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贫困问题数据(石油人如何让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世界贫困问题数据(石油人如何让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大铺子,彝语指“很多人住的地方”。地处九龙县东南部,距县城130公里,隔拆乡并镇前的俄尔彝族自治乡政府9公里,村委会驻地海拔2500米,全村面积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2户998人,常驻人口182户757人,草地面积45000亩,耕地面积1318亩,退耕还林地1504亩,农牧业以养殖牦牛、山羊、绵羊为主,农作物是玉米、土豆,花椒树是唯一的经济林木。2018年7月6日,西南油气田华油公司派出的扶贫干部彭海涛,第一次走进大铺子村。不知不觉,彭海涛迎来大铺子村的第3个秋天……山路弯弯大铺子,“很多人住的地方”
来源:中国石油报
8月7日,立秋。玉米金黄,天空湛蓝。甘孜州九龙县,三垭镇大铺子村,小金山油场坝300亩、1万余棵红灿灿的花椒树压低枝头,油浸浸的清香,芬芳扑鼻。
山坡上,一棵高大挺拔的核桃树,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历曾经的贫穷与苦难,见证昨天的扶贫帮困和今天的脱贫攻坚。
站在树下,生机勃勃的村庄, 35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彭海涛尽收眼底。东家盖新房,西家铺院坝,这家搞装修,那家打家具,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变化,都让他满心欢喜,都有他的一份心血,一份牵挂。
不知不觉,彭海涛迎来大铺子村的第3个秋天……
山路弯弯
大铺子,“很多人住的地方”
2018年7月6日,西南油气田华油公司派出的扶贫干部彭海涛,第一次走进大铺子村。
大铺子,彝语指“很多人住的地方”。地处九龙县东南部,距县城130公里,隔拆乡并镇前的俄尔彝族自治乡政府9公里,村委会驻地海拔2500米,全村面积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2户998人,常驻人口182户757人,草地面积45000亩,耕地面积1318亩,退耕还林地1504亩,农牧业以养殖牦牛、山羊、绵羊为主,农作物是玉米、土豆,花椒树是唯一的经济林木。
临行前,尽管做足“功课”,也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可是随着村第一书记、镇组织委员阿布克的驾驶的汽车风一般驶进大山,望不到尽头的崎岖山路,让彭海涛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有些压抑……
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专业的彭海涛,是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人,此时已经在华油公司工作了9个年头。一步一个脚印,从技术员、营销部部长到基层单位负责人,四川泸州、重庆璧山、安徽定远和四川内江,都留下他青春的足迹:“燃气行业虽然没有‘头戴铝盔走天涯’的豪迈,同样需要坚守和付出,不管在哪里,生产经营管理搞好了,就是一种成功。”
“主动响应动员和号召”
西南油气田公司向九龙县继续派驻扶贫帮困干部的消息,让彭海涛怦然心动:“能够到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了解当下中国最基层的生活水平生活状态,亲眼看到他们的改变,机会非常难得。”毫不犹豫,彭海涛第一时间报名,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驻村。
申请得到组织批准。彭海涛回到重庆的家,平静告诉家人“将要去九龙”,年过六旬的父母沉默了,高中同学、大学毕业恋爱成家的妻子贺利平惊呆了,只有4岁的女儿咯咯笑着满屋子跑。“你上班本身在外地的时间就长,嫌三五个月不落屋还不够,非要跑恁远去?”母亲在一旁暗自垂泪。妻子一声不吭,将丈夫的换洗衣服,一个劲往拉杆箱里塞。“去吧,家里有我们。”父亲拍拍儿子清瘦的肩膀:“男儿志在四方,趁年轻闯一闯。”
家里的担子,全落在父母和妻子肩上。远行那一刻,彭海涛的眼眶湿润了……
大铺子村的夜晚,宁静而岑寂。
从重庆到成都,高铁飞驰。从成都到九龙,一路向西。沿国道318翻过折多山,在新都桥转国道248,山越翻越险,路越走越窄,海拔高低起伏,无一不在挑战彭海涛的视觉神经和心理防线。当汽车从洋桥沟口拐进狭窄的乡村公路,彭海涛抓紧扶手,心一个劲下沉:“没得护栏,弯道又多又急,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沟,令人背脊发凉,汗毛都竖起来了。”偏僻而荒凉的环境,第一次让他感受到:“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太艰苦了。”
兜兜转转,也不知到底绕过多少道弯,车在大铺子村委会戛然停住,阿布克的说:“到了!”
