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淮南(粟裕丢了两淮地区)
粟裕在淮南(粟裕丢了两淮地区)不料就在毛主席向张治中表示,将到淮阴居住半年之后,粟裕就丢掉了两淮。延安中央已在做前往两淮的准备,华中局也把一些重要机构,从位置、建筑等条件最好淮安蒋公馆和丁家花园搬出,并修葺一新留给中央做办公地,还打算把淮阴、淮安连成一片,扩大中央所在地的面积。毛主席1945年9月,新四军解放了双城淮阴、淮安,并建立起解放区政府,把两淮作为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淮阴靠近长江,过江就是南京,很适合做联合政府成立后的党中央所在地。
“南京夏天太热,我会住在淮阴,开会的时候去南京。”
1946年3月4日,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劝毛主席到南京居住,毛主席婉言谢绝。
当时旧政协推选出民主联合政府,我党在国民政府中占一定比例的席位,此时,毛主席就需要到南京去处理政务,照此形势发展,延安已不适合做我党的中心。
不过,就算联合政府运行起来,党中央也不会迁到国民党的中心南京,我党当时考虑的地方,是与南京只有一江之隔的淮安。
毛主席
1945年9月,新四军解放了双城淮阴、淮安,并建立起解放区政府,把两淮作为华中解放区的首府。
淮阴靠近长江,过江就是南京,很适合做联合政府成立后的党中央所在地。
延安中央已在做前往两淮的准备,华中局也把一些重要机构,从位置、建筑等条件最好淮安蒋公馆和丁家花园搬出,并修葺一新留给中央做办公地,还打算把淮阴、淮安连成一片,扩大中央所在地的面积。
不料就在毛主席向张治中表示,将到淮阴居住半年之后,粟裕就丢掉了两淮。
毛主席与张治中
粟裕有我军战神之称,一生少有败绩。
不过,对于两淮失守,勇于承认失败的粟裕并不认为是败仗,毛主席也和粟裕持相同的看法。
两淮失守到底算不算败仗,其实是有一定争论的。
不过,要真正看清楚这场战役的本质,还是要结合解放战争初期的整个局势来看的。
粟裕
就在中央计划迁往两淮不久,1946年4月18日,国民党军队向我军占领的东北四平,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进攻四平的国民党军队,是王牌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以东北民主联军当时的实力,难以守住四平。
为了谈判的大局,毛主席电令林彪,四平尽可能多守一段时间,为此林彪几乎把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尽数投入到四平。
战至5月18日,四平最后一道屏障塔子山失守,四平处在城破的边缘,东北民主联军还有被围歼的风险。
根据事态的发展,毛主席调整部署,5月19日电告林彪,要林彪把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如果你觉得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
林彪随即弃守四平,带领部队向北转移。
林彪
国民党趁胜追击,于5月23日占领长春,一路把东北民主联军赶到松花江以北。
当时情况万分危急,东北局已经开始从哈尔滨撤离,如果敌军渡过松花江,林彪甚至做好了率领东北民主联军,到苏联境内打游击的准备。
四平保卫战还在进行时,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也基本完成。
1946年5月,我中原解放区已经完全陷入包围,长江北岸国民党也集结了四十万大军,准备对我苏中、淮南解放区发起进攻。
苏中、淮南解放区临近长江,特别是淮南解放区就在长江北岸,过江即可威胁南京,被国民党视为心腹之患,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首要标靶。
解放战争
随着局势的发展,我党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内战已经无法避免,开始进行相应的军事部署。
就在四平失守的时候,粟裕给中央去电,主张先发制人。
粟裕的计划是,在敌军对中原解放区将要发起进攻时,苏中解放区首先发起两三个战役,在南线消灭敌军四到六个师,打乱敌军部署,阻止敌军向苏中解放区推进,把敌军的攻势化解在解放区边缘。
毛主席同意粟裕的方案,回电粟裕:“全面内战爆发,你们先下手的计划是可行的”。
粟裕
粟裕的方案把苏中解放区作为重点,是因为苏中是华中战局的物资和兵源基础,群众基础好纵深空间大,又是整个华中解放区的枢纽,战略价值十分重大。
而山东解放区离敌军主力较远,短期不容易受到大规模进攻。淮南解放区离敌军腹地太近,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宜作为主战场。
为了达成苏中南线作战目标,粟裕给中央及新四军军部(当时新四军番号尚未撤销)去电,提议将原新四军四、五旅从山东撤回苏中,以“在整个战役布置上,山东解放区先让华中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胜利,再转移兵力。”
