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玲长胖(为啥贾玲是个胖子)
为什么贾玲长胖(为啥贾玲是个胖子)笑点很多,台词相当精干。挺好的一部剧。而是就事论事。《你好,李焕英》宣传海报前天晚上和朋友去看了《你好,李焕英》。
看完李焕英,也看了贾玲关于母亲深切的怀念。
也掉了泪。
不过,擦干眼泪之后,我想问一个问题:为啥贾玲是个胖子?
先声明一下,这不是批评。
而是就事论事。
《你好,李焕英》宣传海报
前天晚上和朋友去看了《你好,李焕英》。
挺好的一部剧。
笑点很多,台词相当精干。
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张小斐的演技,相当出色。故事也很不错,切口小而紧凑。
大量的怀旧画面,真实而亲切。
除了后面有点儿冗长,其他都很好。
贾玲导演在这部剧中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一路票房破了很多记录,真的是可喜可贺。
看到她这样的女演员 女导演成功,真的很让人欣慰。
因为,讨人喜欢的贾玲儿,和所有的胖乎乎的讨人喜欢的孩子一样,一直都让人心疼。
不需要怀疑贾玲的真诚,和对自己母亲的深切怀念。
但,我想换一个角度,去谈谈这份母爱。
那天看完电影我发微博说了一句:“这样的母女关系,在本土是一种神话啊。”
(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里,母亲对女儿的严厉,控制与恨,爱与吞噬,相爱相杀,才是常态)
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剧照
但贾玲的母亲很早离世,享年47岁。
那时候,贾玲还刚刚在上大学。
死亡的深渊会美化一切逝者,也会给所有的关系打上遥远的柔光镜。
核心词才是一个人潜意识的真正反映。
“让我喜欢来了。”
是这部剧的核心词。
这词,贾玲抓的很准。
和很多很多的胖孩子一样,她一直就是一个“让妈妈高兴”的大胖宝贝儿。
成年以后,在演艺圈里,她也是小心翼翼地在观众面前,扮演着一个“让你们高兴”的大胖妮儿。
吞咽所有的不开心,贡献一个可以让你们任打任踢总是好脾气的“心胸开阔”的情绪抱枕。
她创作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我从小都没让我妈高兴过,现在我要穿越时光,去母亲未逝去之前,让我妈妈高兴高兴。”
这是个执念。
细细一考究,里面隐藏着何等深重的内疚和自责。
只是因为母亲早逝吗?
只是因为自己对不起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吗?
如果李焕英一直输出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那为什么这样的爱产生的结果却是一个孩子深深的自责、深深的内疚呢?
而且,贾玲为啥长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大妞呢?
她是个好人,毋庸置疑。
但透过心理分析的眼光,一看就是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好人。
她曾经也是个清秀美人,在日复一日的“好人”角色里,不可控制地发胖,
一次次减肥,一次次失败。
大学毕业时期贾玲和师傅冯巩演出照
很简单,心理黑洞的人,最常见的一种失控,就是进食障碍,要么暴饮暴食,要么厌食。
贾玲的童年,必然是一个食物方面被过度喂养的孩子。
而过度喂养孩子,恰恰是李焕英这样的妈妈最喜欢做的事。
我在我微博不止一次写过我妈妈的“喂食强迫行为”。
我们家有一些总会气氛紧张的时刻——开饭时间就是其中之一。
我妈妈会要求所有人都准时准点出席,如果哪一个成员没有准时(或提前)出现在餐桌上,都可能引发她的暴怒。
喂孩子吃饭,也是我妈妈很喜欢做的一件事。
她会很专注地喂孩子,一手捧着碗,一手举着勺子送到嘴边,
那一刻她非常期待,几乎是全神贯注,而且不容拒绝。
孩子张开嘴吃下去每一口食物的刹那,她下意识地嘴唇会努起来,抿一抿。
而实际上,被喂的孩子,往往是吃下去超量的食物。
而乖乖吃下去很多食物的孩子,会得到我妈妈和颜悦色的表扬。
省给孩子吃,也是我妈妈必须要履行的一项职责,
即使在现在食物完全不匮乏的时候,
我妈妈也要时常重新上演:“妈妈舍不得吃,好吃的都省给你们吃”的剧情。
即使那些食物我们根本不需要,甚至是身体的负担,
她也强烈地期待我们吃下去。
“不肯好好吃妈妈安排的食物”,在我家是一种罪恶,会引起我妈妈极大的愤怒。
我一直在追溯这样的喂食和愤怒的起源。
我有一篇写《暴龙妈妈》的文章,流传甚广。(3年前的网文,网上已经没有了,想看的朋友请移步今天的三条)
那篇文章的最后部分,就跟《你好,李焕英》一样,
是写了一个完美的鸡汤闭环。
说来说去,还是要证明母亲不容易,
母爱深沉而伟大。孩子要和有问题的母亲达成谅解。
我有一篇关于母亲的演讲,在北京卫视播出的,流传也很广。那都是真情实感。那期间我处于和母亲短暂的和平时期——在那一轮的暴击结束后的和平期。
那一轮的情绪暴击难以想象也难以描摹。
那年我得了急性胆囊炎 胆结石,结石已经把胆总管堵死了,不幸的是我恰好在老家,也就是和父母一起过国庆。
当地医院建议保守治疗,输液期间(输液有个屁用),我妈妈和我妈妈安排的亲戚,真的是出于她们的好心,一直在劝我吃东西。
而事实上,每吃一次东西,胆汁剧烈分泌一次,
