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颜氏家训勉学原文及译文(颜氏家训全文注释)

颜氏家训勉学原文及译文(颜氏家训全文注释)【原文】《左传》曰:"齐侯[1]秠 遂敩。"《说文》云:"秠 二日一发之疟。敩 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 本是间日一发 渐加重乎故 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秠疟 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秠为疥 杜征南[2]亦无解释 徐仙民音介 俗儒[3]就为通云:"病疥[4] 令人恶寒 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 何足可论 宁有患疥转作疟乎?【注释】[1]齐侯:指齐景公。[2]杜征南:即杜预 字元凯。西晋人。位征南大将军 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俗儒:浅陋迂腐的儒士。[4]疥(jiè):疥疮 即由疥虫引起的皮肤传染病。【译文】《左传》说:"齐侯秠 遂敩。"《说文》说:"秠是两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敩是有热度的疟疾。"按:齐侯的病 本来是两天发作一次 较原来逐渐加重 所以成了诸侯忧虑的事。现在北方仍然叫做秠疟 发音为"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勉学原文及译文(颜氏家训全文注释)(1)

《颜氏家训》卷六 书证第十七

【原文】
《诗》云:"参差[1]荇菜[2]。"《尔雅》云:"荇 接余也。"字或为莕[3]。先儒解释皆云:"水草 圆叶细茎 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 黄花似莼[4] 江南俗亦呼为猪莼 或呼为荇菜。"刘芳[5]具有注释。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 博士[6]皆以参差者是苋菜[7] 呼人苋为人荇 亦可笑之甚。
【注释】
[1]参差:长短不齐。
[2]荇(xìng)菜: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时可食 也可入药。
[3]莕(xìng):荇。
[4]莼(chú):水葵。
[5]刘芳:字伯文 北魏彭城人。曾撰《毛诗笺音义证》十卷。
[6]博士:学识渊博 贯通古今的人。
[7]苋(xián)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有绿紫两色 花黄绿色 嫩苗可作食用。
【译文】
《诗经》上说:"参差荇菜。"《尔雅》解释说:"荇菜 就是接余。"荇字有时也写作"莕" 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是一种水草 圆叶细茎 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 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 它那黄色的花就像水葵 江南民间也称它叫猪莼 也有人叫它荇菜。后魏的刘芳对此都有注释。而河北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它 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 把人苋叫做人荇 也确实非常可笑了。

【原文】
《诗》云:"谁谓荼苦[1]?"《尔雅》、《毛诗传》并以荼 苦菜也。又《礼》云:"苦菜秀。"案:《易统通卦验玄图》[2]曰:"苦菜生于寒秋 更冬历春 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 叶似苦苣而细 摘断有白汁 花黄似菊。江南别有苦菜 叶似酸浆[3] 其花或紫或白 子大如珠 熟时或赤或黑 此菜可以释劳。案:郭璞[4]注《尔雅》 此乃蘵[5]黄蒢也。今河北谓之龙葵。梁世讲《礼》者 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 至春方生耳 亦大误也。又高诱[6]注《吕氏春秋》曰:"荣[7]而不实曰英。"苦菜当言英 益知非龙葵也。
【注释】
[1]谁谓荼苦:见《诗·邶风·谷风》。
[2]《易统通卦验玄图》: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 未著撰人。
[3]酸浆:草名。
[4]郭璞:字景纯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5]蘵(zhī):蘵草 叶似酸浆 花小而白 中心黄 江东以作菹食。
[6]高诱:东汉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著有《吕氏春秋注》等。
[7]荣:开花。
【译文】
《诗经》上说:"谁谓荼苦?"《尔雅》《毛诗传》都以荼为苦菜。此外 《礼记》上说:"苦菜秀。"按:《易统通卦验玄图》上说:"苦菜生长于寒冷的秋天 经冬历春 到夏天就长成了。"现在中原一带的苦菜就是这样的。它又名游冬 叶子像苦苣而比苦苣细小 摘断后有白色的汁液 花黄色像菊花。江南一带另外有一种苦菜 叶子像酸浆草 它的花有的紫有的白 结的果实有珠子那么大 成熟时颜色有的红有的黑。这种菜可以消除疲劳。按:郭璞注的《尔雅》中 认为这种苦菜就是蘵草 即黄蒢。现在河北一带把它叫做龙葵。梁朝讲解《礼记》的人 把它当做中原的苦菜 它既没有隔年的宿根 又是在春天才生长 这也是一个大的误释。另外高诱在《吕氏春秋》注文中说:"只开花不结实的叫英。"苦菜的花就应当叫做英 由此更说明它不是龙葵。

【原文】
《月令》[1]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 马薤[2]也。"《说文》云:"荔 似蒲[3]而小 根可为刷。"《广雅》[4]云:"马薤 荔也。"《通俗文》亦云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云:"荔挺不出 则国多火灾。"蔡邕[5]《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 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 人或种于阶庭 但呼为旱蒲 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马苋堪食 亦名豚耳 俗名马齿。江陵尝有一僧 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 年始数岁 俊晤[6]善体物 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绍亲讲《礼》名儒 尚误如此。
【注释】
[1]《月令》:《礼记》篇名。
[2]马薤(xiè):草本植物名。
[3]蒲:草本植物名。
[4]《广雅》:训诂书。
[5]蔡邕(yōng):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6]俊晤:亦作"俊悟"。聪明卓异。
【译文】
《月令》说:"荔挺出。"郑玄作的注释说:"荔挺就是马薤。"《说文解字》说:"荔像蒲而较小 根可做刷子。"《广雅》说:"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称它为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说:"荔草茎儿长不出 则国家多火灾。"蔡邕的《月令章句》说:"荔草以它的茎儿冒出地面。"高诱注释《吕氏春秋》说:"荔草的茎儿冒出来。"这样看来 郑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为草名是错误的了。这种草在河北地区的沼泽地带到处都有。江东地区则少有此物 有的人把它种在阶庭内 只不过是称它为旱蒲 所以就不知道马薤的名字。讲解《礼记》的人竟把它当成马苋;马苋是可以吃的 也叫做豚耳 俗名叫马齿。江陵曾经有一位僧人 脸形上宽下窄;刘缓的小儿子叫民誉 年龄才几岁 却异常聪明 善于描摹事物 他看见这位僧人就说:"他的脸像马苋。"民誉的伯父刘縚因此就称呼这位僧人叫荔挺法师。刘縚本人就是讲解《礼记》的有名学者 尚且会有这样的误解。