蓝天白云,山风徐徐。空荡荡的院坝,挤满看稀奇的面孔。双脚踏地的刹那,彭海涛隐隐有一丝眩晕,眼前的一切,既期待又忐忑,既真实又陌生。
“2018年,整个村子还没脱贫,很多项目也没建设,大多数村民家都存在脏乱差现象,牲畜乱跑,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然而,第一次踏上高原,真正走进彝乡的彭海涛,内心其实并没做好准备:“连脚都放不下去,当时就不想在这里待,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回去!”
村委会特意腾出一间屋子,当彭海涛驻村的居所。躺在简易的床上,彭海涛心事重重,辗转难眠。皎洁的月光下,大铺子村的夜晚,宁静而岑寂。
乡村日常
“干出个样子来”
环境不会因人改变,与其选择逃避,不如勇敢面对。开弓没有回头箭,彭海涛决心在大铺子“干出个样子来”。
“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风俗和生活饮食习惯。”彭海涛坦言彝乡和城里:“差别太大了,甚至连语言都不通,基本无法交流。”好在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地方和企业一直有援助干部驻乡驻村,其时,在尚未撤并的俄尔乡,除了西南油气田公司,还有成都青白江区、四川省煤田地质局、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企地来的同志,大家志同道合,工作一起交流,生活相互帮衬。
“几乎没有过渡期”,短短几天,来不及后悔的彭海涛,融入陌生的环境,投入新的工作当中。
时光如水,云卷云舒。每当夜深人静,彭海涛总是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寂静的天空和叠嶂的远山,神思悠悠:“想远方的家,更想家里的人……”
比想家更迫切的,是村民对自己的认可。彭海涛深知,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带着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脱贫攻坚!”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能解决。”
因为家有女儿的缘故,彭海涛格外留心村里的孩子。9月1日,和村委会同一院子的村幼儿园开学,唯一的老师,是刚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汉语名字叫杨培玉的藏族女孩央西。每天,30多个孩子四面八方赶来,上课拼音识字唱歌跳舞,下课则羊一样满山敞放。彭海涛暗自寻思:“设法添置点儿童玩耍设施,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硬件,孩子们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彭海涛的想法跟杨老师不谋而合。“可是,村里的现状,根本拿不出钱来改善呀。”一丝火焰,在杨老师明亮的眼睛里黯然熄灭。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能解决。”彭海涛说干就干,一边走家进户开展扶贫工作,一边向西南油气田公司派驻的带队领导汇报。经多方协调,2019年5月底,用4.5万元帮扶资金完善幼教设施,命名为“石油儿童乐园”正式投入使用。“这份向全村孩子送来的儿童节礼物,让我和所有村民都对彭海涛刮目相看。”在杨老师眼中“很和谐很亲切,像大哥哥一样”的彭海涛身上,有一股子拼劲闯劲,和一块派属驻村的倪强起早摸黑,顶风冒雨,累了顾不上歇息,饿了就啃几口烤土豆,硬是赶在六一前安装好定制的玩具设施:“那一刻,他们又跳又笑,高兴得像两个大孩子。”
除了秋千、跷跷板、时空转椅和飞船滑梯,幼儿园还添置了电视机、课外书籍,接通了网络。眼前的一切,不仅孩子,甚至连家长和村民的脸上,都堆满“新鲜和好奇”。“第一次感觉大山不再遥远,不再被遗忘。”杨老师笑逐颜开:“当然,娃娃们最喜欢的还是玩具,尤其是徐壹富那个娃娃,下课第一个冲出教室,跑去荡秋千。”
“孩子们待在幼儿园,放学都不想回家了。”除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彭海涛尤为欣慰的是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一年级之前,十以内的加减法,现在的孩子们都会了,脱贫要从孩子的教育抓起。”
到大铺子村1年,淳朴的村民,打心眼里把彭海涛当成“村里人”,东家请吃饭,西家喊喝水,这家尝樱桃, 那家摘花红(苹果)。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彭海涛对自己的驻村工作,第一次“有了成就感”。
酒不醉人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
在大铺子村,自称“三两酒量”的彭海涛,醉过两次。驻村工作其实也是“种庄稼”,春播夏耕,有忙有闲。各种检查、督查、夜校、村民大会,每个月的基础资料、卫生评比,每季度收入台账等等,两年来,彭海涛走遍每一家每一户,对全村扶贫脱贫情况了然于胸,熟稔于心。
