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懂得全身而退的证明你成熟了(不妨看看更远的前方)
遇事懂得全身而退的证明你成熟了(不妨看看更远的前方)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轻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总有不能放下的事管理忌讳越权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权力离开鲁公“五世矣”,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破坏了以礼治国的施政举措,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三桓家族只觉得自己当下是受益者,却不知道底下的人也会跟着学,阳虎之类也会反叛他们。有人也许会问:难道不应该提倡授权吗?领导者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管理者,国君领导各级官员,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更好吗?授权不是篡权。篡权是国君的政令不起作用,这样整个组织就陷入了内斗 官员拉帮结派 有的是为了权力欲,有的是为了自保。就像有办公室政治的公司,明争暗斗,权力更迭让人目不暇接,必然摆脱不了“子孙微矣”的结局。
听《樊登讲论语》学习笔记
执法者要有人文关怀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 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曾子所生活的年代是真正的“悲惨世界”,绝对不会比法国大革命时期稳定。那时人民颠沛流离,饿殍遍野。所以曾子跟他即将担任执法官的学生说:“如果你真的侦破了案件,我希望你能够有一点哀矜,有一点难过,而不要太高兴。你要是因为这件事高兴,那就是踩着别人的痛苦往上爬。”
管理忌讳越权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权力离开鲁公“五世矣”,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破坏了以礼治国的施政举措,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三桓家族只觉得自己当下是受益者,却不知道底下的人也会跟着学,阳虎之类也会反叛他们。有人也许会问:难道不应该提倡授权吗?领导者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管理者,国君领导各级官员,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更好吗?授权不是篡权。篡权是国君的政令不起作用,这样整个组织就陷入了内斗 官员拉帮结派 有的是为了权力欲,有的是为了自保。就像有办公室政治的公司,明争暗斗,权力更迭让人目不暇接,必然摆脱不了“子孙微矣”的结局。
总有不能放下的事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轻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一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过,听到孔子击磬,说:"这个人敲得有意思,敲的人应该是有心事吧。”过一会儿他又说:“俗了,俗了,轻径作响的声音是不行的,别人不了解你,你就好好地过自己的生活不就行了。"他听出了孔子内心的声音,孔子音乐里的孤独感。“河水深,你就穿着衣服蹚过去,反正也躲不开。河水不深,把衣服撩起来走过去”,在很多出世之人看来,很多事都没什么好烦恼的,最痛苦的是孔子这样的人,希望能够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推行仁政,还需要跟那些“妖魔鬼怪”打交道。
遇事不决时,不妨看看更远的前方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思考的范围不够大,就称不上“远”;思考的时间不够长,也算不得“远”。如果人无远虑,眼前就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和困难。就像在《论大战略》中,林肯说的,“指南针可以带我们去到想去的地方,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学会绕过脚下的沼泽地”。作为一个有大战略的人,既要能够看到远方,也要能够解决眼下的麻烦。一个人只贪图眼下的利益,很容易让自私、狭隘占据身心,导致每走一步都栖栖遑遑、战战兢兢。
褒贬人,要非常慎重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对于他人,我褒奖了谁,又批评了谁?如果我对谁大肆褒奖,一定是经过了深入考察的。”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在孔子笔下,如果得到一个字的夸奖,那比获得爵禄都光荣,而如果被孔子用一个字批评了,那比被砍头还要难受。比如《春秋》里提到“郑伯克段于鄢”“克”字令郑伯这个人几千年都蒙上了一层灰,因为"克”是针对敌人而言的,而共叔段是郑伯的亲弟弟,孔子用了一个“克”字,大家就知道郑伯“非仁者”。对于尧、舜、禹三代,孔子给了极大的赞扬。
不执着小信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是古代占卜的行为,后演化成了信仰坚定的意思。“贞”是大信用,“谅”是小信用。人不要去为那些没有太大价值的信用而做无谓的坚持和牺牲,要更多地考虑自己是否具有大信。中国古人经常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这与“尾生之信”有相似之处。
工作时,是不是在费力地表演?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申申如也,舒畅而严整的样子。天天如也 和容悦色的情态。要识别一个人生活是不是真的幸福时,不要看他在工作岗位上怎么表现,而要看其居家的状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道德水准、个人修养,要看他下班的状态,看他回到家以后跟家人怎样相处。这样才能够知道,他工作时的表现是不是费力地表演。
老师的行为举止也是一种教育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有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小人儒,把做儒家当作养家糊口的饭碗,村里办红白喜事都得求着他,那么,老师在教学时有所保留完全可以理解。但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是君子儒,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因材施教,所以有的学生会猜测:是不是我交的钱少,所以学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孔子跟学生们解释这件事情,他的教学并没有隐瞒,后边又补充说自己的行为也没有对学生隐瞒。老师的行为、做事的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叫作行不言之教。
不管被命运带到哪里,都能进行创造与开拓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三让天下的举动让孔子大加赞誉,因为礼的核心就是让。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懂得礼让、协作和团结 动物生存就是靠争抢。在《人类简史》中,我们看到人类是因为有了想象力,能够为一个假想的团体而协作,所以能打败虎豹豺狼。懂得礼让才是拥有的前提拼命去争抢,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不妨在人生当中引入随机性的概念,能够拥抱不同,敢于应对各种变化。不是每次出发,都必须到达设定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