【原文】
《诗》云:"将其来施施。"《毛传》云:"施施 难进之意。"郑《笺》[1]云:"施施 舒行兒也。"《韩诗》[2]亦重为施施。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 悉单为施 俗遂是之 恐为少误。
【注释】
[1]郑《笺》:郑玄对《毛诗》的注释。
[2]《韩诗》:《诗》今文学派之一 汉初韩婴所传。
【译文】
《诗经》说:"将其来施施。"《毛传》说:"施施 难以前进的意思。"郑玄《笺》说:"施施 缓缓行走的样子。"《韩诗外传》也是重叠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诗》都写作"施施"。江南过去的《诗经》版本 全都单写作"施" 众人就认可了它 这恐怕是个小小的错误。

【原文】
《礼》云:"定犹豫 决嫌疑[1]。"《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2]曰:"五尺大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 犬好豫在人前 待人不得 又来迎候 如此返往 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 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3] 善登木。"犹 兽名也 既闻人声 乃豫缘木 如此上下 故称犹豫。狐之为兽 又多猜疑 故听河冰无流水声 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 虎卜[4]。"则其义也。
【注释】
[1]定犹豫 决嫌疑:《礼记·曲礼》:"决嫌疑 定犹与。"
[2]《尸子》:书名。《隋书·经籍志》:"《尸子》二十卷 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
[3]麂(j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
[4]虎卜:卜筮的一种。传说虎能以爪画地 观奇偶以卜食 后人效之为一种卜术 称虎卜。
【译文】
《礼经》说:"定犹豫 决嫌疑。"《离骚》说:"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学者没有进行解释的。按:《尸子》说:"五尺长的狗叫做犹。"《说文解字》说:"陇西把犬子叫做犹。"我认为人带着狗行走 狗喜欢预先走在人的前面 等人等不到 又返回来迎候 像这样来来去去 直到一天结束 这就是"豫"字具有游移不定的含义的原因 所以叫做犹豫。也有的人根据《尔雅》的说法:"犹的样子像麂 善于攀登树木。"犹是一种野兽的名称 听到人声后 就预先攀援树木 像这样上上下下 所以叫做犹豫。狐狸作为一种野兽 又性多猜疑 所以要听到河面冰层下没有流水声 然后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语说:"狐疑 虎卜。"就是这个含义。

【原文】
《左传》曰:"齐侯[1]秠 遂敩。"《说文》云:"秠 二日一发之疟。敩 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 本是间日一发 渐加重乎故 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秠疟 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秠为疥 杜征南[2]亦无解释 徐仙民音介 俗儒[3]就为通云:"病疥[4] 令人恶寒 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 何足可论 宁有患疥转作疟乎?
【注释】
[1]齐侯:指齐景公。
[2]杜征南:即杜预 字元凯。西晋人。位征南大将军 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3]俗儒:浅陋迂腐的儒士。
[4]疥(jiè):疥疮 即由疥虫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译文】
《左传》说:"齐侯秠 遂敩。"《说文》说:"秠是两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敩是有热度的疟疾。"按:齐侯的病 本来是两天发作一次 较原来逐渐加重 所以成了诸侯忧虑的事。现在北方仍然叫做秠疟 发音为"皆"。而世间的传本大多把"秠"写作"疥" 杜预也没有作解释 徐仙民注音作"介" 浅薄的学者依照这个说法为之疏通说:"患了疥疮 使人产生畏寒的症状 就转变成了疟疾。"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疥癣这种小毛病 有什么值得说的 难道会有生疥疮而转变成疟疾的吗?

【原文】
《尚书》曰:"惟影响[1]。"《周礼》云:"土圭[2]测影 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3]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 皆当为光景[4]之景。凡阴景者 因光而生 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5] 《广雅》云:"晷柱[6]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乡 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 甚为失矣。
【注释】
[1]影响:影子和回声。
[2]土圭(guī):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
[3]图影:画面上的景物。
[4]光景:光和阴影。景 后作"影"。
[5]景柱:即影柱。古代测日影 定时刻的表柱。
[6]晷柱:即晷表 日晷上测量日影的标竿。
【译文】
《尚书》说:"惟影响。"《周礼》说:"土圭测影 影朝影夕。"《孟子》说:"图影失形。"《庄子》说:"罔两问影。"像这些"影"字 都应当做"光景"的"景"。凡是阴景 都是因为有光才产生的 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称为景柱 《广雅》说:"晷柱挂景。"都是这样的。到了晋代葛洪的《字苑》中 才开始在旁边加"乡" 注音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书》《周礼》《庄子》《孟子》中的"景"字改从葛洪《字苑》中的"影"字 这是十分错误的。

