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法理学公基(每日公基打卡法理学-1.法的概述)

法理学公基(每日公基打卡法理学-1.法的概述)法靠人们自觉保障实施的(×)解析:法靠国家强制力​[心] 法的保障力量:国家强制力[心] 法的产生方式:国家制定或认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是由国家产生的。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律(×)解析:有了国家才有了法律,比如元谋人,山顶洞人时期是没有法律的。

法理学考情:0-3题,因为法律分为很多学科,法理学达到了平均题量。

第一节 法的概述(重点)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基础,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心] 法的产生方式: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是由国家产生的。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律(×)解析:有了国家才有了法律,比如元谋人,山顶洞人时期是没有法律的。

​[心] 法的保障力量:国家强制力

法靠人们自觉保障实施的(×)解析:法靠国家强制力

国家强制力就是国家的暴力机关,比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我国法的实施的唯一力量(×)解析:是最终力量,比如普通人民好好遵守法律国家不会对其制裁,只有触犯法律的底线,国家强制力才会进行制裁、惩罚。

​[心] 法的最终决定因素/经济基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心] 法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不是国家中所有人的意志体现,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即谁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法就体现哪个阶级的意志。

​[心] 法的内容:以权力和义务为基础

人与人之间形成法律关系归根结底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比如恋爱关系中,男女朋友之间没有权力义务,如男朋友没有请女朋友吃饭,送花,女朋友不能告。但夫妻之间存在权力和义务,比如同居的权力,忠诚的义务。

​[心] 行为规范:法律所规范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思想。

二、法的特征

​[心] 1.规范性

法是行为规范,关键词“行为”,规范性就是法调整行为,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闯红灯扣 6 分、罚 200 元,这规范了驾驶人员的行为。

[心] 2.国家意志性

法由国家产生,体现了国家意志,归根结底本质上体现 了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

3.普遍性

考频较低,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心] 4.强制性

法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5.程序性

法律的制定、修改、实施等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心] 6.可诉性

比如有人侵犯了甲的权利,甲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即可以起诉。

法院中的法官用法律法规审判案件,即可以裁判。

三、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包括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对人的作用;社会作用是 对社会的作用。

(一)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比如将法律比作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对应指引作用,指引的对象是自己(本人)。再比如法律规定“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甲喝酒之后放弃酒驾,而找代驾回家,也体现了法对 自己的指引。

(2)评价作用: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 的作用。

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即用法律评价他人是否合法。比如邻居违法了,甲评价邻居“你的行为是违法的”。

(3)教育作用:通过法的实施,法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法的实施,法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一般人”就是大众,即杀鸡给猴看,一个案件的发生,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即教育作用。比如现在有很多明星违法犯罪,被处罚了之后,百姓认识到明星更要珍惜自己的形象, 不要违法犯罪。

(4)预测作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预先估计到当事人相互之间将如何行为。

关键词“相互之间”,即发生在人与人相互之间,考试一般通过合同考查,比如甲是买方,乙是卖方,甲将钱给乙,甲会想到乙会发货,发生在甲和乙相互 之间,即预测作用。

真题:银行贷款给李四,银行想到李四会还钱,若李四不还钱,银行可以起诉李四,体现了预测作用,发生在银行和李四相互之间。

(5)强制作用:法对违法犯罪者进行制裁的作用。

口诀“教育引制评”,联想记忆“尹志平欺负小龙女,所以要教育 他”,包括教育作用、预测作用、指引作用、强制作用、评价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固定考法,一般原文考查。

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①法律要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法的本质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 要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②次要法律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比如教育、环保、医疗等关于社会公平正 义的事项。

四、法的要素—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一)概念

法律规则(明确具体):是指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 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规范。(规则的内容是明确具体的,看到规则就知道如何去做。)

法律原则(抽象模糊):是指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 者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假大空的、没有“干货”的内容。)

判断属于规则 or 原则

①《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属于法律原则,是公序良俗原则,该条文没有“干货”,并不清楚什么是“公序良俗”。

②《民法典》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属于法律规则,因为有“干货”,未达到法定年龄就不能结婚。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1)按照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又分为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①规则的内容上给的是权利,此时属于授权性,是规定权利的。

②规则规定的是义务,即义务性规则。

义务性规则分为两种:命令性规则和 禁止性规则。

a.命令性的规则:命令做,则必须做,关键词“应当”“必须”。

b.禁止性规则:不能做,关键词“禁止”“不得”。

《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规定的是权利,所以是授权性的。

《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 自由。规定的是义务,是义务性规定中的禁止性,关键词“禁止”。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遇人行横道,应当礼让行人。义务性规定,驾驶员应当礼让行人,即命令做,则必须做,属于义务性规定中的命令性。

