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八个拜把兄弟排行(他拥兵千万却反叛)
张作霖的八个拜把兄弟排行(他拥兵千万却反叛)而非常讲究绿林义气的张作霖,则始终把郭松龄看作是辅佐儿子张学良的特殊人物。郭松龄的快速升迁与张学良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更与张作霖的寄予厚望有着直接的关系。郭松龄没当上安徽督军,张作霖的解释是:“将来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权,你郭松龄还怕没有位子吗?”张作霖甚至认为,郭松龄与张学良共穿一条裤子都嫌肥,将来的东北就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 除此之外,郭松龄早年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抉择。郭松龄出生于破落的小地主家庭,父母的善良无私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养成了爱民爱兵性格。他经历了日俄战争,目睹了战争对家乡的破坏,从心理上,他是反日的。在早期从军过程中,他加入了同盟会,认同三民主义,有着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他又是一个高傲、刚愎自用、盲目自信、充满野心的人。他打心底对张作霖与日本合作,靠牺牲东北的权益获得日本支持的行为感到不满。郭松龄反奉的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自己入主东北,把东北
郭松龄,乃张作霖心腹爱将,说起郭松龄,不了解奉系军阀历史的话,可能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提起张学良,大家还是非常熟悉的。对于郭松龄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张作霖认为等张学良继承家业后,郭松龄就是“从龙之臣”,未来东北就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
那么又是什么让这位有着崇高地位的奉系高级将领走向反叛的道路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奉系军阀内部的派系。奉军里面,可以分成两派:老派和新派。 以跟随老张打江山出来的老兄弟为一派,称为老派,代表人物是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汤玉麟这些人。他们大多属于草莽,早年打游击为主,之后跟着张作霖打天下,是奉系军阀里面的老人。
除了老派,就是新派。但新派内一派称为“士官系”,军官大多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为杨宇霆、韩麟春、姜登选等。一派称为“讲武系”,汇集了东北讲武学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
郭松龄
奉军内部派系倾轧,士官系打压讲武系。史料记载,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利益之争: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任江苏督军,郭松龄去接安徽督军。不料杨宇霆也想要当封疆大吏。结果杨宇霆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
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气愤地对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对张作霖的不满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郭松龄早年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抉择。郭松龄出生于破落的小地主家庭,父母的善良无私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养成了爱民爱兵性格。他经历了日俄战争,目睹了战争对家乡的破坏,从心理上,他是反日的。在早期从军过程中,他加入了同盟会,认同三民主义,有着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他又是一个高傲、刚愎自用、盲目自信、充满野心的人。他打心底对张作霖与日本合作,靠牺牲东北的权益获得日本支持的行为感到不满。郭松龄反奉的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自己入主东北,把东北改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民主东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野心家。
而非常讲究绿林义气的张作霖,则始终把郭松龄看作是辅佐儿子张学良的特殊人物。郭松龄的快速升迁与张学良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更与张作霖的寄予厚望有着直接的关系。郭松龄没当上安徽督军,张作霖的解释是:“将来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权,你郭松龄还怕没有位子吗?”张作霖甚至认为,郭松龄与张学良共穿一条裤子都嫌肥,将来的东北就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的。
因此,郭松龄部队的武器装备可谓是奉系军阀里最好的,可以说,奉军精锐当时几乎尽在郭松龄麾下。
郭松龄敢于起兵反奉,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民主革命者,与张作霖等旧式军阀有本质区别,同时也与张学良的充分信任和纵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学良秉承父亲张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对郭松龄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这在奉系集团内部早已成为美谈。因此当郭松龄“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时常表示不满”时,张学良对郭松龄则“每表同情”,并不加以制止。
张作霖
同时,张作霖的致命性举措也给他反奉倒戈打了一记强心针。张作霖把奉系近七万精锐交给他,让他守后背秦皇岛(离东北门户山海关一天就到,而且防御兵力还不强),这让他认为可以一波拿下,他认为奉系的力量无法左右他,于是一场反叛就这样酝酿开来。
郭松龄之所以倒戈,冯玉祥和李景林能够与之联合,是重要的外援。有了这个外援,不但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可以得到配合。
那么郭松龄的具体又是如何布置这次反叛的呢?请看下期更新……
文字/榆木
排版/潜渊
图片/源于网络
- END -
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讲事界”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同时也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