【原文】
太公《六韬》[1] 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2]。"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案诸陈队 并作陈 郑之陈。夫行陈之义 取于陈列耳 此六书[3]为假借也 《苍》[4]、《雅》及近世字书 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 独阜傍作车 纵复俗行 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注释】
[1]《六韬》:古代兵书名。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2]鱼丽之陈:军阵名。
[3]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苍》:《苍颉篇》。
【译文】
姜太公的《六韬》 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说:"为鱼丽之陈。"俗本多写作"阜"字旁加车乘的"车"字。按:以上几个陈队 都写作陈国、郑国的"陈"。行陈的含义 是从"陈列"这个词中取用过来的 这在六书中就是假借 《苍颉篇》《尔雅》以及近世的字书 都没有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中 唯独是"阜"旁加"车"字 即使俗体流行 也不应该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中的"陈"字作"阵"字。

【原文】
《易》有蜀才注 江南学士 遂不知是何人。王俭[1]《四部目录》 不言姓名 题云:"王弼[2]后人。"谢炅、夏侯该[3] 并读数千卷书 皆疑是谯周[4];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 云:"姓范名长生 自称蜀才。"南方以晋家渡江[5]后 北间传记 皆名为伪书 不贵省读[6] 故不见也。
【注释】
[1]王俭:南齐琅邪临沂人 字仲宝。曾任秘书丞等职。撰有《七志》《元徽四部书目》等书。
[2]王弼(bì):三国魏山阳人 字辅嗣。曾任尚书郎。著有《道略论》 并注《易》《老子》。
[3]夏侯该:此人应为撰《汉书音》《四声韵略》的夏侯泳 为南朝梁人。
[4]谯周:三国蜀巴西西充国人 字允南。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百余篇。
[5]晋家渡江:指西晋灭亡后 司马睿在长江以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6]省读:阅读。
【译文】
《易经》有蜀才作注的本子 江南的学士 竟然不知道蜀才是什么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 也没有谈他的姓名 写作:"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都是读了数千卷书的人 他俩都怀疑这人是谯周;而《蜀李书》(一名《汉之书》)上说:"这人姓范 名长生 自称蜀才。"在南方 因为晋朝渡江之后 北方的传记 都被指为伪书 人们不重视阅读它们 所以没见到这段文字。

【原文】
《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1] 博览经籍 偏精班《汉》 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2] 不坠家业。读班史[3] 呼为田肎。梁元帝尝问之 答曰:"此无义可求 但臣家旧本 以雌黄改'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 见本为"肎"。
【注释】
[1]刘显:字嗣芳 沛国相人。以精研《汉书》著称。《梁书》有传。
[2]显子臻:《梁书·刘显传》:"显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又刘臻在《隋书·文学》有传。
[3]班史:指班固的《汉书》。
【译文】
《汉书》说:"田肎贺上。"江南的版本都把"肎"写作"宵"字。沛国人刘显 博览经籍 特别精研班固的《汉书》 梁代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 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时 读作"田肎"。梁元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他 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求 只是因为我家里传下的旧本中 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肎'字。"梁元帝也没办法难住他。我到江北时 看见那里的版本就写作"肎"。

【原文】
简策[1]字 竹下施朿[2] 末代隶书[3] 似杞、宋之宋[4] 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傍应为朿 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 遂以荚为正字 以策为音 殊为颠倒。《史记》又作悉字 误而为述 作妬字 误而为姤 裴、徐、邹[5]皆以悉字音述 以妬字音姤。既尔 则亦可以亥为豕字音 以帝为虎字音乎?
【注释】
[1]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
[2]朿:音次。
[3]隶书:字体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 普遍使用于汉魏。
[4]杞、宋:春秋时的两个国名。
[5]裴:即裴盙 字龙驹。徐:即徐广 字野民。邹:即邹诞生。
【译文】
简策的"策"字 是"竹"下面放一个"朿" 后代的隶书 写得就像杞国、宋国的"宋"字 也有在"竹"下放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该是"朿" 现在也写成"夹"一样。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就是以"荚"为正字 以"策"作读音 完全弄颠倒了。《史记》又在写"悉"字时 误写成"述" 在写"妬"字时 误写成"姤" 裴盙、徐广、邹诞生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 用"妬"字给"姤"字注音。既然这样 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 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原文】
《太史公记》[1]曰:"宁为鸡口 无为牛后。"此是删[2]《战国策》耳。案:延笃[3]《战国策音义》曰:"尸 鸡中之主。从 牛子。"然则 "口"当为"尸" "後"当为"從" 俗写误也。
【注释】
[1]《太史公记》:汉、魏、南北朝人称司马迁《史记》为《太史公记》。
[2]删:节取 采取。
[3]延笃:字叔坚。汉南阳人。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 以文章名于时。
【译文】
《史记》说:"宁为鸡口 无为牛后。"这是节取《战国策》中的文字。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 鸡中之主。从 牛子。"这样看来 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 牛後的"後"字应当作"從"字 世俗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原文】
《太史公》[1]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 生于炻媚 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妬媚之诛[2]。"此二"媚"并当作"睐"[3] 睐亦妬也 义见《礼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4]后妬盇。"王充《论衡》云:"妬夫盇妇生 则忿怒斗讼。"益知睐是妬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5]贲赫耳 不得言媚。
【注释】
[1]《太史公》:即《史记》。
[2]妬(dù)媚之诛:此言赵飞燕事。赵飞燕为汉成帝皇后 与其妹赵昭仪专宠十余年 皆无子。成帝死后 司隶解光奏言赵氏杀后宫所产诸子 汉哀帝未予追究。平帝即位 赵飞燕被废为庶人 遂自杀。
[3]睐(lài):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
[4]常山宪王:即刘舜。汉景弟少子 立为常山王。卒谥宪。
[5]意:怀疑。
【译文】
《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 生于炻媚 以至灭国。"另外 《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妬媚之诛。"这两个"媚"字都应当作"睐"字 眯也就是妬 这个字的含义见于《礼记》《三苍》。况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后妬盇。"王充《论衡》说:"妬夫盇妇生 则忿怒斗讼。"更可明白"睐"是"妬"的别名。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 是因为他怀疑贲赫 所以不能说成"媚"。

