可是个要命的任务。
潘美也不敢擅自决定,忙召集众将商议。杨业对潘美说:"如今辽军新胜,士气正旺,我军实难与之交锋。幸好朝廷明白我们的苦衷,只是让我们护送几州的百姓南撤。为今之计,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再命令云州的军民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攻,那时再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在今山西朔州南)。到时,我军派一千埋伏在,然后命骑兵在中路支援,这样三州的百姓就能安然无恙了。"姑且不论杨业的计划是否可行,单从他临危不乱部署有方,就可以看出身具大将之资,如果宋军能够照此执行,辽军纵然强横,但面对山西复杂的地形和战力不俗的宋军,也未必敢于冒险深入。
可是,历史老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却跳戏了,执意导演了一出悲壮大戏。监军王侁担心按照杨业的计划行事,一旦成功,杨业会成为此次北伐中的唯一亮点,自己这个根红苗正的官二代啥好处也捞不到,就坚决反驳:"我们明明有数万精锐,怎能如此畏敌?我们要大张旗鼓地直奔雁门北川,打得辽军不敢交锋!"另一个监军刘文裕也举双手赞成。杨业刚出言反对,王侁就揶揄道:"将军不是一直号称'无敌'吗,为何看到辽军却犹豫不前,难道是别有用心吗?"听到如此诛心之论,杨业眼中含泪道:"非是杨某怕死,只是此时死了不值得,不仅葬送数万将士,还会连累三州父老。既然监军大人这样说,杨某无以为辨,只有死在大家前面啦!"
杨业准备出发之际,看到那些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战士,想着此去凶多吉少,他又找到潘美,流着泪对他说:"元帅,这次行动对我们十分不利。我本是太原降将,受陛下厚恩,死不足惜。可是那些百战将士却因此丧命,我实在愧对他们。元帅也是重情之人,能否在陈家谷口(在今山西宁武北四十里)一带摆开步兵和弓弩手,待我转战至此,救援众军脱险!"潘美当即点头答应。
可是,神奇的墨菲效应最终打碎了杨业的如意算盘。辽国一直视杨业为心腹大患,见到他主动寻战,如何肯放他走脱?辽军主将耶律斜轸听说杨业出兵后,立即命令悍将萧挞凛布下伏兵,然后自己亲自出马引诱杨业进入伏击圈中。杨业抱着必死之心而来,心道如能斩杀耶律斜轸也算是报答了宋主的厚恩,遂拼死冲杀。辽军虽然设有伏兵,但在宋军将士玩命一搏的打击下,也是伤亡惨重。
杨业见杀不得斜轸,不免担心将士横死,遂拼力杀开血路,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带着众军向陈家谷口撤退,渐渐与辽军拉开了一段距离。
本来杨业和所部宋军是有机会脱生的,坏就坏在王侁的争功之心再次发作。原来,宋军大队在潘美的率领下在陈家谷口从寅时等到巳时,王侁一直命人张望,却不见杨业归来。这货以为杨业又一次侥幸取胜,心里那个酸劲就甭提了。于是,他就提议大军撤离谷口,不用等杨业了。对此,潘美并没有反对。于是,宋军主力转而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走了二十里后,才听到杨业战败的消息。此时战机已失且敌强我弱,潘美也不用再看王侁脸色了,立即毫不迟疑地带着大军仓皇后退。至此,雍熙北伐宋军完败。
作为功勋卓著的开国老将,潘美的军事水平应该是很高的,不会看不出杨业的部署大有可取之处。然而,他却不得不屈从于监军王侁,不难看出,潘美再不是从前那个一身是胆的汉子了,在宋室打压武将的政治环境之下,他也学会了苟且。潘美虽然保全了自己,全须全尾地退回了国内,但仍然免不了宋主的雷霆之威。好不容易选中培养的杨业就这样没了,赵光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要找个出气筒。最终,被连降三级,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潘美的处罚说重不重,说轻不轻,赵光义终究还是顾念潘美的开国之功与椒房之亲(后妃的亲戚)。至于在评书《杨家将》中,人们完全忽略了王侁、之流,将火力全部集中在潘美(仁美)身上,将其刻意成一个一无是处的白脸大反派,必欲杀之而后快。