2013年,大铺子村人均纯收入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60%(4737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来源。2014年,村贫困发生率11.71%,高于全省贫困发生率(8.6%),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全村确定贫困人口42户115人。“扶贫帮困只是第一步,让村民摘掉贫困的帽子,真正致富奔小康,才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院坝前,火塘边,花椒树下,田间地头,彭海涛一次次“掏着心窝”,和村民促膝谈心。
贫困户尼胡乌沙,妻子患病,大女儿出嫁,小儿子读大二,靠其一个人养羊维持全家生活,彭海涛积极争取,通过国家兜底、政策补助、雨露计划,以及医保和养殖,全家年收入1.5万元,家徒四壁的拮据生活,得以根本扭转。
30岁的贫困户尼胡尔呷,双亲去世,一度游手好闲,虫草不挖,菌子不捡,巴望着“国家给的救济再多一点”。彭海涛几次找他聊天都有“抵触情绪”,觉得别人“欠了他似的”,后来,耐心细致的交流,让尼胡尔嘎渐渐改变了态度,开始料理家务,有时外出打工。“人心都是肉长的。”彭海涛相信:“谁也不甘心戴着贫困这顶‘帽子’,过一辈子。”
60岁出头的俄木铁沙,养俗称“土蜜蜂”(中蜂)的历史,得从10多年前说起。山高路险,交通闭塞,尽管花蜜纯正,营养品质上乘,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外界鲜有人知晓,更别说千里迢迢购买了。“好酒最怕巷子深,好蜜也怕无人识。”利用信息渠道,抓住供需机会,彭海涛帮其推销卖出100斤蜂蜜,增收1万多元。靠着勤劳的双手,俄木铁沙的养蜂规模已有30多桶,年初盖了新房,日子红红火火。一天,彭海涛上门了解采蜜收成,“小伙子能干又吃得苦,要是留在村上一直不走了,那才好呢!”说出全村人心声的俄木铁沙,拉着彭海涛的手不放,留在家里吃饭。盛情难却,彭海涛端起掺了蜂蜜的酒,那甜蜜的滋味,让他心里醉了……
“终于摘掉穷帽子了!”
“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西南油气田公司等诸多企地连续帮扶,和村民不懈的勤奋努力,2018年,大铺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脱贫标准3200元,率先通过州级脱贫初步验收。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超过脱贫标准3700元,比2014年翻三番,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圆满通过省级脱贫验收检查。
全面实现脱贫摘帽的喜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大铺子村的上空。男女老少跳起“锅庄”,载歌载舞,举村欢庆。家家户户的青稞酒玉米酒,散发出醇烈而浓郁的酒香,醉了彭海涛和全村人……
回家的路
科技飞速发展,已然让地球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村庄”。
除了国家法定节假日,根据规定,扶贫驻村干部,每个月还有8天休假时间。“一年下来,大概能回10次家。”驻村两年,彭海涛对第一次回家的周折与艰辛,跟第一次进村的情形一样记忆深刻:“大铺子村搭农村客运面包车出发,走40多公里盘山公路到洋桥沟口,转开往九龙的客车,在县城赶成都的大巴,再坐成渝高铁,起早贪黑,运气好的话,一天能赶到,稍有耽搁,得花两天。”
驻村不久,彭海涛搭小面包车上县城买生活用品,刚从乡道驶入248国道,一处长期塌方的悬岩,突然掉下一块斗碗大的石头,“咣当”一声砸在车顶上,司机神情自若,一轰油门飞身跑开。“安全要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惊出一身冷汗,彭海涛暗暗提醒自己,再者,偏远闭塞的乡间,没有车就跟“没长脚一样”,寸步难行。
三个月后,家人渐渐接受并理解了彭海涛的选择。父亲将自己的车钥匙,塞在他手里。
有了车,彭海涛回家的次数并未增加,反倒是从早到晚,村子里总能看见他风风火火的身影。东家孩子发烧了,西家老人晕倒了,这家山羊摔瘸了,那家太阳能坏了,彭海涛总是飞快赶来,或拿药或送医院,或找兽医或叫人维修,尽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
对村民,彭海涛慷概大方,召之即来。对自己,彭海涛却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自从有了车,每次回家,都从张家河坝,翻过麦地山,冒着一边悬岩落石,一边紧靠雅砻江的危险,从冕宁上高速到成都,将车停在朋友或熟人处,再换乘高铁。“跑了10多小时,下车走路都是飘的,在高铁上打个盹,整个人都精神了。”彭海涛笑呵呵说:“到家使劲做家务,挣一个星期表现,又该出发了。”
“二宝来了!”
车轮下的日子,过得飞快。去年春天,妻子告诉彭海涛:“二宝来了!”