【原文】
《汉书》云:"中外禔[1]福。"字当从示。禔 安也 音匙匕之匙 义见《苍》、《雅》、《方言》[2]。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3] 多误从手[4] 属文者对耦[5] 并为提挈之意 恐为误也。
【注释】
[1]禔:颜师古注:"禔 安也。"
[2]《苍》、《雅》:指《三苍》和《尔雅》。
[3]江南书本:指在江南地区通行的写本。
[4]多误从手:赵曦明曰:"下云'恐为误' 则此处'误'字衍。"
[5]对耦:也作对偶。指字句两两相对 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译文】
《汉书》说:"中外禔福。""禔"字应当从"礻"。禔 安的意思 发音是匙匕的"匙" 其含义见于《三苍》《尔雅》《方言》。河北的学士都说是这样的。而江南的写本中 这个字多从手 撰写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 都把它当成提挈的意思 恐怕是错的。

【原文】
《汉明帝纪》[1]:"为四姓小侯立学[2]。"按:桓帝加元服[3] 又赐四姓及梁、邓小侯帛 是知皆外戚[4]也。明帝时 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小侯者 或以年小获封 故须立学耳。或以侍祠猥朝[5] 侯非列侯[6] 故曰小侯 《礼》云:"庶方小侯[7]。"则其义也。
【注释】
[1]《汉明帝记》:此应为《后汉书·明帝纪》。赵曦明曰:"'汉'上当有'后'字。"
[2]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为小侯。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 号四姓小侯 置'五经'师。以非列侯 故曰小侯。"立学:设置学校。
[3]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
[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5]侍祠:侍祠侯。应劭《汉官典职》有四姓侍祠侯。
[6]列侯:诸侯。指王子封为侯者。
[7]庶方小侯:《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 人天子之国曰某人 于外曰子 自称曰孤。"
【译文】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礼 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 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明帝的时候 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为小侯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 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 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侯 所以叫做小侯 《礼记》说:"庶方小侯。"就是它的含义。

【原文】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1]鱼。"多假借为鳣鲔[2]之鳣;俗之学士 因谓之为睧鱼。案: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3] 长一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 况三乎?鳣又纯灰色 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 大者不过三指 黄地黑文 故都讲[4]云:"蛇鳝 卿大夫服之象[5]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6] 皆作"鳝"字。孙卿[7]云:"鱼鳖鳝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 蚕似睾[8]。"并作"鳣"字。假"鳣"为"鳝" 其来久矣。
【注释】
[1]鳝:黄鳝。此字原作"睭" 为"鳝"的异体字。
[2]鲔(wěi):即鲟鱼。
[3]奁(lián):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 作圆形、长方形或多边形。
[4]都讲:门弟子中成绩优良者。
[5]象:征象。
[6]《续汉书》:晋秘书监司马彪撰;《搜神记》:志怪之书。晋干宝撰。
[7]孙卿:即荀卿。
[8]睾:鳞翅目昆虫的幼虫。青色 似蚕 大如手指。
【译文】
《后汉书》说:"鹳雀口衔三条鳝鱼。"这个鳝字大多假借为鳣、鲔的"鳣"字。那些世俗的学者 因此而称呼它为睧鱼。按:魏武《四时食制》说:"鳣鱼大如五斗奁 长度为一丈。"郭璞在《尔雅》注文中说:"鳣鱼长度为二三丈。"哪里会有鹳雀能够衔得起一条鳣鱼的 何况是三条呢?而且鳣鱼是纯灰色 身上没有花纹。鳝鱼长的不过三尺 大的粗细不超过三指 黄的底色黑的花纹 所以门弟子中成绩伏良者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续汉书》及《搜神记》也说到此事 都写作"鳝"字。荀卿说:"鱼鳖鳝鳣。"以及《韩非子》《说苑》都说:"鳣像蛇 蚕像睾。"都写作"鳣"字。假借"鳣"作"鳝" 由来已久了。

【原文】
《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肺[1]。"此是削札牍之柿耳。古者 书误则削之 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2]为削 王褒《童约》曰:"书削代牍[3]。"苏竟[4]书云:"昔以摩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云:"伐木浒浒[5]。"毛《传》云:"浒浒 柿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 俗本因是悉作脯腊之脯 或为反哺[6]之哺。学士因解云:"削哺 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 亦为妄矣!此是风角[7]占候耳。《风角书》[8]曰:"庶人风者 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 何由可转也?
【注释】
[1]削肺:即削札牍时削下的碎片。
[2]札: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3]牍(dú):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4]苏竟:字伯况 扶风平陵人。
[5]浒浒(hǔ):伐木声。
[6]反哺:鸟雏长成 衔食喂养其母。
[7]风角:古代占候之术。
[8]《风角书》:讲风角占候之书。
【译文】
《后汉书·杨由传》说:"风吹削肺。"这个"肺"就是削札牍的"柿"。古时候 字写错了就把它刮削掉 所以《左传》说"削而投之"就是这个意思。也有把"札"叫做"削"的 王褒《童约》说:"书削代牍。"苏竟的信中说:"昔以摩研编削之才。"都是"札"作"削"的证据。《诗经》说:"伐木浒浒。"毛《传》解释说:"浒浒 柿貌也。"史官们用假借之法把"柿"字改成了肝肺的"肺"字 世上流行的版本又据此全都写成了脯腊的"脯"字 或者写作反哺的"哺"字。学者们因此解释《后汉书》中的"削哺"一词说:"削哺 是屏障之名。"这种解释既无证据 也只能算是主观臆测了。"风吹削哺"讲的是风角占候。《风角书》上说:"庶人风者 拂地扬尘转削。"如果"削"是指屏障 怎么可能转动呢?

