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精神文明村(文明沃土长出澎湃力量)
徐州铜山精神文明村(文明沃土长出澎湃力量)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铜山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欠账较多,特别是人居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这既是乡村脏乱差的根源,更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短板。环境塑造文明按照中央有关要求,结合自身特殊区情,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认为,“乡风既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我们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培养崇德向善、创业创新的新型农民,着力繁荣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农村文化,着力培育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着力建设优美宜居、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 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合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铜山在全省率先出台《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奖补意见》《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考核细则》等系列文件,目标是建成“乡村文明程度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文化产品供给
乡村振兴,是激荡在广袤田野上最为动人的乐章,是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最深切的期盼。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徐州市铜山区把乡村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来抓,通过“航标”引领、环境塑造、典型带动、服务推动和文化浸润等系列举措,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打造优美环境 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明之路。
“航标”引领文明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
铜山环绕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名义上是区,却拥有311个行政村、1200多个自然村,132万人口一半左右生活在农村,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不够均衡。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结合自身特殊区情,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认为,“乡风既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我们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培养崇德向善、创业创新的新型农民,着力繁荣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农村文化,着力培育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着力建设优美宜居、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 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合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铜山在全省率先出台《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出台《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奖补意见》《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考核细则》等系列文件,目标是建成“乡村文明程度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丰富”的乡村文明新格局,打造乡村文明建设样板区。
为把行动计划落到实处,铜山把乡村文明建设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区统筹、镇主抓、村主体”三级工作责任制,任务分解到点、细化到人,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担。通过以奖代补,全区80%以上的村已高标准建成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百姓舞台、农家书屋和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
环境塑造文明
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铜山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欠账较多,特别是人居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这既是乡村脏乱差的根源,更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短板。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农村居民文明习惯养成,铜山按照面要宽、事要实的原则,瞄准乡村公共设施短板,在道路、饮水、改厕、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上加大投入,两年新建、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7所,两年招聘教师1200名,两年完成297座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两年新修乡村道路1300多公里,两年建成1000多座水冲式无公害公厕,两年建成25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年建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两年铺设天然气高中压管道133公里,60%的行政村拥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130万居民饮用水实现与主城区“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农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内容。为尽快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铜山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来打,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第一支撑来抓,明确 “十有六无”的标准,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万”工程,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大美格局,绘就一幅彰显铜山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目前,已建成2个省特色田园乡村、11个省最美乡村,16个镇入选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形成叫得响的人居环境建设“铜山模式”。
农村人居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同步建设,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铜山大地正一步步变成人们向往的大花园、大果园、大乐园……
榜样带动文明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
地处苏皖交界的全国文明村三堡街道潘楼村,抓住农村“熟人社会”和“脸面社会”特点,20年坚持不懈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每年一次将评选结果公布上墙。如今,这面墙已成为村民道德展示的一面“镜子”,“照出”每家每户的言行举止,就连村民娶媳嫁女都要到这里来探探“老底”,这里因此成为家庭的“门面”,提高了村民的家庭荣誉感。20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20年没有一起信访案件,潘楼村走出了一条德治与自治结合、育民与惠民并举的基层治理之路,闯出一条“村庄美、村风正、村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铜山通过宣传发动、现场观摩、定期评比,“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已在全区推广。
从北村到潘楼,从马集到汉王。如今,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铜山300多个行政村30多万户居民摆起了擂台,比的是哪村的乡风美,赛的是谁家的“星星”多。
这两年,铜山还以好人文化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涌现出“温暖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王秀珍、邵明才夫妇,全国美德少年王醇营等一大批好人和道德模范。为培育好人土壤,树立好人受尊重、好人有好报、好人得实惠的正导向,铜山出台《铜山模范奖励管理办法》,仅物质方面就有每月500元的奖励。对各类好人,铜山还利用400多个道德讲堂、100多处好人园和各类媒体宣传展示、广泛传播。
“一朵忽先变、百花其后香。”如今,当好人、做好事已成为铜山的主流价值观,形成远近闻名的“好人雁阵现象”。
服务推动文明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这项工作没有现成经验,没有既定模板。为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铜山怀着强烈的答卷意识,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鲜明提出“谋百姓需、铸乡村魂、聚群众心、固执政基”的文明实践主题。
解决群众关心的烦心事和闹心事,是检验工作效果的标尺。按照“到村、进户、见人、走心”的要求,瞄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铜山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心设计“四点半课堂”“365日间照料”“七彩假期”“铜山妈妈”等志愿服务项目350多个,组建区级志愿服务队50支、镇村志愿服务分队1520支,注册志愿者累计超过35万名,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万余场次,实现网上网下互动派单,切实把“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的机制落到实处。
为保证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铜山创新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四个一”工程,区级机关单位每月要赴基层开展一次集中活动和一次单独活动,实践所每半月开展一次活动,实践站每周开展一次活动,通过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做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受益群众逾50万人次。
目前,铜山在实现全区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完成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挂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延伸文明实践的边沿和触角,打造“中心-所-站-基地-点”五级实践体系,使实践所站真正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互动式的文明实践平台。
讲解群众最想听的理论,必须摒弃冷冰冰的空洞说教,采取“草根上讲台,乡音传理论”“身边人说身边事”“现场答题、现场点评”等形式,铜山理论宣讲既“冒热气”又“接地气”。如今,30多人的专家讲师团、200多名的“百姓名嘴”,让新思想传播深入田头地边和心灵深处。
文化浸润文明
乡村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是农民的精神原乡,更是乡村文明的源头活水。
着眼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铜山深入实施《铜山区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一约四会”管理制度,推广棠张镇跃进村“健康厨房”经验,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铜山以镇“四个一”和村“三个一”工程为抓手,把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持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连续6年举办读书节,打响“广场舞大赛”“百姓春晚”“少儿春晚”等文化品牌;一方面,大力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和团队,既培植出郑集镇新风剧社、汉王镇龙平松艺术团、利国镇丁丁腔艺术团等文艺团体,还带出一批广场舞、腰鼓队、秧歌队等民间文化团队。入秋以来,汉王镇接连举办“农民丰收节”和“乡村音乐节”,人流如潮,精彩不断,还吸引了河南、安徽和山东等地农民前来分享这些文化盛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充分利用彭祖文化、黄集面塑、汉王石刻、大彭太极拳、利国丁丁腔等一批特色鲜明、韵味浓厚的乡村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彰显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柳泉镇柳琴剧团把新思想融入戏曲中,柳琴戏《文明村》、丁丁腔小戏《古驿情缘》在“中华颂大赛”上脱颖而出,分别荣获6项大奖。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愿景。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铜山根据各村资源禀赋、自然肌理、历史遗存等,分类打造出台上草莓小镇、汉王玉带花海、马集杏花烟雨、西李石头部落等一大批特色村庄,不仅凸显了青山绿水,展现了诗画田园,还实现了美丽环境、美丽生活、美丽业态“三美融合”。
如今,丁塘村的绿水白墙、江南水韵;倪园村的石径通幽、宁静安然;潘楼村的清水蜿蜒、家家枕河;北村村的湖光山色、荷香四溢……成为游子心中最美的乡愁,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实践证明,“文明是铁,文明是钢,文明就是澎湃的力量”。前年,铜山GDP总量在苏北率先跨过千亿元大关;去年,铜山荣获徐州市唯一的江苏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区”称号,市重点经济目标考核和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考核第一名;今年,位列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8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6位。
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这一系列荣誉,成为铜山乡村文明程度最好的注脚,也见证了乡村文明带来的澎湃力量。
本版图片由铜山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