彭海涛喜忧参半,喜的是家里人丁兴旺,忧的是担心自己无暇照顾,扳着手指算预产期:“二宝出生时,自己原则上也结束驻村任务,能在家照顾妻儿了。”然而,为了取得2020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全面胜利,组织上适时延长了扶贫帮困驻村驻乡期限。“站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班岗,既是每一个扶贫干部的责任,也是我们石油人的担当,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彭海涛把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孩子的思念埋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工作。
今年7月,彭海涛抽调到泸定县参加脱贫攻坚全国普查,刚半岁的二宝,突然一天拉7、8次肚子,医生诊断为“乳糖不耐受”,随即查出“轮状病毒”,当场输液。妻子上午上班,下午请假跑儿童医院,整整一周都“在打仗”。视频里,温馨的家“乱成一锅粥”,憔悴的妻子,病怏怏的二宝,忙得脚不沾地的父母,以及懂事的大宝,让彭海涛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恨不得长翅膀“飞回去”,担起压在家人身上的重担。
彭海涛一直有个“小心愿”,那就是把父母和妻子、孩子,接到大铺子村这片纯美灵秀的土地来,亲身走一走,亲眼看一看,感受彝乡的变化,向往美好的明天。
“此心安处是吾乡”。大铺子村早已是彭海涛的第二故乡。
不说再见
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
“无论路过的成都,还是来去匆匆的重庆,都是老样子。”彭海涛对城市的记忆停在两年前,对大铺子村的变化却如数家珍:“路通了,水通了,最重要的是村民的钱包鼓了,奔小康的好日子来了。”
“暂时没在华油公司上班,却从没忘记自己是石油大家庭中的一员,更没忘记自己是代表石油人,竭尽所能帮村民做点事。”从最初的惶恐不安,到而今的从容笃定,彭海涛说自己的思想和内心一直在“成长和成熟”,驻村最大的收获是“皮肤黑了、身体壮了、吃得苦了”:“以后,不管多么艰苦的环境,多么恶劣的条件,都能把工作干好。”
“缺氧,不缺精神。”在阿布克的心目中,彭海涛“为人谦逊,对老百姓热情,更充满爱心”。
“致富奔小康,需要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彭海涛的驻村表现,让村支书维色古体赞不绝口。
“我会带着全村人的感情走。”彭海涛知道,不久的将来,自己终究会离开大铺子,重新回到熟悉的岗位。对这一天,他既盼望着,又生怕转眼到来:“等过3、5年,一定找机会回来,再跟大家伙一块火塘叙旧,把酒言欢。”
雨雪冰霜,长夜无眠。也许能想象,却谁也无法真正体会、更难以切身感受彭海涛孑然一身的孤单、寂寞、悲伤、难过和煎熬。回家,彭海涛最想对父母、对妻子说:“以后,孩子让我来带!”
除了成长和成熟,沉寂的大铺子村,还让曾经的理科生彭海涛多了一份生活的浪漫。在村委会的花台撒下格桑花的种子,在满山杜鹃花前流连忘返。喜欢朱自清,也喜欢老鹰的彭海涛,渴望像鹰一样“飞得高看得远”。
车轮是彭海涛的“另一种飞翔”。来来去去,“从洋桥沟口到大铺子村宣传牌,一共有263道弯。”彭海涛根本记不清自己进村出村多少回,却将山路上的弯道数得一清二楚:“进村子就算到了家,不用再数了……”
人心齐,泰山移。任何困难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所有弯道所有坎坷,在勤劳勇敢的人们面前,都终将变成坦途。
“年长一点的国家政策兜底,年轻人学技术勤劳致富,小孩子读书学知识,才能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彭海涛知道,脱贫摘帽只是攻坚阶段性的胜利,乡村振兴——才是大铺子村的希望和未来。
两年来,陪伴着彭海涛驻村的,还有一套“石油红”工衣:“只穿过一次,村民就记住了我是中石油的。”
撤乡并镇前,大铺子村是俄尔彝族自治乡海拔最高的山村。俄尔,彝语指“青瓦”——人们以前用青石块盖房顶,后来慢慢聚集在一起,就表示一片有青色瓦的人住的地方。
在大铺子,在俄尔,在九龙——身为扶贫帮困、脱贫攻坚队伍中一员的彭海涛,那么普通,那么平凡。
在大山,在高原,在远方——那抹“石油红”,如同一束光,映照着偌大的“青瓦”,那么绚烂,那么温暖。
撰稿|华油公司党群工作部:沈军 张浩书
平台编辑:王聪 李博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