【原文】
《晋中兴书》[1]:"太山[2]羊曼[3] 常颓纵任侠 饮酒诞节[4] 兖州号为濌伯[5]。"此字皆无音训。梁孝元帝常谓吾曰:"由来不识。唯张简宪[6]见教[7] 呼为嚃羹[8]之嚃。自尔便遵承之 亦不知所出。"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谥也 江南号为硕学[9]。案:法盛世代殊近 当是耆老[10]相传;俗间又有濌濌[11]语 盖无所不施 无所不容之意也。顾野王[12]《玉篇》误为黑傍沓。顾虽博物 犹出简宪、孝元之下 而二人皆云重边。吾所见数本 并无作黑者。重沓是多饶积厚之意 从黑更无义旨。
【注释】
[1]《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所撰 全书共七十八卷 一作八十卷。何法盛在宋孝武帝时为奉朝请 校书东宫。
[2]太山:即泰山。
[3]羊曼:字祖延 晋代人。为人不拘礼法。
[4]诞节:放纵而不拘小节。
[5]濌(tà)伯:放纵豁达之人。
[6]张简宪:即张缵 字伯绪 谥号简宪。
[7]见教:教导我。见 用在动词前 指称自己。
[8]嚃(tà)羹:吃羹时不加咀嚼连菜吞下。
[9]硕学:博学的人。硕 大。
[10]耆(qí)老:老年人。耆 古代六十岁称耆 也泛指年纪大。
[11]濌(tà):重复 重叠。
[12]顾野王:南朝陈人 精通经史 著有《玉篇》三十卷。
【译文】
《晋中兴书》说:"太山的羊曼 曾经是为人疏慢放纵、扶弱济贫 好酒贪杯、漫无节制 兖州那里的人把他称为濌伯。"这个"濌"字的意思各种书里都没有进行解释。梁孝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前不认识这个字。只有张简宪曾经教过我 把它叫做'嚃'羹的嚃字。从那以后我就遵从这个读音了 也不知道它的出处。"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的谥号 江南地区的人称他为饱学之士。按:著《晋中兴书》的何法盛离我们年代很近 那个"濌"字应当是老人们传下来的。社会上又有"濌濌"这个词语 大致是无所不施、无所不容的意思。顾野王的《玉篇》误写为黑旁加沓。顾野王这人虽然博学多闻 但他的学识还是在张缵、梁孝元帝之下 而后二人都说是重字边。我所见到的几个本子 都没有作黑旁的。重沓是多饶积厚的意思 从黑旁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含义何在了。

【原文】
《古乐府》歌词 先述三子 次及三妇 妇是对舅姑之称。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 调弦未遽央[1]。"古者 子妇供事舅姑 旦夕在侧 与儿女无异 故有此言。丈人亦长老之目 今也俗犹呼其祖考[2]为先亡丈人。又疑"丈"当作"大" 北间风俗 妇呼舅为大人公。"丈"之与"大" 易为误耳。近代文士 颇作《三妇诗》 乃为匹嫡并耦己[3]之群妻之意 又加郑、卫之辞[4] 大雅君子[5] 何其谬乎?
【注释】
[1]未遽央:仓促未尽的意思。
[2]祖考:指已故的祖辈、父辈。
[3]耦己:成双。
[4]郑、卫之辞:指春秋时郑国、卫国的歌词。后用以代指淫荡的文学作品。
[5]大雅君子:指道德才学俱佳者。
【译文】
《古乐府·相逢行》的歌词 先记述三个儿子 其次才述及三个媳妇。媳妇是相对公婆而言的称呼。这首歌词的末章说:"丈人且安坐 调弦未遽央。"古时候 媳妇供养侍奉公婆 早晚都在两老身旁 与儿女没有两样 所以歌词中有这些话。丈人也可作为长辈老人的称呼 现在的习惯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称为先亡丈人。我又怀疑"丈"字应当写作"大"字 北方地区的风俗 媳妇称呼公公为大人公。"丈"字与"大"字 是很容易误写的。近代的文士 有很多人写有《三妇诗》 内容却是描写自己与妻妾配对成双的事 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词句 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为什么如此荒谬呢?

【原文】
《古乐府》歌百里奚[1]词曰:"百里奚 五羊皮 忆别时 烹傍伏雌 吹扊扊[2];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当作炊煮之"炊"。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键 关牡也 所以止扉 或谓之剡移[3]。"然则当时贫困 并以门牡木作薪炊耳。《声类》作扊 又或作启。
【注释】
[1]百里奚:春秋时秦穆公贤相。
[2]扊扊(yǎnyǎn):门闩。
[3]剡(yǎn)移:门闩。
【译文】
《古乐府》歌咏百里奚的歌词说:"百里奚 五羊皮 忆别时 烹傍伏雌 吹扊扊;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字应当写作炊煮的"炊"。按:蔡邕的《月令章句》说:"键 就是关牡 是用它来闩门的 有人也称它为剡移。"这样看来 百里奚夫妇当时很贫困 把门闩也当做薪柴烧了。这个字《声类》写作"扊" 有的书也写作"启"。