我可怜的胆都会膨胀一次。
但胆总管是被结石堵死的。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的疼痛是难以置信的。
夜里我开始默默搜索:胆囊结石—胆破裂—猝死。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进食对我非常危险⚠,
只是觉得我难受极了,我有濒死感。
甚至翻身都要非常小心,因为右侧内脏里似乎压着胀满水的袋子。
我妈妈不可谓对我不好,一把年纪了,陪着我去做CT,在CT室外用瘦弱的身躯给我挡风。
那会我很虚弱,靠着她的肚子。
想着这是我被孕育和产生的地方。
我泪流满面。
但是第二天,我启程去上海准备住院手术,
那会我感觉已经非常不好了,
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濒死感,
我妈妈端了一大碗的米粥和其他食物,要我吃下去
那时候我已经知道她有根深蒂固的食物匮乏感
生在那个饥馑的年代,
她非常非常懂事,能有上学的机会很不容易,
也许她就没有好好当过小孩,为了能够取悦自己的母亲,
上中学的时候,她长期饿肚子,
把学校配发的米粥攒在罐子里,攒几天,周末带回家
供给自己父母和兄弟。
喂养别人是她刻在骨子里的需要,
想必对她来说是人生很温暖的重要情结。
可是,回头想想,这对于一个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
成年人们为啥不能养活自己?为啥非得抠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口里这一口粮?
而一个小女孩这样的“自觉孝顺”,得什么样的超人力量,压抑着内心那个饥饿的自我。
这背后必然深种了自己对食物的不配得感。
实际上,千年以来被剥夺优质食物供给的女人们,大多数都有这样的食物不配得感。
我在其他文章里分析过,
女人们不仅不能上桌,
也不能吃优质蛋白优质脂肪这些特别有营养的东西,
一般都是捡剩下的残羹冷炙,并且逐渐将这样的进食习惯,视为妇人的美德。
能够得到较为充足的食物满足,除非是怀孕或者产后坐月子。
饥饿的内在小孩和不配得感深深纠缠在一起,
这样的母亲,会非常热爱喂养孩子。
喂,多多的喂,孩子多多的吃,满满的吃,吃再多,也只是短暂满足一下母亲。
因为,她内心里真实的那个饥饿的自我,并没有被喂养到。
只是借着喂养孩子的刹那,是满足的。
所以这个刹那会一再被重复。
甚至,会迷恋这样的行为。
@mine_ice:[抱抱][抱抱][抱抱]同款“根深蒂固的食物匮乏感”的老妈,小时候有一年过春节能把我吃吐了,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跟您不同的是,我很早就开始反抗她的喂食。在饭桌上的战争,外人是无法理解。所以我的问题不是取悦她,而是想改变她。但最后,我们的结论都一样,就是接纳我母亲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
李焕英,18岁离开农村进了大厂。
她的幼年和青春期必然是充满饥饿的。也必然是在食物匮乏中长大。
一次仓促的婚姻,她有了孩子。
丈夫近乎隐身。从贾玲电影的叙事里也可以看到,养孩子几乎全是她妈在操持,爸爸去哪了?
工作让她有了比较充足的食物,但不会让她觉得自己可以吃饱。
只有孩子,才能吃饱。
李焕英表达对孩子最高爱的方式就是:蒸包子,做好吃的。
克勤克俭,抠下来所有的,供给孩子。
这样的供养里隐藏的期待是很可怕的。
最无私的母亲,往往隐含着最自私的期待:你必须在情感上无条件喂养我,做一个哄我喜欢的孩子。
完全牺牲自我的母亲,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不好的示范,也是一种隐藏的诅咒。
贾玲就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
恨不得穿越回去,扮演母亲的母亲,才能弥补这个遗憾。
这样的冲动,唤起了很多很多人的共鸣。
可是,这真的是孩子们所必须要承担的“道德义务”吗?
让孩子去扮演母亲的母亲,那母亲自己本来的母亲干嘛去了?
生活中物质上饲养孩子,精神上却要孩子喂养,是一种正常的亲子模式吗?
@奇树Pauline:“我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快乐”有时也能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愿望,要是孩子生了病或者因为某些事情变得情绪低落的时候,很多妈妈就开始死磕孩子,认为这种状态不可以,心里的台词就是“我明明对你没有任何要求,对你这么宽松,你怎么可以失落”,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被当成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洋娃娃。
网友的评论非常精到——贾玲的人生,不就是成长为了一个一直有着灿烂笑容的“喜剧演员”?
一个孩子有没有权力不快乐?
而与之对应的,是她无法控制的体重,和笑容背后,隐藏的,无处可去的愤怒。
真的希望,缅怀之后,贾玲能够完成告别。
不再是那个“让母亲欢喜”的孩子,
而是一个让自己开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