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喜迎二十大何虎生(喜迎二十大何虎生)

喜迎二十大何虎生(喜迎二十大何虎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因此,我们党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科学回应现实需求,在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性经验、认识历史性成就、推进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源自时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孕育而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就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的新的飞跃,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顺应时代:回答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源自时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孕育而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社会实践随之产生新的变化,既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又为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遵循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与成长脉络,是我们党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创新,首要之义就在于立足所处时代背景、回答重大时代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形成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全新的理论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逻辑起点。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因此,我们党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科学回应现实需求,在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性经验、认识历史性成就、推进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孕育社会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政治向多极化演变、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等现实问题的加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方面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们的最大国情,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有效应对新冠肺炎世纪疫情,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稳步推进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源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的深厚土壤。

喜迎二十大何虎生(喜迎二十大何虎生)(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和实践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所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图为庆祝大会现场。 兰红光摄

拓展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意义重大,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前提和坚实基础。

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前两次历史性飞跃来看,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基于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产生整体意义上的突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确立了统领全局、引领未来的宏伟奋斗目标。在这个全面、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是提纲挈领、勾连贯通的理论中轴,将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内容统一整合起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一方面首次提炼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另一方面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线索,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囊括进一套贯通的党史叙事体系之中,明确阐述了各时期的主要任务、发展过程、重大成就,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勾勒出发展蓝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十个明确”为代表深化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的认识,以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例如,在党和国家当前阶段的经济建设方面,它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且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在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现直接打破了以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的“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实际上废除了一些欧美国家以资本为中心、无视两极分化、推行物质主义和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提供了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方案,有力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喜迎二十大何虎生(喜迎二十大何虎生)(2)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图为2021年4月13日,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这是2021年陕西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 李一博摄

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仅要在现实维度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时代条件相结合,也要在历史维度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为党“坚持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遵循,也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典范。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强调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命脉,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和形态特质,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古为今用、坚持守正创新,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法者,治之端也”的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念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又以“协和万邦”的气魄、“和而不同”的追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并根据新的实践需求和时代特点吸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资源,创造性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同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协调、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匹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着伟大中国精神,赓续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只有在精神上立住了、站稳了,这个民族才能在时代激流中屹立不倒、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内外形势、新的战略机遇、新的矛盾问题和新的风险挑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唯物辩证法,从坚定精神追求、汲取精神动力、掌握历史主动、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思维出发,一方面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上,凝练出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核的伟大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在系统阐发党的系列伟大精神基础上,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这一精神谱系是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求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展现出的精神标识、精神特质、精神内涵的集中凝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支撑。

喜迎二十大何虎生(喜迎二十大何虎生)(3)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就党的对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2022年7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举行。在贺信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交流对话,立足本国国情,把准时代脉搏,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图为外国政党代表线上参加论坛。 中联摄

植根人民:深入人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内涵丰富,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同时注重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自觉接受和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特征,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中的遐想,而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科学理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表达,使其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人民性特征。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团结群众闹革命到发动人民搞建设,从为了群众促改革到依靠人民求复兴,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饱经磨难又不忘初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特质,而且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使得人民性成为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是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其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呈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武装跟进理论创新,是真正深入人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从来都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科学思想,其根本价值在于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谈治国理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和一系列专题论述摘编等著作读本先后编辑出版,“学习强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学习平台接连投入使用,为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理论的生命在实践中孕育,理论的价值在实践中彰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责任和使命,而且为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如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断引领浸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孙琳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