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年轻人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时)
鲁迅谈年轻人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时)他说郑板桥一生画竹,他的题材永远是竹,看似不变,但每次画的过程的变化,成就了画作的不同灵性。这就是阿城,一个率性写作的人。一般小说,“劝喻”的意识很强,总想要“唤起”点儿什么,就像鲁迅的《呐喊》。阿城不这样,他很随性,不看重主题,也不力求意义。我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有“意”,行之以“象”,达到“意象”。或者随手写“象”,不知会有何“意”,“意象”既出,就结束。
在如今大师满街走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实属不易。
读阿城的《孩子王》,我走进了书里。
仿佛我就是那懵懂的孩子,又恍惚是那半路来的赤脚老师。
01阿城写小说很另类。
一般小说,“劝喻”的意识很强,总想要“唤起”点儿什么,就像鲁迅的《呐喊》。
阿城不这样,他很随性,不看重主题,也不力求意义。
我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有“意”,行之以“象”,达到“意象”。或者随手写“象”,不知会有何“意”,“意象”既出,就结束。
这就是阿城,一个率性写作的人。
他说郑板桥一生画竹,他的题材永远是竹,看似不变,但每次画的过程的变化,成就了画作的不同灵性。
阿城也这样来写小说,观《孩子王》的脉络就如此随性自然。
他只是在讲述,简单的故事,却也走出了不一样的意象。而读者们通过自己的释读,更读出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
当然,这也得阿城这样的大师,一般人做不到。
02《孩子王》水到渠成,我体会到一个词:职业操守。
养育孩子,父母要有操守;教育学生,老师也要有职业操守。
但文革时期,教学系统一度瘫痪,大家都在为教而教,认认真真走着过场,育人的职业操守已成昨日黄花。
因为缺教师,拉了个半路的赤脚老师来凑数,一个只上过高一的下乡知青,让他来教初三,知青很谦卑,惶恐自己没资格当老师。
这份谦卑的觉察,正是他的负责任所在,不走过场,怕误人子弟。
但领导并不看重他的资格,他只是找来凑数的,老师的编制不缺额就好。
当所有人都不在意职业责任时,教学就徒留形式,教书育人就已形同虚设。
所以,孩子们念了八年书,开口就是社论,作文就是口号,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语言,字都只认得小半。
好不容易用自己的话憋出一篇作文: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这是初中生的作文?感觉像小学一年级,不知怎么表达,也写不来太多字一样,八年学习,至少语文虚度了。
阿城笔下没有批判,他只是陈述这个现象,职业操守缺失的众生相。
03当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时,是妥协还是特立独行?
这个半路被拉来的赤脚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如果一定要教,就教些能用的吧。
于是,他做了那个特立独行的人,授人以渔。
学生们是一张白纸,他也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担心误人子弟,因为他内心有为人师的职责。
于是他弃了教材,拿出字典,教孩子们一个一个认字;弃了抄袭社论标语的官方作文,让孩子们写身边事、身边人,用自己的话,标准只有一个,把事情说清楚。
一个月后,每天坚持抄字典的王福写下作文:
“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读这篇作文时,我跟赤脚老师一样,很欣慰,又很酸涩。因为蒙童语句通顺了,事情写清楚了,还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个学生上路了。
正当赤脚老师将孩子们的世界涂上色彩时......
他被撤换了,下放到了生产队。
因为他“出格”的教学,不和主流一致。
教学的结果总场教育干事并不看重,他们需要的是场面上步调一致,能交差的木偶。
虽然这个知青离开时,也自我疗愈获得一分轻松,因为他传授了“渔”,孩子有了新的成长,老师的价值已实现了。
但留下的思考却直击人心,即使今天都很有现实意义:
当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时,选择妥协还是特立独行?
当然,前车之鉴,结果摆在那儿,很多人骂他傻,老师编制多不容易啊,这就丢了?若是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04我想,即使不像书中“孩子王”那般坚持,也没有人会怪你。因为我们在笑话那个时代荒谬的同时,也逃不脱今天环境的重压。
社会就是这样的大怪圈,谁还不得先生存再谈其他啊?谁又能蹦得出时代呢?
像书中“孩子王”那样坚持的人,都是坚守本心的人。
阿城的《三王》讲述的都是这样的人,都是与主流相悖的人。
三个无冕之王,都是痴人。
《棋王》中王一生痴于棋道,《树王》中肖疙瘩痴于信仰,《孩子王》中的赤脚老师痴于育人的职责。他们都有自己内心的坚守与执着。
有坚守的人,才能有不一样的成就;有坚守的老师,才能教出有温度的学生。王福这样的学生眼中的光彩才有生长的土壤。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字,古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汉字所承载的深厚内涵,也启迪着孩子,发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王福在抄字典的过程中,回归了最直白的汉语言体系,沉浸在文字中的他,比同时代的人,眼里有了更多东西。
他的眼中不再只有“红太阳”,而有了不同的色彩,他还发现白太阳给了父亲力量。
他父亲在队上出了名的力气大,但父亲却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这个不会说话的农民,却有这样的觉知,明白知识的力量,作为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担当?
“白太阳”这个隐喻,像《孩子王》中的一道题眼,既破开迷雾,让孩子们看到了另外的色彩,也照亮前方,拨开认知局限的迷障。
生活中,世界随时都在不断的开始,无力时,脆弱时,请不要放弃,我们也像王福一样,走进白太阳里去吧,去获得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