毛主席同意粟裕的提议,中央给粟裕回电指出:“用一切办法把敌人消灭在南线,确保九百万人口的南线各区安全。”
毛主席
不过中央有一个外线作战计划,要华北和山东的解放军,抢占陇海路开封至徐州一线,以及津浦路徐州至蚌埠一线,待机消灭敌军占领徐州。
然后华北、山东解放军挺进华中,进而攻入国统区。
基于这个作战计划,山东野战军司令陈毅,把防守重点放在了淮南。
因为淮南是津浦路的门户,淮南一丢,国民党军队和物资,就可以快速向北输送,让外线作战计划难以进行。
陈毅
1946年6月初,陈毅向中央和华中野战军去电,提出华中分散组成两个野战军,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一部不宜主动出击,应在苏中采取守势。
而另一部则驰援淮南,和淮南部队组成一支两万人的淮南野战军。
陈毅认为,不巩固淮南,即使苏中方向取得战果也得不偿失。
粟裕不赞成华中野战军离开苏中西援淮南,他和华中野战军师以上干部商议,一致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离开苏中,难以向苏中解放区人民交代。
且华中野战军主力西去,苏中难以固守,丢掉苏中整个华东战局的物资无法保障。
加之淮南后勤和群众基础不如苏中,雨季又有道路不便的条件制约,不利部队作战,如果失去淮南又丢掉苏中,整个华中都会陷入困境。
陈毅与粟裕
而在苏中取得预定战果,则对敌军北上形成有力牵制,有利北线我军达成作战目标。
粟裕把坚持内线作战的想法,电告给中央和新四军军部。
毛主席于是令华中野战军暂时停止西进,同时去电新四军军部征求意见。
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率先向我中原根据地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到七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又在华北大规模进攻我解放区。
毛主席审时度势, 肯定了粟裕内线作战的方案,让粟裕在苏中先打几个胜仗,再待机转入外线作战。
毛主席与朱老总
苏中的情势也不允许华中野战军主力西援淮南,7月13日,国民党三方面军司令李默庵,已率12万大军扑向苏中解放区,而华中野战军兵力只有三万三千人。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内线作战的各种优势就体现出来。粟裕先以声东击东,而后又声东击西的战法,取得了苏中两次大捷。
和以前先打弱敌不一样,粟裕苏中首战,选择攻击李默庵集团最强的83师。
在华中野战军小股部队袭扰83师时,83师师长李天霞,还向李默庵保证,粟裕是在声东击西,华中野战军主力,绝对不敢主动攻击战力强悍的83师,希望李默庵不要改变原定作战计划。
哪知华中野战军真就全线出击,向83时发起攻击。83师猝不及防遭到重创,一团及一个山炮营被全歼,还有一个团被消灭大部,战损超过三千人。
李默庵
就在李默庵集团以为华中野战军主力,要和83师缠斗到底的时候,华中野战军留下少部分兵力,在黄桥、宣泰一线牵制83师,主力突然转至皋南对李默庵集团49师进行伏击。
49师相对于83师是支弱旅,敢于向苏中解放区长驱直入,凭的就是知道华中野战军主力,正在和83师激战,无暇顾忌49师。
等遭到华中野战军主力伏击,49师完全不知所措,三天时间,就被华中野战军歼灭了一万余人。
连败两仗,兵力雄厚的李默庵并不慌张,反而集结大军要找华中野战军主力决战。
这个时候,淮南方面的作战也有了结果。
国民党虎视淮南的部队,有整编七十四师、整编二十五师,以及第五军和桂系第七军,总兵力八万余人,由有“战神”之称的国民党名将薛岳统一指挥。
薛岳
这些部队都是国民党的精锐,战力不比东北的新一军、新六军弱。而淮南我军兵力只有三万余人。
国民党精锐云集淮南一带,是为了要解除对“首都”的威胁,确保“首都安全”,后来压向两淮的部队,就是攻打淮南的这些敌军精锐。
7月16日,第五军和七十四师四万多兵力,在空军的协同下,分两路攻击淮南解放区天长一线,该区域我方守军有主力两万余人。
战至7月28日,淮南我军部队战损已有万余,华中军区下令淮南部队转移到苏中,只留下一个团的主力在当地打游击。
如果华中野战军主力西援淮南,很可能像粟裕预言的那样,淮南、苏中都保不住。
粟裕
在淮南战事不利之际,华中野战军主力,也从苏中如皋地区,转移到交通枢纽海安。
李默庵调集六个旅兵力,誓要拿下海安这个苏中重镇。
粟裕顺势而为,主动放弃海安,边打边撤消耗敌军,用两百余人战损的代价,又消灭了敌军三千人,敌我战损比竟然达到惊人的十五比一。
即便战损严重,李默庵还是把拿下海安当成胜仗,他认为华中野战军失去如皋、海安,已经难以在苏中立足,只能撤往北方,他的大军可以在苏中如入无人之境。
接下来李默庵向苏中深入,确实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他想不到,凭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后勤保障,三万多华中野战军主力,隐蔽在苏中农村地区,竟然能不露痕迹,内线作战的优势被粟裕发挥得淋漓尽致。
粟裕(左二)在战场上
华中野战军充分休整了两个星期,恢复到齐装满员的状态。
