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的心理怎样进行疏导(有过这3种经历的孩子)
孩子自卑的心理怎样进行疏导(有过这3种经历的孩子)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是父母经常使用的威胁孩子的一种惯用语,给孩子传递的正是这种被抛弃感。那什么样的人更懂这种感觉呢?当然是小时候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于是毫无疑问的她就会把这种方式拿出来,在自己的关系里使用。其实她的这种行为也不难理解,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我想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对一个孩子说,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去哭吧。比如,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把孩子交给亲戚抚养,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过一段时间又把孩子从亲戚或者老人那里接回来自己抚养,从而使得孩子不断地体验到分离和被抛弃。我的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大四的女生,她性格内向、敏感,极度没有安全感,来到我的咨询室,也是在她男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来的。因为她和她男朋友的关系有很大的问题,她明明很喜欢他,但是动不动就会和他说分手,等到对方真的想分手了,她又苦苦哀求。
小时候的经历也许你已经不能历历在目,但是它并不见得就凭空消失,它只是进入了你的潜意识,成为了“操控”你的另一种隐形力量,让你有某种特定的情绪,有某种特定的选择倾向而已。
比如,有过下面这3种经历的人,就会形成心理创伤,长大后自卑、软弱:
1、被父母有意无意的“抛弃”的经历从现实层面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是不会有“抛弃”孩子这一说的,本文是一种心理学的表述,是指父母在物理空间上离开孩子之后对孩子造成的心理感受。
比如,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把孩子交给亲戚抚养,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过一段时间又把孩子从亲戚或者老人那里接回来自己抚养,从而使得孩子不断地体验到分离和被抛弃。
我的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大四的女生,她性格内向、敏感,极度没有安全感,来到我的咨询室,也是在她男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来的。
因为她和她男朋友的关系有很大的问题,她明明很喜欢他,但是动不动就会和他说分手,等到对方真的想分手了,她又苦苦哀求。
其实她的这种行为也不难理解,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我想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对一个孩子说,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去哭吧。
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是父母经常使用的威胁孩子的一种惯用语,给孩子传递的正是这种被抛弃感。那什么样的人更懂这种感觉呢?当然是小时候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于是毫无疑问的她就会把这种方式拿出来,在自己的关系里使用。
但是当她真正使用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最怕被抛弃,因为那唤醒了她幼年时的痛苦记忆,于是又苦苦哀求,不要对方离开。
我的一个来访者李力(化名)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他性格内向,一米八几的个子有点驼背,为人沉默寡言。除此之外,他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敢穿红衣服,听不得别人叫他大个子。
因为在他读小学的时候,有个班主任老师总是叫他红毛衣,或者大个子,而那个红毛衣和大个子就是李力他自己。那时的李力数学不好,而那个班主任是教数学的,他之所以叫李力就是为了把他当作学习不好的典型,当众批评,甚至当众取笑。
李力告诉我,他永远忘不了班主任说:“傻大个,你可以不用吃饭,节约点粮食喂猪,还可以卖钱”,他也忘不了每一次全班同学对他的嘲笑。
对李力而言那些人是多数人,他们是好学生,他们是自己的老师,也因此尽管他对他们有恨意,但是想到这些,他只能将恨意压抑下来,于是那些恨意不能表达出来,就转而攻击自己,最终变成了责怪,变成了抱怨,变成了自暴自弃,变成了骨子里的自卑和软弱。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的本质是被看见。植物向阳而生,对于一株植物来说,阳光就是属于它的被看见,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看见就是属于他们的阳光。可以说小时候不被看见的孩子,经常被忽视的孩子,他是没有被祝福的。
来访者春燕(化名)是家里的老大,家里有五个女孩,一个弟弟,春燕就是经常不被看见的那个,她从小在外打工,供弟弟妹妹读书,维持家用。在各种关系中,她特别能压抑自己,也经常去迎合别人,甚至经常会去讨好别人。
其实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被别人“看见”,因为看见才会感觉自己是存在的,因为她从小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回应,她的内心是匮乏的,缺什么就会去主动寻求什么,就会被什么所牵制。春燕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的痛苦就是在寻求被看见,她的痛苦就是求之不得的结果。
所以说为要人父母的时候,请先去觉知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如果没有,请记得敞开心扉,和孩子一起成长。毕竟你的今时今日的一些所作所为,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至少上述三种经历,在还没有固化下来的的时候,父母是可以改变,是可以阻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