潘美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实,就在潘美等人仓皇远遁的时候,杨业仍在战斗。由于辽军志在必得,杨业打得异常艰苦。凭着骑射绝艺,一身是胆的杨业闯出了敌人的重围,人困马乏地向陈家谷口而来。哪知道,进了谷口,杨业才发现,说好的伏兵竟然一个也没有,陈家谷口就如混沌未分时那般宁静。久经沙场的杨业知道,自己再也跑不动了,这里将成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他回头对着依然不抛弃不放弃的部下们昂声道:"业有负诸君,今唯一死以报国家。诸君且请各自逃生,咱们来生再会吧!"那些随他来到谷口的众军闻言,皆流涕道:"我等愿与将军共决死!"事已至此,说再多的话也没用,杨业只能对众军抱拳致意,然后转身引着他们向后面的辽兵杀去。
又是一番血拼肉搏,这支置生死于度外的宋军让辽军见识了什么是上国天兵,要不是督战的辽军主将耶律斜轸严令不准后撤,估计他们早就开溜了。杨业亲眼看着老将王贵战死,又亲眼看着二子杨延玉落马成泥,再亲眼看着身边的将士一个个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杨业没了眼泪,只有仇恨,他忘情地厮杀,把所有的梦想与屈辱都凝聚在金刀之中。在他的举落之间,数以百计的辽军做了刀下之鬼,眼看他就要从敌阵中再度杀出。辽将耶律奚低见杨业如此厉害,忙张弓搭箭向杨业射去,早已疲惫不堪的杨业躲闪不及,落马被俘。
耶律斜轸见杨业被俘,大喜过望,亲自前来探视,哪知道杨业却对他说:"我乃汉家男儿,蒙陛士厚恩,唯有誓死保卫边疆不让外寇欺侮,今不幸兵败被俘,哪还有脸活着!"说完再不发一言,此后不吃不喝三天,本就伤重的他最终绝食而死。耶律斜轸虽然砍下杨业的首级回朝请功,但对其忠烈也是非常敬佩的,命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春秋祭祀。
赵光义听说自己树立的标杆杨业绝食而死的壮举后,痛惜不已道:"诚坚金石,气激风云……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他下旨追赠杨业为、节度使,并将其子(延昭)、延浦等皆荫补为官。
如果以生于公元932年,殁于公元986年算的话,杨业享年54岁,可谓壮年殒命,不得不让人痛惜。对于他的早逝,就连北宋那位对武将非常挑剔的大文豪欧阳修也不得不点赞"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身后,现实版的杨家将并未凋零,因为杨业有个好夫人折氏(就是《杨家将》中老当益壮的佘太君,同样出身西北军事豪强折家),为他生了一堆龙精虎猛的儿子,其中最牛的就是子承父业的老大杨延昭,曾在河北一带统军抗击辽兵,逼得萧太后南下攻宋都得绕道而行。杨延昭有子杨文广,不仅是个帅锅,打仗也是把好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军功卓著。杨氏将门在杨业之后一直兴盛了三代,然后才在文官集团的小心防范之下寂寞无闻了。到了南宋末年,同样出身赫赫有名的千年士族弘农杨氏,同样从山西太原走出来的播州杨氏首领杨文,让横扫欧亚的蒙元大军见识了什么是不屈的汉人武魂。播州地区也因此成为除了钓鱼城以外,蒙古人唯一没能用武力征服的宋土。
最后,笔者再次感谢读者大大的陪伴与支持,如冬日里的烛光照耀笔者,使笔者能够在史籍少得可怜又乱得可怕的五代中,穷追冥搜地爬格子,坚持不懈地写下这么一大拨热血英雄的故事。笔者也希望读者能在江山陵替之际,在中华文明的变革之时,共同祈愿中华上国始终保持和张扬的尚武之魂传续千秋、永生不灭。
本文之后,笔者打算就此收手,不再续写《五代十国》专辑,转而创作下一个专辑《云台宿将》,主写刘秀和他的云台二十八将星宿列张、君臣际会的故事,希望读者大大们能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和支持!笔者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并敬颂冬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