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觉得学数理化很累(你还记得80年代流行的一句话)
为什么有人觉得学数理化很累(你还记得80年代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已成为历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段插曲,但它的影响将依然会引发社会的探讨。由于工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技术和研究型人才,只要有本事,无论你是一个普通工人、小技术员,还是工程师,都有发挥作用的机会。因此,学好数理化,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成为不少人的追求,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就表现出重理轻文的现象,成绩优秀的男生首选基本都是理科,文科男几乎成为差生的标签,总有受歧视的感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逐渐被提起和广泛接受,甚至是追捧。理科男成为社会的宠儿,女孩心目中的择偶首选。而且在当时的出国潮中,理工科学生也比文科生更容易获得国外奖学金。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好数理化的浪潮席卷全中国,而且在重工业化和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地区越发如此。“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80年代的一句流行名言,但到了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社会
80年代曾经流行过许多名言,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车轮下,有的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90后、00后们无法理解。但在70、80后的记忆里,这些都是真实深刻的。许多话语、名言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少影响,有一些的影响力甚至到了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1966年,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内,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凭借一支笔、几麻袋草稿纸,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也就是“1 2”。“1 2”的证明是目前距离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 1”最近的一个答案。这一结果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
之后的10年,因为特殊原因趋于平静。到了1978年,就如同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样,万象更新,由于陈景润 “1 2” 的成功证明,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邀请赴会做报告。1982年,再次发出了邀请。这两次大会邀请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并引发了科学热,陈景润这个名字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发后,国家开始蓄力前行,同时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多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日程,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成为响亮的口号。包括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重心的转移等时代背景下,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们成为青年学子的偶像,许多懵懂的少年立下的宏愿是将来当个科学家。
由于工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技术和研究型人才,只要有本事,无论你是一个普通工人、小技术员,还是工程师,都有发挥作用的机会。因此,学好数理化,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成为不少人的追求,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就表现出重理轻文的现象,成绩优秀的男生首选基本都是理科,文科男几乎成为差生的标签,总有受歧视的感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逐渐被提起和广泛接受,甚至是追捧。理科男成为社会的宠儿,女孩心目中的择偶首选。而且在当时的出国潮中,理工科学生也比文科生更容易获得国外奖学金。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好数理化的浪潮席卷全中国,而且在重工业化和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地区越发如此。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80年代的一句流行名言,但到了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社会也逐渐不再热捧,甚至渐渐冷却。回顾这股热潮,对当时的社会肯定有促进作用的,理科的兴盛为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培养的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理科热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基本所有大学人文类学科的凋零。
之后,由于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外贸经济的开放,大学英语考级、职称评定对英语的要求,还有愈发低龄的英语学习热潮,对数理化造成了冲击,社会就业面也越来越宽,不学数理化同样在社会上可以立足,有的还有不错的发展。“数理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不学数理化”照样可以走遍天下,走通天下。但是不学“数理化”也对年轻一代造成了些许影响,比如学生动手能力的变差,整个社会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踏实做事、潜心研究的人变少等。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已成为历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段插曲,但它的影响将依然会引发社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