(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确定性规则(考频较低,内容明确具体)、委任性规则(规则的内容不明确,如何操作找机关确定)和准用性规则。(规则的内容不确定,找其他条文加以确定)

《行政处罚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确定性规则,因为是明确、确定的。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体检项目和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 门和公务员主管部门会同制定。该条文没有说“公务员的体检项目和标准是什么”, 而由国家机关确定下来,所以属于委任性的。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公司法》 的规定。该条文没有说“商业银行如何组织”,即内容不明确,找其他的法律条 文确定(参考《公司法》的规定),所以是准用性规则。

口诀“委任机关,准用法条”。

(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强行性规则(该规则没有选择的余地,则属于强行性;)和任意性规则 (若有选择的余 地,则属于任意性规则)。

《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应当办理登记,未经登记不发生法律 效力。生活中买房必须去房产登记机关办理房产证,所以属于强行性规则。

《民法典》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有选择的余地,所以属于任意性规则。

义务性规则都是强行性规则:义务没有选择的余地,不是想履行就履行, 而是必须要履行的。

真题: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纳税”属于义务性规则, 在纳税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纳税,所以是强行性规则。

五、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政治 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都由经济基础决定。在法和政治的关系中,政治 主导法,法服务于政治。

法与经济:经济基础(又称“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法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即哲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反作用不全是好的,而是有好有坏的,若法符合经济基础,此时会促进经济发展; 若不符合,则会阻碍经济发展。比如全人大修改了《计划生育法》,若不修改法 则会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于是及时修改了《计 划生育法》,让法更好的符合当下的实际发展,这样才会起到促进作用。 (

法与政治: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都由经济基础决定。在法和政 治的关系中,政治主导法,法服务于政治。比如一国两制制度和《香港特别行政 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相比,先有一国两制制度,为了保障该制度,才制定了《香 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用于打击分裂势力。

(三)法与道德(重点)

1.联系

(1)法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都可以调整社会关系。

关键词“社会规范”,即 都可以调整社会关系,比如父母和子女关系,法律可以管,《民法典》规定了家 庭关系;道德也可以管,道德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

(2)法与道德相互促进,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 教化作用。

即生活中常说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区别

(1)产生方式不同:法(国家产生,晚);道德(自发形成,早)。

(2)表现形式不同:法(表现为法典、法条);道德(言行、内心、舆论)。

(3)调整范围不同:法的调整范围比道德小。

(4)内容结构不同:法(强调权利义务相统一);道德(强调义务)。

(5)实施方式不同:法(国家强制力);道德(内心约束和社会舆论)。

违反道德的行为一定违反法律(错误),原因:比如陌生人见死不救没有 违反法律,但违反道德。

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定违反道德(错误),原因:表述过于绝对,比如“于 欢辱母案”,犯罪嫌疑人于欢为了保护母亲,将放高利贷的黑社会分子捅死了, 此时违反了法律(最终判刑 5 年),但没有违反道德(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

违反法律的行为通常违反道德(正确),原因:法律的题目,若表述过于 绝对,要找到反例推敲。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正确),原因:法律对人的要求很低,道德对人的要 求很高,比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法律要求子女赡养父母即可,但道德要求子女 孝顺,道德要求很高可能达到“父母之命大于天”。

(四)法与人权(重点)

人权是指每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者应该享有的权利。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来源,而法律权利则是人权的法律化。一个国家的基本人 权法律化取决于一国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

人权和法律权利相比,先有人权,再有法律权利(法律上所保护的权利,比如游戏账户中的虚拟货币,我国之前的法律不保护,但现在保护,因为法律认可此类虚拟财产)。

一个国家的基本人权法律化取决于一国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人权就不同,比如美国崇尚个人主 义,强调个人自由;而中国强调公共利益、集体主义。

我国的人权观:在我国人权是法律范围内相对的权利,而不是绝对的 权利,即不能像美国一样,为了个人的自由、人权就随心所欲的想怎么样就怎么 样,比如最简单的科学问题—戴口罩问题,美国至今都有争议,因为过度的强调个人自由;但在我国,人权要在法律的范围内。

人权不能高于主权,在我国是主权高于人权,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国家的主权不在了,就无法谈个人的权利,所以我国强调,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先强调国家主权,再强调个人的人权。近期,国务院发布了《人权白皮书》, “首要人权”在《白皮书》中明确提出,首要人权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即在发 展中国家,强调最首要的人权是生存权(活下来)和发展权(活得更好,为了美 好生活奋斗)。

首要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

法理学公基(每日公基打卡法理学-1.法的概述)(1)

法理学公基(每日公基打卡法理学-1.法的概述)(2)

法理学公基(每日公基打卡法理学-1.法的概述)(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