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当然,《细细的红线》落选也是情理之中,这是一部完全反好莱坞风格的非典型的战争片,甚至完全迥异任何一部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电影海报阻挡在排山倒海般冲杀而来的俄国骑兵与英国基地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英国当时的军服为红色,《泰晤士报》将这些英法士兵组成的人墙称之为细细的红线,歌颂了这些勇敢的军人以一敌百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后来,素有哲学家导演之称的泰伦斯·马力克,将以这一俚语命名的同名小说《细细的红线》搬上荧幕。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却在当年的奥斯卡评选中颗粒无收。虽然获得了三项提名,但最终赢得满堂喝彩的却是另一部战争片:斯皮尔博格的《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

《细细的红线》电影海报

撰文:方田耕不尽

1853年,沙皇俄国与英法之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后来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当时还是一名高加索兵团军官。战争结束后,他陷入深深思考,最终写下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战争与和平》。

当然,这次战争还催生一个俚语:细细的红线。英国皇家93团陆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了俄国骑兵部队的冲锋。战后的英国《泰晤士报》写道:

阻挡在排山倒海般冲杀而来的俄国骑兵与英国基地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英国当时的军服为红色,《泰晤士报》将这些英法士兵组成的人墙称之为细细的红线,歌颂了这些勇敢的军人以一敌百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后来,素有哲学家导演之称的泰伦斯·马力克,将以这一俚语命名的同名小说《细细的红线》搬上荧幕。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却在当年的奥斯卡评选中颗粒无收。虽然获得了三项提名,但最终赢得满堂喝彩的却是另一部战争片:斯皮尔博格的《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2)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海报

当然,《细细的红线》落选也是情理之中,这是一部完全反好莱坞风格的非典型的战争片,甚至完全迥异任何一部战争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不论是意识流的画面,还是诗意化的镜头,以及有些缓慢拖沓的节奏,都带给观众强烈的陌生与不适。

不过,这无损于本部电影的伟大。它以自己独到的诗情画意般电影美学,深刻再现了人与战争的复杂关系。

《细细的红线》在思想上的广度和深度,让它蒙上了一层与托翁《战争与和平》相同的瑰丽色彩。它沿着同一道路,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庄严的心灵史诗之旅。

诗化的光影氛围

我们的时代离开生命的本源越远,艺术和诗歌就越坚决地渴求回到那里去,向往原始模型,向往深藏在深处的不变的东西,出现了只有艺术家才能满足的迫切要求。

美轮美奂的空镜头。在很多人的惯常思维中,战争片充斥的是飞机大炮与坦克,以及无处不在的残肢断腿。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海滩,在轻重武器喷出的火舌下,是肉体的摧残与毁灭。为了突出场面效果,斯皮尔格伯用40多分钟的片长,近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达到了一种战地记者视角般的临场感。子弹飞溅与隆隆炮声,让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3)

构图优美的空镜头

而在《细细的红线》里,战争的场面刻画被放在次要位置。不仅表现得更为克制,而且随处可见的空镜头,进一步加大这种战争的疏离感。

摄像师似乎不务正业,多次把镜头对向了南太平洋的绚丽风光。比如随风摇曳的椰子树,颇有区域特色的鳄鱼、艳丽的鹦鹉、倒挂树上的大群蝙蝠。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4)

即使在战争场面中,摄像师也常常漫不经心地把摄像机从战场移开,对准那一望无垠的绿草与湛蓝天空。

但这种远离战争的疏离感,并没有消解战争的残酷。身处如此美丽风景下的战争双方,却以命相搏,各自在战场留下如山的尸体。这种荒诞感,更让人感觉绝望和无助。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5)

战场中的漫山野草

模糊的人物旁白。喋喋不休的旁白,似乎只是彰显哲学家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某种个人嗜好。其实,这正是本片区别其它战争电影的独特之处。

在电影中,除了正面战场上的冲突,导演更关心人物的内心冲突。战争中的人物内心,很多电影都给予过很好的表现。比如在《血战钢锯岭》里,主人公反对射杀敌人,一直以救人作为身为士兵的天职。这与最大程度消灭敌人的战场目标格格不入,也让主人公内心陷入不断的纠结。

这种个人心灵史诗的呈现,在《细细的红线》中表现更彻底。为了达到纯粹的正面效果,导演特意安排很多的旁白,让影片陷入一种喃喃自语的意识流。在激烈的战场中,消除了枪炮的轰鸣,虽容易让人出戏,却放大了战争的缝隙。透过缝隙,在某种诗意的氛围里,让观众更从容地沉思。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6)

诗意的内心独白

缓慢的叙事节奏。战争片往往非常紧凑,在经典影片《黑鹰坠落》中,场景变换非常快,让人目不暇接。无处不在紧张感,推动着情节不断向前。即使在以一镜到底的《1917》电影中,战场的冲突也是一触即发,让人喘不过气来。

而在《细细的红线》中,导演似乎刻意减缓影片的叙事节奏。除了多次出现的战场空镜头,另外就是无处不在的闪回。电影中的列兵贝尔,常常陷入与妻子的甜蜜回忆中。他与妻子的亲昵,没有对白,只有缓慢的镜头,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7)