【原文】
或问:"《山海经》 夏禹及益所记 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 如此郡县不少 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 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1] 董卓焚书[2] 典籍错乱 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述 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 出诸药物;《尔雅》周公所作 而云'张仲孝友[3]';仲尼修《春秋》 而《经》[4]书孔丘卒;《世本》[5]左丘明所书 而有燕王喜、汉高祖;《汲冢琐语》[6] 乃载《秦望碑》[7];《苍颉篇》李斯所造 而云'汉兼天下 海内并厕 豨[8]黥[9]韩[10]覆 畔讨灭残';《列仙传》刘向所造 而《赞》云七十四人出佛经;《列女传》亦向所造 其子歆又作《颂》 终于赵悼后[11] 而传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12];皆由后人所羼[13] 非本文也。"
【注释】
[1]秦人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
[2]董卓焚书:指东汉末年董卓作乱时 烧概观阁 焚烧经典之事。
[3]张仲孝友:张仲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张仲 西周宣王时人 比周公晚百余年。
[4]《经》:此处指《左传》。
[5]《世本》:书名。本书主要记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等。
[6]《汲冢琐语》:西晋太康二年 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 得《琐语》一书 本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卜梦妖怪之事。
[7]《秦望碑》:指秦始皇东游秦望山时所立的碑。
[8]豨(xī):指汉人陈稀。
[9]黥(qíng):黥刑 墨刑。
[10]韩:指韩信。
[11]赵悼后:战国时期赵悼襄王赵偃之后。
[12]嫕(yì):性情和蔼可亲。
[13]羼(chàn):本为群羊杂居 引申为错乱混杂。
【译文】
有人问:"《山海经》这本书 是由夏禹和伯益记述的 而里面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 像这一类的秦、汉地名不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回答说:"史书上的缺疑 由来已久了 再加上秦人毁灭学术 董卓焚烧书籍 典籍发生错乱 造成的问题还不止于您说的这些。比如像《本草》这本书是神农所记述的 然而里面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汉代的郡县名称 出产各种药物;《尔雅》是周公撰写的 而书中却说出'张仲孝友'的话;孔子修订《春秋》 而《春秋左氏传》却写着孔子死亡的语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写的 而里面却有燕王喜、汉高祖之名;《汲冢琐语》发掘于战国时代 里面却记载有《秦望碑》的文字。《苍颉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写 里面却说'汉朝兼并天下 海内英雄竞相参与 陈稀被旋墨刑 韩信遭败覆 叛臣被讨伐 残贼被消灭';《列仙传》是西汉人刘向所撰写 而书中的《赞》却说有七十四人出自佛经;《列女传》也是刘向所撰写 他的儿子刘歆又写了《列女传颂》 记事终止于赵悼后 而传中却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以上所述都是由后人掺杂进去的 不是原文。"

【原文】
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1]?"答曰:"张敞[2]者 吴人 不甚稽古[3] 随宜记注 逐乡俗讹谬 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 故以祠代鸱字;呼绀为禁 故以糸傍作禁代绀字;呼盏为竹简反 故以木傍作展代盏字;呼镬字为霍字 故以金傍作霍代镬字;又金傍作患为臀字 木傍作鬼为魁字 火傍作庶为炙字 既下作毛为髻字;金花则金傍作华 窗扇则木傍作扇[4];诸如此类 专辄[5]不少。"
【注释】
[1]《东宫旧事》:书名。《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 未著撰人 《旧唐书·经籍志》题张敞撰 与颜氏同。鸱尾:宫殿屋脊正脊两端构件上的装饰。
[2]张敞:晋吴郡吴人 仕至侍中尚书 吴国内史。
[3]稽古:研习古事。
[4]以上十二句 颜氏举"逐乡俗讹谬"而造作的俗字共九例
[5]专辄:专断 专擅。
【译文】
有人问道:"《东宫旧事》为什么称鸱尾为祠尾?"我回答说:"因为作者张敞是吴地人 不太研习古事 随手记述注解 顺从了乡俗的错误 造作了这类字体。吴地人称呼祠祀为鸱祀 所以用祠代鸱字;称呼绀为禁 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绀字;称呼盏为'竹简反'的音 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盏字;称呼镬字为霍字 所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镬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臀字 木旁加鬼代替魁字 火旁加庶代替炙字 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华字表示 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诸如此类 任意妄写的字实在不少。"

【原文】
柏人城[1]东北有一孤山 古书无载者。唯阚骃[2]《十三州志》以为舜纳于大麓 即谓此山 其上今犹有尧祠焉;世俗或呼为宣务山 或呼为虚无山 莫知所出。赵郡士族有李穆叔、季节[3]兄弟 李普济 亦为学问 并不能定乡邑此山。余尝为赵州佐 共太原王邵读柏人城西门内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徐整所立 铭曰:"山有巏嵍[4] 王乔[5]所仙[6]。"方知此巏嵍山也。巏字遂无所出。嵍字依诸字书 即旄丘[7]之旄也。旄字 《字林》一音亡付反 今依附俗名 当音权务耳。入邺 为魏收说之 收大嘉叹[8]。值其为《赵州庄严寺碑铭》 因云:"权务之精。"即用此也。
【注释】
[1]柏人城: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唐山市西。
[2]阚(kàn)骃:字玄阴。北魏敦煌人。著有《十三州志》。
[3]李穆叔、季节:李公绪、李概兄弟。李公绪博通经史 著有《典言》《礼质疑》《丧服章句》《古今略纪》《赵纪》《赵语》等。
[4]巏嵍(quánwù):即尧山 在今河北隆尧西。
[5]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6]仙:名词用作动词。成仙、修仙。
[7]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8]嘉叹:赞叹。
【译文】
柏人城东北有一座孤山 古书中没有记载它的。只有阚骃的《十三州志》认为舜进入大麓 就是说的这座山 它的上面现在还有尧的祠庙;世人有的称它为宣务山 有的称它为虚无山 没有谁知道这些称呼的来历。赵郡的士族中有李公绪、李概兄弟和李普济 也可算有学问的人 都不能判定他们家乡这座山的名称。我曾经担任赵州佐 与太原的王邵一起读柏人城西门内的石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的民众为县令徐整竖立的 上面的铭文说:"有一座巏嵍山 是王子乔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这山就是巏嵍山。巏字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嵍字依照各种字书 就是旄丘的"旄"字;《字林》给旄字注一音作亡付反 现在依照通俗的名称 应当读作"权务"的音。我到邺城后 给魏收说了这件事 魏收对此大加赞许。正赶上他撰写《赵州庄严寺碑铭》 于是写了"权务之精"这句话 就是使用了我说的这个典故。

