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徐志摩的情史(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三段情史)
怎么评价徐志摩的情史(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三段情史)充斥着他的大脑,也塑造了他追求浪漫的,追求新鲜,追求美的性格。这就为他追求浪漫埋下了一颗很深的种子。在留学的时候,他认识了罗素。他进一步被自由和浪漫的思想所浸染,对方渊博的学识让她非常敬佩,他不仅学习了渊博的知识,而且对待爱情和婚姻态度也是如此。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市,因为家庭富裕,所以他也有条件接受先进的文化。徐志摩从小酷爱古典诗词,追求浪漫的文学风格。他的童年也是沉浸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从此,浪漫就像一颗小芽一样种在了他的心里。因为徐志摩家世富裕,所以,也能接受一些先进思想的熏陶。时局动荡,徐志摩的私塾已经学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了,旧文学和新思想一起迸发,碰撞。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更是一个自私、深情的理想主义者。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非常中肯,他评价徐志摩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个信仰包括了三个方面自由,爱与美。”徐志摩在此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他的童年生活中,充
纵观诗人徐志摩的三段感情经历,最后一段感情让他放弃底线
提到徐志摩,很多读者想到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他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另一个就是他在爱情上的传奇故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上学时,因为一首再别康桥,我们认识了徐志摩,也为他那斐然的文采而感慨,这首诗字字珠玑,饱含着深情。有人说这首诗是对康桥的不舍,也有人说,徐志摩这首诗是为他的白月光林徽因所作。
只是后来我们对徐志摩才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徐志摩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所谓的浪漫,则是追求不现实的爱情。徐志摩为了追求他所谓的浪漫爱情,不惜抛弃结发妻子,并让她打胎,最终娶了朋友之妻,这些颠覆了我们对徐志摩的认知,于是,我们不禁好奇,这段感情身后蕴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哪个是真实的徐志摩?
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更是一个自私、深情的理想主义者。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非常中肯,他评价徐志摩说,“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个信仰包括了三个方面自由,爱与美。”徐志摩在此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他的童年生活中,充满着美和浪漫,这也是他一生中追求的目标。
徐志摩对浪漫的追求是十分炽热的。但他生命极其短暂,如同烟火一样。绚烂过后,徒留悲伤。徐志摩有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那么徐志摩分别经历了哪三段感情呢?让他放弃底线的是哪一段感情?徐志摩最终结局怎样呢?
一、为寻自由,与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市,因为家庭富裕,所以他也有条件接受先进的文化。徐志摩从小酷爱古典诗词,追求浪漫的文学风格。他的童年也是沉浸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从此,浪漫就像一颗小芽一样种在了他的心里。因为徐志摩家世富裕,所以,也能接受一些先进思想的熏陶。时局动荡,徐志摩的私塾已经学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了,旧文学和新思想一起迸发,碰撞。
充斥着他的大脑,也塑造了他追求浪漫的,追求新鲜,追求美的性格。这就为他追求浪漫埋下了一颗很深的种子。在留学的时候,他认识了罗素。他进一步被自由和浪漫的思想所浸染,对方渊博的学识让她非常敬佩,他不仅学习了渊博的知识,而且对待爱情和婚姻态度也是如此。
罗素曾说,“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他一生中最纯真的感情。而徐志摩在这方面的追求更甚于罗素,这种追求让他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他在行动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震惊中国政坛的人,他的名字叫张君劢,张幼仪是他的妹妹。那一年,张君劢为妹妹谋了一门亲事,对方就是徐志摩。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是受了父母之命。正所谓婚姻中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不可违。
此时的徐志摩才20岁,正值少年意气风发之时,他对父母安排的婚姻并不满意。他只是像厌恶旧思想一样地怨恨父母的安排,他对张幼仪并没有兴趣。只是把它当作旧思想来鄙夷,而张幼仪从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保持着一个封建淑女应有的形态,她受到相夫教子的观念,对徐志摩的厌弃选择一味听从和忍受,传统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她和徐志摩之间没有任何共同话题。