与妻子亲昵的闪回镜头

影片的开头,贝尔身处在一处安静的南太平洋小岛上,仿佛一处战争之外的桃花源与乌托邦。在影片结尾前,又是几组舒缓的长镜头,一个士兵伫立在船头,看着船后留下的水花。

一前一后的首尾闭环相连,进一步放慢了战争的节奏,制造了一种诗意化的留白。

残酷的战争拷问

我们喜欢战争片,肯定不是喜欢杀戮和好战,而是透过战争来窥视人性的挣扎。一根细细红线,却隔离着一些举重若轻,又雷霆万钧的两个迥异世界。在他诗意化的表述里,有一些若隐若现的东西,很沉重地出现在了电影镜头下。尽管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缠绕在人们心中的那根细细红线,总是挥之不去。

卷入战争机器的生命,时刻忍受生与死的炙烤。《细细的红线》所塑造的人物群像里,大体可以分成四种:

1、爱德华·威尔士。典型的职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内心充满笃定,毫无任何纠结。在接维特回部队时,他认为作为逃兵的维特,应该被送上军事法庭。他为维特的逃避而惋惜。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8)

但他并非受荣誉驱使,只是陷入一种简单的麻木。这让他摆脱了战争的恐惧,但却蜕变成了庞大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2、史塔洛。步兵连年轻的上尉,具有很强的荣誉感,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但目睹了C连兄弟的不断死去,陷入了自责与恐慌。为此,他不惜违抗上级命令。

3、乔丹。塔罗斯上级,军队中校。他告诉塔罗斯,自己等待了15年,才等来这场战争。在他眼中,战争不过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升迁机会。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9)

4、维特。一名曾开小差的逃兵,对战争怀有深深的恐惧,但却无力摆脱战争。

除了不需要靠近前线的乔丹,其它人都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维特才会激烈的控诉:这样反人道的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电影关注了一场伟大的历史进程,却呈现了小人物的悲惨挣扎。《细细的红线》并没有全景表现战争的野心,它只是截取了战争中的横断面,C连全体士兵的不断牺牲来微观表现战争。

风光如画的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是二战美日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在这场战争中,日本遭遇了自中途岛海战后的第二次失败。而美军则逐渐取得了战场主动权,并开始战略大反攻。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0)

宏伟的历史大转折里,却是交战双方的重大牺牲。战后统计数据表明,美日双方付出了1万多条生命。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不同于《中途岛海战》、《珍珠港》这些宏大叙事视角。怀着人道主义怜悯的导演,把他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些普通的士兵身上。

即使是敌方日本军人,导演也没有刻意丑化。在美军的冲锋中,他们一样面对战争的残酷与毁灭。就生命本身而言,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1)

威尔士亲手埋葬了舍身取义的维特

不过战争的残酷,并不能掩盖人性的伟大。连长史塔洛公然违抗中校的命令,冒着上军事法庭的风险,也不肯让自己的士兵牺牲在攻占山头的冲锋中;一直对战争怀有深深恐惧的维特,在遭遇日军巡逻队后,却愿意留下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他如此留恋这个世界,却义无反顾地赴死;爱德华·威尔士在掩埋了维特后,终于从混沌的麻木状态中觉醒,变成了一位富有人道主义同情心的军人。

深邃的哲学禅思

如果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反战层面,这部战争影片不会拥有那么沉重的主题厚度。在它诗情画意影像呈现背后,那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拷问,更把影片的主题表达推向到更深的层次。

这些追问,你无法给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但却直达人性的最深处,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哲学思辨意味。

万物为何互相残杀?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2)

世界上为何有这么多的战争?陆地和海洋为何对抗?大自然是否充满仇恨?

《细细的红线》电影台词

C连连长塔罗斯不能承受失去战友之痛,断然拒绝了中校乔丹冲锋的命令。而乔丹告诉塔罗斯,大自然同样有着残酷的一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人类,大自然的各个物种都有着自己的天敌,这里每天都演绎着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

纯粹的道德批判可能会徒劳无功,如果简单把战争冲突归结为道德感丧失,显然是荒谬的。人类古往今来,甚至今天地球很多角落,熊熊的战争烽火从未熄灭。

既然战争如此残酷,但却为何又如同幽灵一般,时刻与我们相伴相生?

这些问题如同一团细细的红线,相互缠绕,却全然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头绪。

善恶是否同时存在?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3)

从辩证法角度看,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善与恶分布在细细红线的两段,既相互依存又互相统一。

战争当然是反人道的,相较于平时零星的犯罪与杀戮,战争往往是更大的浩劫,在战争的铁蹄下,带来的是群体的犯罪与毁灭。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司马法》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如果杀人可以让更多人获得安宁,那就杀掉他吧!如果是为了保护国民,攻打其它国家也可以;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那就发动战争吧!

这句话,好像成了某些大国发动战争的最好借口。

但正如两位军官所言:不能让子孙打这场烂仗,那就全力攻敌。制止不义战争的最好手段,仍然是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4)

善恶一念,生死一瞬,就在细细红线连接的两端!

结尾:

我觉得好的电影,至少我喜欢的电影都是不回答所有的问题,而是提出问题。

电影演员亚当·德赖弗

一部电影,当然是导演情愫与情绪体现,也是他对这个混乱而美好世界的一次重新定义和发现。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一切作为一次全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电影中的那些没有切确答案的问题,让我久久地沉默。不过电影没有结束于无力的内心独白里,而是回到那个充满希望的南太平洋岛上,最后的一组镜头,定格在水中一株小小的绿色植物上。

拯救大兵瑞恩很经典的一部二战片(另类战争片细细的红线)(15)

充满希望的一抹绿色

还好,虽然现实很残酷,但生命仍然很美好。而且一直在延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