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多数师生们靠双脚行走,饿了啃上几口在西安买的锅盔、咸菜垫垫肚子,咱陕西的面食管用,大秦帝国的子弟背上锅盔就能满世界征战。汉中人民迎接师生的方式可谓悲喜交加。古道观张良庙从来不留宿女子,庙规今始为君改,破例招待女生入住。少数教师及家眷路过留坝马道时路遇劫匪,财物受损,此事影响极大,为此留坝县长被免。未雨绸缪的国民政府及时修建的川陕公路让蜀道之难不再难于上青天,千古回音,马蹄声中又混进了汽车鸣笛。这条许多路段沿古褒斜道修建的公路,前不久故宫的7000多箱文物才从这里经过,车辆稀少且时好时坏,拉行李炊具的车辆过柴关岭时要许多学生前拉后退才翻越山岭。苍山新道古关口,这是1938年的春天,秦岭漫山遍野布满了浅浅的新绿,在刚勉强通车不到两年的抗战路——川陕公路汉中到宝鸡段上行走着一群师生,他们是战时由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转向汉中的师生。太原沦陷、潼关震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1)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2)

“喂,忙不忙?听说北师大汉中实验学校即将建成招生,有空陪我去看看吧!”手机里传来朋友的声音。车从天汉大道拐向新建的翠屏西到西二环,明显感觉兴汉新区新建道路的档次不凡,中央绿化带、机非绿化带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生机盎然,让朋友啧啧称赞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把市政工程都做得如此精心,想必学校也是精品。

到了学校附近,看了即将竣工的现场及周围的宣传栏,让朋友感慨:“北师大声名远播,能来汉中这个小城市兴学助教,政府及汉文投领导层功不可没。”闲聊中,朋友这个城固人只知道西北联大在城固,但不知道西北联大就包括如今叫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平师范大学。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3)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城固考院校本部影壁

抗战时期北师大跟汉中的渊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作为汉中人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跟西南联大齐名的西北联大不能被遗忘、忽视。如今西南联大声名赫赫,遗迹开发利用的很火,西北联大落落无名,遗迹保护工作近几年才逐渐引起地方重视,实为憾事。从某种角度讲,西北联大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亚于西南联大,尤其是对落后地区教育的贡献超过西南联大。

Part.1

苍山新道古关口,这是1938年的春天,秦岭漫山遍野布满了浅浅的新绿,在刚勉强通车不到两年的抗战路——川陕公路汉中到宝鸡段上行走着一群师生,他们是战时由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转向汉中的师生。太原沦陷、潼关震动,从北平转到西安的几所大学师生又被迫继续西迁。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4)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生翻越秦岭

西迁是国民政府为促进西部教育确定的大政,但到汉中这个偏僻小城却是历史的偶然。天然屏障巍巍秦岭在历史上阻击了北方的强敌,在国难当头之际又一次充当大任,让汉中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三大文化中心之一。

未雨绸缪的国民政府及时修建的川陕公路让蜀道之难不再难于上青天,千古回音,马蹄声中又混进了汽车鸣笛。这条许多路段沿古褒斜道修建的公路,前不久故宫的7000多箱文物才从这里经过,车辆稀少且时好时坏,拉行李炊具的车辆过柴关岭时要许多学生前拉后退才翻越山岭。

多数师生们靠双脚行走,饿了啃上几口在西安买的锅盔、咸菜垫垫肚子,咱陕西的面食管用,大秦帝国的子弟背上锅盔就能满世界征战。汉中人民迎接师生的方式可谓悲喜交加。古道观张良庙从来不留宿女子,庙规今始为君改,破例招待女生入住。少数教师及家眷路过留坝马道时路遇劫匪,财物受损,此事影响极大,为此留坝县长被免。

这群师生与刚经过的故宫文物可能是几千年来穿行在秦岭山中最奇特的队伍了,为了保存民族的静态国宝与动态国宝,一路艰辛坎坷,中华大地的脊梁秦岭见证了历史。

Part.2

经过十来天的穿行进入了汉中盆地,天地豁然开朗,秦岭巴山像两只巨大的胳膊拢着一片平原,奔流而下的众多山间溪流也放缓速度汇入盆地中分割两山的汉江。师生在褒城暂住,等待先头人员联系安顿住所校舍。三月的汉中盆地像油画一样美丽,村舍点缀在金黄的油菜、油绿的麦苗之间,沃野千里流水潺潺让饱受风尘的师生家眷心境稍安。

