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在山的那边原文阅读(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原文阅读(在山的那边)我从小有点变态,喜欢上语文课。大家都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比较凶,谁做小动作不听讲就给谁一个脑瓜崩,得疼好几天。他还喜欢喝酒,经常脸红红的给大家读课文,有时候喝多了就踉跄着进来说声自习然后就趴到讲桌上。我喜欢上语文课主要还是喜欢看书里的插画,合上那些文字浮想联翩。初中的语文老师喜欢写诗词,经常在讲课之余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有的还发表到报纸杂志上,很是让人羡慕。初一语文课本上有篇文章叫作《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老师让我们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想,没人回答我就举了手,“在山的那边有我的理想,理想的光芒使我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现在想来是很平常的回答,当时却引来了老师异样赞许的目光。 如今20年过去,再看到《在山的那边》,很多记忆又泛上心头。翻过了很多座山,我还是没能看到海,理想也似乎成为了很陌生的字眼。继续翻山吧,

2002年9月,刚从乡村小学到镇上中学读初一,一切都是新鲜的。一个班级有80多人,挤了满满的一屋子,小学一起上来的只有两三个同学,剩下全是陌生的面孔。新鲜的不只是同学,上学的方式也由走路变成了骑自行车,为此从四年级开始家里就淘来了一辆二手自行车让我满打谷场地转,摔了无数跤之后终究还是学会了。学校离家有六七公里远,只有快到镇上有一段几百米的水泥路,剩下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

学校七点钟就有早读,每天五点多就得爬起来,母亲早已准备好早饭,我不喜欢喝粥,通常都是酱油炒饭配上咸菜或者前天剩的蔬菜,鸡养不起来,鸡蛋也是很少吃的。匆忙扒上两口,就要摸黑出门了,那年代几乎没有家长送的,都是几个小伙伴相约打个手电筒结伴而行。六七公里的路,我们要吭哧骑上三十四分钟,一路上瞎侃也不觉得太累。就是土路年年补坑,碎石子到处都是,颠簸还能忍忍,自行车经常性的爆胎、漏气没少让我们问候那些修路的,可谁是负责修路的呢,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为了避免爆胎、漏气的紧急情况,腰里总要揣上五块、十块的巨款,这是不能随便花的,依稀记得补胎需要一两块,换胎就需要二三十了。

在山的那边原文阅读(在山的那边)(1)

到了学校,早读完就要把从家带来的铝饭盒从书包里掏出来送到食堂去淘米蒸饭,一般一个班分给几个铁笼子装饭盒,由住宿的同学来负责搬运,去晚了铁笼子被抬走了中午就得没饭吃。上午最后一节课几个值日的同学可以提前十分钟去食堂搬铁笼子,这是一份美差,都是要抢着去的。我当时当个班长,值日的名单是我来安排的,一开始还是让男生轮流来,慢慢的女同学不乐意了,有的男生只顾着找到自己的饭盒打菜去了,对扒拉出来的饭盒直接就往地上一扔,等大部队涌过来就会时常出现女同学找不到饭盒或者饭盒洒出来哭鼻子的情况。没办法,最后我想了个招,按照人数把男女同学饭盒分开放在不同的铁笼子里,值日的名单也按男女来,两个男同学负责抬男生的铁笼子,两个女同学负责抬女生的铁笼子。这招还挺好用,后来其他班也借鉴了过去。

在山的那边原文阅读(在山的那边)(2)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一直反复告诫我们到了初中一定要认真读书,初中的老师不可能像小学一样照顾每个学生,盯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事实也确实如此,初中班级人数是小学的三倍多,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个数学老师和我是本家,按辈分还是我大爷,他是小学的校长,很欣赏我,但也没有特别的偏爱。他是真的关心每个同学,经常在田间地头和家长们讨论孩子们的学习。毕业的时候,他送给我们一句话,“积蓄成才的力量,放飞明天的希望”,记忆犹新。 初中的课比小学丰富多了,乡村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还有自习,初中竟然还有美术和体育,很是新鲜。还记得初一时候的体育老师是学校第一个正儿八经体校毕业分配过来的大学生,第一节课就教我们踢足球,乡村孩子也是第一次看见足球,上来就是一脚,大脚趾疼了好几天。也从那时候起,足球成了自己最喜欢的运动。英语课是最恐怖的,因为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一上来我感觉是在听天书,第一次考试也毫无意外地不及格。那个打击是巨大的,从小到大的三好学生竟然考试不及格,开始发奋起来,把修车的备用金拿来买英语的辅导资料一点点啃,在外打工的父亲听说我英语不好还专门买了几本英语辅导书寄给我,等打开一看是苏教版的,和学校发的教材完全对不上。语言这个东西有时就是突然开窍,突然有一次英语的月考考到了一百零几分(满分一百二),进了班级前十名,信心一下子就回来了,从那以后,英语也就一直没落下。

我从小有点变态,喜欢上语文课。大家都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比较凶,谁做小动作不听讲就给谁一个脑瓜崩,得疼好几天。他还喜欢喝酒,经常脸红红的给大家读课文,有时候喝多了就踉跄着进来说声自习然后就趴到讲桌上。我喜欢上语文课主要还是喜欢看书里的插画,合上那些文字浮想联翩。初中的语文老师喜欢写诗词,经常在讲课之余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有的还发表到报纸杂志上,很是让人羡慕。初一语文课本上有篇文章叫作《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老师让我们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想,没人回答我就举了手,“在山的那边有我的理想,理想的光芒使我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现在想来是很平常的回答,当时却引来了老师异样赞许的目光。

如今20年过去,再看到《在山的那边》,很多记忆又泛上心头。翻过了很多座山,我还是没能看到海,理想也似乎成为了很陌生的字眼。继续翻山吧,在山的那边也许真的有海。

在山的那边原文阅读(在山的那边)(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