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进士不第,制举无缘,杜甫选择了第三条路:献赋。唐代文人的仕途之路,在常科和特科之外,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求仕。比如天子巡狩、行祭祀封禅大礼的时候,往往于行在会见士子,量才授官。平时士子也可以通过献诗文书籍及上书陈事等方式打动君王,从而得官。据《资治通鉴》(卷二零三)记载:此时诗人杜甫已近不惑之年,何况诏书是诏求“天下通一艺以上者”,朝廷对人才的要求放宽到极限,却无法谋得一官半职。这对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人杜甫来说打击较大。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试,不第。之后漫游山川,他没有太在意。天宝三载(744年)四月,33岁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长安。唐代开科取士还有一类是特科,即制举,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考试,要凭皇帝的意愿,不定期的举行。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

导语: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政治理想,自然要通过科举仕途来实现。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1)

01.进士不第,制举无缘

杜甫早年曾经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一次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24岁以乡贡的资格参加进士考试,可能是进士试难度较高,况且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此说据《唐摭言》记载: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唐代开科取士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常科,每年都有的考试,可以细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由于考试方式和内容不同,进士考试比明经更难录取。也正因此,进士出身的士子显得更加珍贵,并成为社会崇尚的对象。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2)

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试,不第。之后漫游山川,他没有太在意。天宝三载(744年)四月,33岁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唐代开科取士还有一类是特科,即制举,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考试,要凭皇帝的意愿,不定期的举行。

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杜甫有机会参加制举试。可是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此时诗人杜甫已近不惑之年,何况诏书是诏求“天下通一艺以上者”,朝廷对人才的要求放宽到极限,却无法谋得一官半职。这对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人杜甫来说打击较大。

02.投赠干谒,献赋无果

进士不第,制举无缘,杜甫选择了第三条路:献赋。唐代文人的仕途之路,在常科和特科之外,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求仕。比如天子巡狩、行祭祀封禅大礼的时候,往往于行在会见士子,量才授官。平时士子也可以通过献诗文书籍及上书陈事等方式打动君王,从而得官。据《资治通鉴》(卷二零三)记载:

(垂拱二年)三月,戊申,太后命铸铜为匦,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铭,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

天宝九载冬,杜甫投延恩匦献《三大礼赋》,据《新唐书•杜甫传》记载: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可是这一试就没了下文,无奈,天宝十三载初,杜甫又继续投匦献《封西岳赋》和《雕赋》,但都无结果。

杜甫又献诗给哥舒翰,想入幕府求职,未果。天宝七载,一首《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明心志,“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却无回音。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3)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投赠,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杜甫的一首《白丝行》诗中: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诗句点明正是出于对出仕的渴望,才引得文人才子屈己逢人,忍受羁旅困苦的遭遇。如果说“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很宏远,那么,文人科举求仕的现实则是灰暗、残酷的。

03.仕宦生涯,遭逢战乱

天宝十四年,杜甫才谋得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任命,但诗人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看不起这个小小的县尉官职,因为从县尉做到高官要员,仕途之路实属不易。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河西尉官阶从九品,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从八品。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

开元间八品官每月官俸就有二千四百七十五文,到了天宝十四载,已有二千九百六十文。

对于经济上并无强大后盾支持的杜甫来说,每月多出六七百文,近四分之一的官俸是很可观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京官,靠近政治权力中心。何况杜甫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权衡利弊,接受了从八品的官职,从此开始了官宦的生涯。

官定后,杜甫急忙回家探望妻子,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了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可见,诗人杜甫的家庭是多么需要经济的支持。可是温饱的日子刚过不久,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遭逢战乱,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杜甫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他听说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次年四月,杜甫逃脱,五月到了行在凤翔,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与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相比,左拾遗虽然仍是从八品官,但是左拾遗更接近皇上,身居谏官的要职。

本来从八品的官俸每月有二千九百六十文,但是战争耗空了国库。据《新唐书》记载:

乾元元年,肃宗下诏:外官给半料及职田,京官不给料,给手力课而已。

手力课就是车马费。安史之乱后,唐代从八品京官没有一分钱的俸禄,充其量给个车马费。

不久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外放华州司功参军。华州司功参军是个正八品的小官,而且外官还可拿一半俸禄和职田。

对杜甫而言,尽管他需要物质上的补给,但是离开皇上,无异于是一种政治放逐,很难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远理想。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他虽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可是他用饱蘸关怀与同情的的笔墨,书写民间疾苦,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也踏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04西南漂泊,江舟长逝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4)

广德二年(760)春,节度使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官职,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虽有京官衔,实际上是严武的幕僚。杜甫此间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应该出自严武的资助。

可惜不到三个月,严武英年早逝,杜甫离开了成都。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5)

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杜甫辗转漂泊于乱世中,确实很忙。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斯人已逝,千古绝唱仍然萦绕寰宇。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看唐代文人求仕之路)(6)

结语:

杜甫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使他一步步地踏上了艰难的科举仕宦之路,成为唐代文人求仕的缩影。杜甫一生宦海沉浮,最后孤独凄凉的逝去。在仕途上,看似没有可取之处,可是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位卑未敢忘忧国”用诗笔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动乱与民生疾苦,杜甫确实很忙。

鲁迅曾这样评价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一直在追寻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他也一直活在当下,引导着我们前行。

参考资料: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宗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宗,中华书局,2010年版


诗词人生期待你的关注!欢迎评论、留言和转发,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