久而久之,徐志摩也自然厌弃了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在妻子怀孕后,徐志摩想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挽回感情,而是迅速离婚。直到1922年,张幼仪将孩子生下来,两人才在柏林办理了离婚手续。
二、为寻爱情,追求林徽因
徐志摩在和张幼仪离婚的前一年就已经认识林徽因,在1912年的秋天,徐志摩遇到林徽因,徐志摩遇到林徽因之后,如同干柴遇到烈火,他对浪漫的渴望再次被激起。林徽因才华横溢,灵动冷傲,容貌妍丽。堪称民国十大美女之一。遇到林徽因之后,徐志摩并没有离婚。他感觉和林徽因好像认识了认识许久一样,两个人有许多共同话题。
不久后,徐志摩与妻子离婚,此时的张幼仪刚刚生下孩子,徐志摩还是无情地离开了。为了追求他的自由,徐志摩不顾一切,抛下妻子和孩子,选择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与林徽因谈恋爱的那段时间,也是徐志摩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产出数量极其惊人,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有学者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句是为林徽因而作,它充斥着对林徽因的怀念。
但是,林徽因拒绝了这段感情。有人说,拒绝的原因是林徽因觉得徐志摩不负责任,害怕走上张幼仪的老路,也有人说,林徽因根本就没有想过和徐志摩走完这一生。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的是,林徽因确实是一位冷静而又极其理性的女子,面对徐志摩的甜言蜜语和撩拨,确实让人难以抗拒,林徽因却选择了拒绝徐志摩,很显然林徽因的选择是理性而正确的。
事实上,徐志摩是一个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原则的人,他沉溺在自己浪漫的世界里,这样对现实不负责的一个人,只适合谈恋爱,不适合结婚。林徽因最终决定和父亲提前回到祖国。这件事徐志摩始终不知情。毕竟“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子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林徽因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堪称女子典范。徐志摩知道林徽因一声不响地离开了他,内心十分痛苦。林徽因在当时女性文人中属于佼佼者。她不仅才华横溢,长相比交际场上的女明星还美,气质灵动冷傲,如同空谷幽兰。她是徐志摩心中的女神和白月光,林徽因离开之后,两人依旧保持着联系,并且一起组织了新月社。还一起做过翻译。
这些记忆,虽然带着遗憾和悲伤。但是却成为徐志摩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在泰戈尔访华之后,林徽因和徐志摩分道扬镳,徐志摩决定和泰戈尔一起去日本,而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了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他们再次见面已经过了四年,这四年发生了许多事,令徐志摩都没有想到的是,林徽因此时已经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内心想必久久不能平息。在林徽因回忆起这段感情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眷恋,她说,“徐志摩喜欢的只是他用诗和浪漫构想出来的林徽因,而非现实中的林徽因。”
也就是说,徐志摩对林徽因并不了解,而真正了解林徽因的是梁思成。在众多人看来,林徽因和徐志摩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可在林徽因看来并非如此,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这句话也并非绝对。林徽因是一个极其有智慧的女子。她具有看破一切和洞察事物的能力。她并没有沉溺于这段感情和美好的时光,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是达不到这样的大智慧的。
三、痴迷交际花陆小曼,和陆小曼结婚
1922年,徐志摩结束了漫长的留学生涯回到国内。她在交际场上认识了朋友王康的妻子陆小曼,两人相谈甚欢,双双坠入爱河。但是无奈的是,陆小曼已为人妻,这段感情也就只能成为地下恋情。陆小曼丈夫是军人出身,但陆小曼是个随性,慵懒的女人。她和徐志摩的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能够过得洒脱。
喜欢自由,敢爱敢恨,甚至放弃原则,被世人唾骂。不久之后,他果断选择和丈夫离婚,和徐志摩结婚。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徐志摩父亲的反对,徐志摩父亲早就看透了陆小曼的秉性,认为这个女子是个红颜祸水。但徐志摩个性非常强,不听父亲劝告决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当时。徐志摩邀请林徽因的公公梁启超来参加婚礼。梁启超作为主婚人,在婚礼上痛骂了徐志摩,说她抛妻弃子,不负责任,不听劝告;而陆小曼随性,没有原则,更没有廉耻之心。两人的结合早晚自食恶果。
刚刚在一起时,陆小曼和徐志摩吟诗作赋,共赏风月,好不快活。不久之后,陆小曼因病染上鸦片,此时的她不仅慵懒,而且花钱大手大脚,两人早已失去刚刚在一起时的激情。
徐志摩的父亲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所作所为,切断了当时的生活来源,不过这样徐志摩还是努力挣钱,一年能挣几百元大洋,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尽管徐志摩挣得再多,可是陆小曼花的也多,再多的钱都禁不住这么折腾。
徐志摩最终还是因为一场空难意外死亡,有人因为这场空难对陆小曼进行了怀疑和指责,认为徐志摩是为了省钱养陆小曼,坐上了免费航才导致死亡的。
总结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张幼仪妻子是他的发妻,深爱着徐志摩却无法获得他的青睐,徐志摩深爱着林徽因,可是最终发现全是自己一厢情愿,林徽因只是他的白月光。陆小曼生前挥霍着徐志摩对他的感情,直到徐志摩死后她才明白徐志摩为自己付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