【原文】
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 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又云鼓[1] 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皆以五为节。《西都赋》[2]亦云:'卫以严更之署。'所以尔者 假令正月建寅[3] 斗柄[4]夕则指寅 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 凡历五辰。冬夏之月 虽复长短参差 然辰间辽阔 盈不过六 缩不至四 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 历也 经也 故曰五更尔。"
【注释】
[1]鼓:卢文瘫谓此鼓字衍。
[2]《西都赋》: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
[3]建寅:夏历以寅月为岁首 故称"建寅"。
[4]斗柄:北斗七星中 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 称作"杓"。
【译文】
有人问:"一夜为什么有五更?'更'字作什么解释?"我回答说:"汉、魏以来 一夜的五个时辰被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又叫做鼓 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也叫做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都是以五来划分时间段落。《西都赋》也说:'卫以严更之署。'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假如把正月作为建寅之月 北斗星的斗柄日落时就指向寅的区间 日出时就指向午的区间;从寅时到午时 共经历了五个区间。冬天和夏天的月份 白昼和夜晚的时间虽然又长短不齐 但是对时辰的宽广来说 增长不会超过六个时辰 减短不会低于四个时辰 进退常在五个时辰之间。更 是经历、经过的意思 所以说叫五更。"

【原文】
《尔雅》云:"术 山蓟也。"郭璞注云:"今术似蓟而生山中[1]。"案:术叶其体似蓟 近世文士 遂读蓟为筋肉之筋 以耦地骨用之[2] 恐失其义。
【注释】
[1]术、蓟:均为草名。
[2]以耦地骨用之:意为"以'山蓟(筋)'与'地骨'为对偶。"耦 通"偶"。地骨 桐杞。
【译文】
《尔雅》说:"术 就是山蓟。"郭璞的注说:"术像蓟 生长在山中。"按:术的叶子其形状就像蓟 近代的文人 竟然把蓟读成筋肉的筋 以"山蓟(筋)"作为"地骨"的对偶来使用它 恐怕失去了它的正确发音。

【原文】
或问:"俗名傀儡子[1]为郭秃 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 滑稽戏调[2] 故后人为其象 呼为郭秃 犹《文康》[3]象庾亮耳。"
【注释】
[1]傀儡(kuǐlěi)子:即傀儡戏 现在通称作木偶戏。
[2]戏调:开玩笑。
[3]《文康》:乐舞名。又名《礼毕》。因扮演晋太尉庾亮 亮谥号为文康 故名。
【译文】
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 有什么典故出处吗?"我回答说:"《风俗通》上面讲:'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 善于滑稽调笑 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的形象作傀儡 把它叫做郭秃 就像《文康》乐舞中出现庾亮的形象一样。"

【原文】
客有难主人曰:"今之经典 子皆谓非 《说文》所言 子皆云是 然则许慎胜孔子乎?"主人拊掌[1]大笑 应之曰:"今之经典 皆孔子手迹耶?"客曰:"今之《说文》 皆许慎手迹乎?"答曰:"许慎检[2]以六文[3] 贯[4]以部分[5] 使不得误 误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从意 何况书写流传耶?必如《左传》止戈为武 反正为乏 皿虫为蛊 亥有二首六身之类 后人自不得辄改也 安敢以《说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专以《说文》为是也 其有援引经传 与今乖[6]者 未之敢从[7]。又相如《封禅书》曰:'导[8]一茎六穗于庖[9] 牺[10]双觡[11]共抵之兽。'此导训择 光武诏云:'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是也。而《说文》云:'是禾名。'引《封禅书》为证;无妨自当有禾名 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茎六穗于庖' 岂成文乎?纵使相如天才鄙拙 强为此语;则下句当云'麟双觡各共抵之兽' 不得云牺也。吾尝笑许纯儒 不达文章之体 如此之流 不足凭信。大抵[12]服其为书 隐括[13]有条例[14] 剖析穷根源 郑玄注书 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 则冥冥[15]不知一点一画 有何意焉。"
【注释】
[1]拊(fǔ)掌:拍手 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
[2]检:考查 察验。
[3]六文:指六书。
[4]贯:通。
[5]部分:按部首分类。
[6]乖:差别 不同。
[7]未之敢从:即"未敢从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8]导:选择。
[9]庖:厨房。
[10]牺:宗庙祭祀的牲畜。
[11]觡(gé):骨角。
[12]抵:角的底部。
[13]隐括:此指修订。
[14]条例:体例。
[15]冥冥:懵懂无知的样子。
【译文】
有位客人非难我说:"今天的经典 你都说不对 《说文》所说的 你都说对 这么说来 许慎比孔子还高明吗?"我拍手大笑 回答他说:"今天的经典 都是孔子的亲笔手迹吗?"客人说:"今天的《说文》 都是许慎的亲笔手迹吗?"我回答道:"许慎用六书来检验文字 用分出的部首贯串全书 使它们不致出现错误 出现错误就能发现。孔子保留文句的含义而不讨论文字本身。前辈学者尚能改动经典的文字以顺从文句的含义 何况经过书写流传呢?必须是像《左传》里所说的止戈为武 反正为乏 皿虫为蛊 亥有二首六身这类情况 后人自然不能随便改动 哪能用《说文》来校订它们的是非呢?况且我也不是只以《说文》为是 《说文》中有援引经传的文句 与今天的经传文句不相符合的 我就不敢顺从它。又比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导一茎六穗于庖 牺双觡共抵之兽。'这个导字就解释作择 汉光武帝的诏书说'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的导字 就是这个含义。而《说文》却说:'是禾名。'并引《封禅书》为证。我们不妨说本来就有一种禾叫 却不是司马相如在《封禅书》中使用的。否则 '禾一茎六穗于庖' 难道能成文句吗?就算是司马相如的天资低下拙劣 很勉强地写下了这句话;那么下一句也应当说'麟双觡各共抵之兽' 而不应该说'牺'。我曾经嘲笑许慎是一个专一于文字的纯粹儒者 不懂得文章的体制 像这一类情况 就不足以凭信。但总的说来我佩服许慎撰写的这本书 审定文字有条例可依 剖析文字含义能够穷尽它的根源 郑玄注解经书 往往引用《说文》作为证据。如果我们不相信《说文》的说法 就会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文字的一点一画还有什么意义。"