8月10日,趁李堡地区敌军换防指挥失调,华中野战军突然向敌军发起攻击,一战消灭敌军八千多人,我军仅伤亡九百余人。
四连捷之后,华中野战军开始对李默庵集团进行反击,以两个师的兵力,进攻敌军在丁堰和林梓的五个交警大队。
其余的部队阻击经高邮、邵伯向北进犯的整编二十五师。
整编二十五师原驻扎在扬州,向西威胁淮南解放区,向北威胁苏中解放区,华中野战军内线作战牵制整编二十五师,也是对淮南战局的支援。
丁堰、林梓我军以伤亡一千人的代价,歼敌五千余人。
高邮、邵伯的敌军精锐整编二十五师,付出了两千余人的伤亡,也被华中野战军成功击退。
李默庵集团六连败之后,进入了最后的疯狂期,挥师向黄桥、泰州一线进击。
李默庵
这时华中野战军也有了和李默庵集团硬刚的实力,投入主力在如黄路对敌军进行坚决阻击。
如黄路阻击敌军战损一万七千余人,我军战损三千五百余人。
至此李默庵十二万大军被消灭五万三千人,折损近半已无进攻能力。
在这种有利态势下,加上转入外线作战的山东野战军配合,即使进攻淮南的敌军精锐压过来,两淮也不至于失守。
可是关键时候,战局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
山东野战军外线作战,起初在淮北打了个大胜仗。
1946年七月下旬,陈毅趁敌军69师92旅在朝阳集一带立足未稳、兵力分散,集中十三个团的兵力,对92旅发起围歼战。
7月27日山东野战军向朝阳集进攻,28日就全歼92旅和60旅一部五千余人,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此战后,薛岳不敢再轻敌,赶紧收缩战线,以防被各个击破。
这时候,华野和山东野战军决定,向泗县发起进攻。
然而,由于情报出现时间差,和连绵大雨的影响,除了山东野战军主战第八师赶到泗县,华野和山东野战军其它增援部队全部没能按时到达。
当山东野战军主战部队第八师赶到泗县后,发现当地很多地方水深齐胸,并非之前情报所说,积水只到膝盖。
周围都是敌军主力,攻城又不能耽误,第八师六个团,只好在八月七日独自发起攻击。这时攻城的炮兵部队,还在几十公里之外。
八师是山东野战军骁勇善战的核心部队,在子弹、手榴弹受潮的情况下,打得异常艰难。
守城的桂系第七军两个团,也是桂系战力和装备最强悍的部队,他们以逸待劳,拼死抵抗,我军疲惫之师,只能边打边等援军到来。
打了两天两夜,我方援军还没有到,原定十三个团攻城,其余部队打援的作战计划,变成了六个团对两个团的血拼。
这时对方的援军也已经扑来,我军虽然已经攻入城内,但再打下去恐有被围歼的可能,陈毅当机立断下令撤退。
泗县攻城战失利后,淮北的山东野战军,向宿迁、蚌埠出击的计划被挫败,退到了睢宁以东,丧失了朝阳集战役胜利而占据的有利位置,而此时,敌军又加强了攻势。
陈毅
就在淮北山东野战军休整的时候,敌军攻占了台儿庄、睢宁、宿迁。
至此,河曲地区被敌军控制,隐蔽待发的七十四师,加强整编二十六师一个旅,第七军,整编二十八师等部队随即闪出,直插华中解放区心脏。
两淮情势危急,毛主席急令粟裕、陈毅驰援,电告陈毅先独立作战,“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敌全部。”
苏中主力的先头部队,预计要9月18日才能赶到淮安,而山东野战军主力又遭到六十九师追尾和敌军小股部队骚扰,部队迟迟不能到达防御位置。
9月14日,粟裕先行乘车赶回淮阴,这时七十四师已从第七军后面闪出,连破山东野战军第九纵两道防线,直逼淮阴城下。
粟裕
9月19日凌晨,七十四师通过一个俘虏,获知我军口令,派出两个连化装成我军,潜入淮阴城撕开缺口,随后一个团的兵力攻入淮阴城。
这个时候,淮阴城我军除了九纵,还有赶到的华中野战军援军两个旅,及山东野战军驰援的一个团,淮阴仍然可以继续坚守。
然而粟裕却在请示后果断下令,撤离淮阴城,并于21日撤离淮安。
粟裕
两淮失守一度重挫我军士气,也使苏中解放区失去后方,看起来是打了个败仗。
不过毛主席和粟裕却不认为放弃两淮是败仗,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 保住了有生力量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死守城市、地盘,势必让我军陷入被动,粟裕没有分兵淮南,主动放弃海安,都是基于这种认识。
他认为:“两淮并无死守必要,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放弃两淮符合我军战略方针。”
二、 有利我军机动作战毛主席、中央军委在给陈毅、粟裕等的电报中指出:“敌分散占领我区,利于我各个歼敌。”
毛主席
粟裕在淮阴见识到七十四师的强悍战力后,改变了聚歼七十四师于淮阴城下的原计划,果断撤出淮阴。
他后来回忆说:“即使第1、第6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
两淮失守还有一个成果是,就是促成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由陈毅担任司令,粟裕全面负责军事。
统一指挥后,两个野战军不再各自为战,仗越打越顺,不断打出漂亮的歼灭战,直到成为淮海战役的决定性的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