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引出的感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由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引出的感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周不疑的奇才让曹操甚是喜欢,加之其子亦是奇才,在曹操的牵引下周不疑前往至许都,于曹操之子曹冲相识,二位神童的相识就如《战国策·齐策三》所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至交好友,于《零陵先贤传》记载:"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图二 《大戴礼记》)而周不疑被称作神童,于史记文献是有真实记载的,于《零陵先贤传》曰:"……儒林并已作颂,……操异而奇之。"周不疑年至十三便能与儒家学者们一同作诗词,而且所作之文能让曹操大为惊讶。古代孩童时年六、七、八岁才得以启蒙,周不疑年仅十三亦未至大学,学文该至小学。(图一 周不疑)于《大戴礼记·保傅》有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而且入学者先从朗诵开始,练习笔画认字开始,至后期才教以造句,于《国故论衡·小学概说》有载:"盖小学者……岂专引笔画……巧伪斯甚。"而周不疑年仅十三便懂得作文,此乃大学课程,
导语: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对于年纪尚小,而又不幸身的人,世人都会用天妒英才来陈述他们。按文字理解"天妒英才"是指上天因为嫉妒此人的才华,而让他(她)命运坎坷。但真的如我们从字面所理解的那样吗?用现代的科学精神来分析,这就是无稽之谈,有点唯心主义。
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神童早逝并非因"天妒英才",而是因其周围的人物事件及政治时局而造成的。如《左传·桓公十年》中所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虞叔有玉,虞公欲得,虞叔不愿献上而引至灾祸,神童有才正如虞叔有玉。历代掌权之人爱才更嫉才,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秦王辨客。
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用之,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杀之!三国时期神童周不疑与曹植并称神童,可曹植死后,周不疑献计于曹操攻破柳城,城破后却反遭曹操刺杀,这是出于何意呢?
天生异才,与曹植并称神童周不疑(192年—208年),字文直,零陵重安人,刘先的外甥,是三国时期的神童,他聪慧过人,胆识过人,年纪轻轻就十分出名了。于《零陵先贤传》曰:"周不疑字文直,长安人。始婴孩时已有奇异。"从这可知,周不疑在婴儿孩童之时,已经异于常人,如同我们所说,此儿天赋异人,不足一岁便能言语。
而周不疑被称作神童,于史记文献是有真实记载的,于《零陵先贤传》曰:"……儒林并已作颂,……操异而奇之。"周不疑年至十三便能与儒家学者们一同作诗词,而且所作之文能让曹操大为惊讶。古代孩童时年六、七、八岁才得以启蒙,周不疑年仅十三亦未至大学,学文该至小学。
(图一 周不疑)
于《大戴礼记·保傅》有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而且入学者先从朗诵开始,练习笔画认字开始,至后期才教以造句,于《国故论衡·小学概说》有载:"盖小学者……岂专引笔画……巧伪斯甚。"而周不疑年仅十三便懂得作文,此乃大学课程,于汉代太学课程有载,"其修《易经》、《诗经》……等。"
(图二 《大戴礼记》)
二人足智多谋,叹息曹植夭折周不疑的奇才让曹操甚是喜欢,加之其子亦是奇才,在曹操的牵引下周不疑前往至许都,于曹操之子曹冲相识,二位神童的相识就如《战国策·齐策三》所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至交好友,于《零陵先贤传》记载:"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
周不疑在许都之时,还在曹操屡次攻不下柳城之时,为其出谋划策,于《零陵先贤传》曾有记载:"曹操攻柳城不下,……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一个久攻不下要地,竟然让一个十几岁的孩童轻易破解,还一口气写下十条破城之计。随便用一条就能破城了,这样的计谋连诸葛亮在生也不及吧!
(图三 周不疑献计)
而曹冲更为出色,以一件单衣智救库吏,于《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有载:"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太祖笑曰:“……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二子有才本该曹操一大幸事,倘若二人在世,或许曹操就能真正一统天下的。
可世事无常,公元208年,曹冲病逝,时年十三岁,于《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记载:"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及亡,哀甚。"这或许是报应吧,曹操一生作恶多端,虽权倾朝野,但亦无能救子。于此亦可见,古代的医学技术较为落后,在触手无策之时,连一代皇者都会信奉神灵。
(图四 曹冲)
周不疑不愿为曹操所用曹冲一死,周不疑在曹操哪里,本该更为重要的,但却相反,反遭曹操刺杀,于《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记载:"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疑心重本来就是曹操的特性,就算是他最信任的军师,他亦未真正信任过,于军事上任何一个决策都由其自己作最后决定。
加之在周不疑在来许都之前,就多番拒绝曹操,于《零陵先贤传》有载:"既见,即以女妻之,不疑不受;周不疑,曹公欲以为议郎,不就。"许其女婿之位不要,再许其官位亦不要,在皇者眼里,这一类人最难掌控,即不好色又不爱财,没有可控之点。而且最重要的是周不疑才智超群,无人能匹配。
(图五 曹操)
于《零陵先贤传》有载:"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周不疑不愿归顺于其下,儿子又夭折,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曹操多疑的性格,将其除之就是必然之事。于《零陵先贤传》有载:"乃遣刺客杀之,不疑死时年十七。"
结语周不疑才能过人,这样的人确实很可怕,尤其是在乱战时代,一个诸葛亮就让曹操无比头疼,现在又来了一个周不疑,尽管周不疑因与其子志趣相投而暂归于麾下,但周不疑即不要财又不好色,将来若又遇志趣相投者,投于敌方就不好办了。所以对待这种人,还是杀了好,以免夜长梦多。
其次,中国有一句古代叫做"鎗打出头鸟",意思就是你越优秀,就死的越快,因为你过于耀眼,世人都在关注你,一有不对劲的时候,第一个就会拿你开刀。所以说大智若愚,难能可贵!虽然物以稀为贵,但别忘了,世间为金钱而亡之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其中的道理,而周不疑好比黄金,最后结局不会太好。
最后,曹操知道在曹冲死后,就无人能牵制他,他知道凭他的任何一个儿子的才能,都无法掌控周不疑的,所以曹操才有了趁早除掉了周不疑的决心,以免给后代留下祸根。当然曹操此举确实不是一位君子之为,因为这种做法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太过于残忍了,毕竟他才有17岁。但周不疑确实是死于自己的手上,若接受当曹操的女婿,周不疑就不会夭折。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零陵先贤传》
《战国策·齐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