【原文】
案:弥矱[1]字从二间舟 《诗》云:"矱之秬秠[2]"是也。今之隶书 转舟为日;而何法盛《中兴书》[3]乃以舟在二间为舟航字 谬也。《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 《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 《汉书》以货泉[4]为白水真人 《新论》[5]以金昆为银 《国志》[6]以天上有口为吴 《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 《宋书》以召刀为邵 《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如此之例 盖数术[7]谬语 假借依附 杂以戏笑耳。如犹[8]转贡字为项 以叱为七 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读乎?潘、陆[9]诸子《离合诗》、《赋》、《矲卜》[10]、《破字经》[11] 及鲍昭[12]《谜字》 皆取会流俗[13] 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注释】
[[1]]弥矱(yuē):绵延。
[2]秬(jù)、秠:黑黍。
[3]《中兴书》:即《晋中兴书》。
[4]货泉:东汉王莽时货币名。钱币上有"货泉"二字。
[5]《新论》:汉桓谭撰。已佚。
[6]《国志》:即《三国志》。西晋陈寿撰。
[7]数术:即术数。有关天文、历法、占卜方面的学问。
[8]如犹:当作犹如。
[9]潘、陆:指潘岳、陆机 均为西晋文学家。
[10]《矲(bà)卜》:占卜书名。矲 古代占卜时日的器具 后称为"星盘"。
[11]《破字经》:书名。破字 即拆字。
[12]鲍昭:即鲍照 南朝宋文学家。
[13]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译文】
按:弥矱的镬字从二间舟 就是《诗经》说的"矱之秬秠"的矱字。现在的隶书 把舟改写为日。而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却以舟在二间为舟航的航字 这是错误的。《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字 《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字 《汉书》以货泉二字拆开作白水真人四字 《新论》以金昆为银字 《三国志》以天上有口为破字 《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字 《宋书》以召刀组成邵字 《周易参同契》以人背负告为造字。像这一类例子 都是玩弄术数的荒谬言语 不过是假托附会 把游戏玩笑穿插在中间罢了。就好像把贡字转变成项字 把叱字当成七字一样 哪里能用这种方法审定文字的读音呢?潘岳、陆机诸人的《离合诗》《离合赋》《矲卜》《破字经》以及鲍照的《谜字》 都是迎合社会上流行的风气 不能够用来规范的字形字音来评论它们。

【原文】
河间邢芳语吾云:"《贾谊传》云:'日中必熭[1]。'注:'熭 暴也。'曾见人解云:'此是暴疾之意 正言日中不须臾 卒然便昃[2]耳。'此释为当乎?"吾谓邢曰:"此语本出太公《六韬》 案字书 古者曓(暴)晒字与(暴)[3]疾字相似 唯下少异 后人专辄加傍日耳。言日中时 必须暴晒 不尔者 失其时也。晋灼[4]已有详释。"芳笑服而退。
【注释】
[1]熭(wèi):晒干 烤干。
[2]昃(zè):指太阳西斜。
[3](bào):同"暴"。暴疾。
[4]晋灼:晋尚书郎 河南人 著有《汉书音义》。
【译文】
河间人邢芳对我说:"《汉书·贾谊传》上说:'日中必熭。'注解是:'熭 暴也。'我曾经看见有人解释说:'这个暴是暴疾的意思 就是说太阳当顶不一会儿 突然间就西斜了。'这个解释恰当吗?"我对邢芳说:"《贾谊传》中的这句话原本出自太公《六韬》 根据字书看 古时候曓晒的曓字与疾的字很相似 只是下面部分稍微不同 后来的人主观地在曓字旁边加了个日旁。这句话意思是说太阳当顶时 必须暴晒物品 不这样的话 就会失去时机。关于这点晋灼已有详细解释。"邢芳听了我的说明后含笑信服并告退了。

【评析】
《书证》篇主要是对经、史、文章所作的零星考证 内容丰富 考证的结论多数是可信的。当然 由于作者的历史性局限 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准确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就是了。作者撰写本篇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考证本身 意在告诫子孙 读书要广 学问要深 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 要三思而后定结论 不可盲目 不可草率。本篇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颜氏家训勉学原文及译文(颜氏家训全文注释)(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