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在1949年之前,郭沫若可以说是一心向文学前进。他的笔杆子只为他自己吐出墨水。而在1949年之后,却是有些偏了方向了。郭沫若生于1892年,逝于1978年,这七八十年,正是中国最具动荡的几年,这七八十年间发生的事情不可谓是不多。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个时间点,这不仅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郭沫若本人的一个转折点。可到之后为何又转变了呢?其实作为一位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无疑是出色的,郭沫若在前期的确是留下了许多佳作,像《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和甲骨文学上一座里程碑,这也正是姚雪垠在一开始推崇他,、崇拜他的原因。可是如果要彻底地评价一个人,不能只从他的某一个时期入手,得纵观他的一生来进行对比和评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看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特点。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1)

2002年4月15日,李复威、杨鹏整理出了《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并将其发表在了《文艺报》中,其中除了讲述姚雪垠的生平及创作《李自成》中遇到的问题外,还讲述了姚雪垠对郭沫若的态度及看法

其中一些句子可谓是句句诛心,将郭沫若贬得一无是处。像"郭沫若这个人我一生最不佩服","我认为郭沫若是'五四'时代诗人,而不是史学家","郭沫若的史学哲学底子不厚,还不如我"这几句,可以说是将自己对郭沫若的厌恶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2)

可在最开始时,姚雪垠并不是郭沫若的"黑粉",甚至可以说是对郭沫若带有一种崇拜之情。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姚雪垠曾把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当作"心爱的书",称自己为郭沫若的"私淑弟子",也曾在郭沫若故居作诗道"郭老郭老不可见,事业长留天地间"来表明自己的郭沫若的崇拜。

可到之后为何又转变了呢?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3)

其实作为一位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无疑是出色的,郭沫若在前期的确是留下了许多佳作,像《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和甲骨文学上一座里程碑,这也正是姚雪垠在一开始推崇他,、崇拜他的原因。

可是如果要彻底地评价一个人,不能只从他的某一个时期入手,得纵观他的一生来进行对比和评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看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特点。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4)

郭沫若生于1892年,逝于1978年,这七八十年,正是中国最具动荡的几年,这七八十年间发生的事情不可谓是不多。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个时间点,这不仅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郭沫若本人的一个转折点。

在1949年之前,郭沫若可以说是一心向文学前进。他的笔杆子只为他自己吐出墨水。而在1949年之后,却是有些偏了方向了

其实郭沫若在1949年之后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也可以说这些是个是开了中国现代诗歌之先河,但其政治依附性实在是太强了。

在政治局势最为变动的那几年,他就像是一株"墙头草",只要是风一吹,他就会立刻倒向占优势的那一方,真可谓是毫无立场可言。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5)

在1949年之后,他写的许多诗歌都带有极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很明显已经将文学作为谋求自己政治地位的一个工具,在他的一部诗歌中,他的儿子在"文化浪潮"中逝去,而他却写诗来赞扬以谋取一个政治地位,属实是有些失去了文人傲骨。

其中对伟人的各种赞扬更是令人发指,说伟人胜似自己的亲爷爷,这谄媚态度实在是过于明显,让人很难不去反感,当然郭沫若心中是否这样想,也只有郭沫若他自己心里清楚。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6)

自古以来,文人最看重的便是陶渊明口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郭沫若这般做法也难怪姚雪垠转变了对他的态度,说自己一生最不佩服郭沫若。

其实不止是姚雪垠,中国文坛上许多人物、文豪也针对郭沫若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鲁迅,鲁迅作为一个"冷血"文人,批评任何事都是毫不留情,他曾经表明自己的态度说"远看是条狗;近看是一条东瀛狗;细心一看,原来是沫若先生。"

这句话不能说是不刺耳,但也足够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明当时文人对郭沫若的一种普遍看法。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7)

其实不止是1949年这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前,郭沫若也做过类似谄媚之事。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在南昌朱德家中,写成讨蒋檄文,号召全国军民起来反蒋。在将此文发布的同时又将其印成小册子在南昌广泛发放,一时间名声大噪。

可在1937年9月24日,蒋在陈布雷的陪同下会见了郭沫若之后,郭沫若却战战兢兢地向蒋忏悔了先前的过错,写下《委员长会见记》一文,并将其在报上发表,对其进行赞扬。

除去郭沫若本身"墙头草"的某些做法以外,令姚雪垠说出"郭沫若的史学哲学底子不厚,还不如我"这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看法上的对立。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8)

姚雪垠花费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写下《李自成》一书,曹雪芹呕心沥血写下《红楼梦》,而姚雪垠写《李自成》也几乎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经历,连结尾都是在病床上找人口述才匆匆记录而成。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许多奖项。

但是在同一时期,郭沫若也著有一本书,书名为《甲申三百年祭》,在郭沫若的笔下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引清军入关。可在姚雪垠看来,区区陈圆圆怎能左右吴三桂这一介猛将,于是猛烈抨击郭沫若,说其"这个人在学术上是不够严谨的"。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9)

这也正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对于集自己五十载心血而成的著作,姚雪垠自然是不愿在这种基本的历史事件上做出任何退让,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姚雪垠无可避免地对郭沫若产生些许厌恶情绪。

这种情绪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姚雪垠在基本上否定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它"是在中国的特殊土壤中产生",代表了一种"不严肃、不谨严的学风",是"糟粕"、"泥沙"、"黯然无光的著作"、"反科学的历史著作",因而必需"推倒"。

姚雪垠比不上二月河(姚雪垠曾极其崇拜郭沫若)(10)

其实姚雪垠这些话也的确是过分了,不管怎么说,郭沫若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他的作品给他叠加的光环太多、太大了,以至于他本人都有些自负,甚至口出狂言说自己的作品超越了《红楼梦》。

如此贬低郭沫若说"是'五四'时代诗人,而不是史学家"也有他自己本身的一些偏见存在。

但是无论是谁,不管他做过什么引起众人厌恶的事情,是黑便黑,是白便白。若是因为他本人的人品不好或是道德有问题就将他先前的所有功绩全部抹杀,这对他本人来说是极为不公的一件事情。孔子也讲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是应当遵守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