先行者已经在汉中四处访探校址,汉中有点规模的庙宇、祠堂基本都去查看过。大后方的汉中城早已塞满转移来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军队,日寇也盯上这里,飞机隔三差五就来轰炸。西北联大师生众多,只能分散在三个县城安置。城固有文庙、考院,以及陕南天主教总会所在地古路坝,修建有西北最大的教会建筑群,城固就成了西北联大校本部所在地。医学院安置在汉中城内、农学院安置在勉县武侯祠。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5)

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 : 城固古路坝

顺带把西北联大分合分的情况大致介绍几句。这几所学校都是大有来头,民国时期北京改名为北平,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就成北平师范大学了。北平大学是由当时国立的几所独立学院组成,跟北京大学不相干,京师大学堂的血脉纯牛人多,名头连教育部都撼不动改不了。北洋工学院也是大有来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光绪帝御笔亲准设立的,天津大学的前身。几所牛气哄哄的学校合并在一起,没多久国民政府又发文把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历史就这么吊诡,短暂的西北联大领导班子还没磨合好,又多了些不安定的变数。这大概也是后来西北联大没有西南联大名声显赫的因素之一。旧闻看多了有些复杂,一串“国立西北”就能看得眼花,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了解历史。

Part.3

师生们在城固生活如何呢?按照一种说法后方三坝: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城固古路坝,生活最清苦的是古路坝。这个不可否认,远离大都市,交通不便,民间财富积累薄弱,战争年代更是雪上加霜,抗战后期的通胀让生活更艰难。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纵使有北平医学院的医学大能也往往被条件制约难以施展,师生生病的人还是不少。

不过汉中被誉为“西北小江南”,两汉三国时老百姓没多少都能屯兵十万,民国时百万百姓给养转来的师生、官兵、政府机构还是可以支撑。建学生宿舍、做课桌椅等都很快,秦巴山中竹木不缺,富丽堂皇的修不了,简易的住宿、生活用具还是能保证。简单饭菜还是能供给,偶尔开开荤,虽不富足但不至于饿肚皮。何况汉中还有面皮(区域外现在通称为凉皮)、菜豆腐、浆水面等传统小吃,也可以让师生们填腹、解馋。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6)

城固西北联大校舍

有些平津大城市学生可能觉得生活转变太快,睡着大通铺还漏风渗雨、蚊虫叮咬。这没办法,秦巴山区直到80年代还是很落后,80年代中期许多汉中住校生还是睡的大通铺。非常时期国民政府已经尽力去支持教育了,每个学生给发8元贷学金,保障学生不辍学。已过世的汉中知名书法家陈竹鹏先生幼时家境贫寒,1940年以一手漂亮的小楷被西北师院录取为员工,有了满意的工资,不久就在乡下买了4间瓦房。

电灯肯定是没有,汉中城1939年12月第一盏灯才点亮,周边的小县城只能用煤油灯、蜡烛取亮。有些困难可以克服,但交通不便,物资紧缺,尤其是图书、教学器具缺乏让师生们颇感捉襟见肘。

北平师范大学也是跟随形势变化而分合。先是被安置在城固文庙,孔圣人的庙宇关键时候还能护佑后辈的徒子徒孙们。被合并为西北联大后没多久又被拆分为西北师范学院,奉命继续西迁兰州,陆续直到1944年才迁过去。抗战胜利后一部分迁回北平复校,留在兰州的教师继续在大西北传播知识种子。既来之,则安之。

Part.4

抗战时间师生同仇敌忾,化悲愤为力量,条件虽说艰苦,学习热情不减,在汉中的学生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师资力量雄厚,留学欧美的教师过半,一些老师上课时为了将概念讲清楚,全程用英语讲课。本土派的许多教师也是功力非凡,北师大教授黎锦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两人平生风义兼师友,有联大教师去延安,主席还问起黎锦熙,解放后两人也有交流。

北师大许寿裳、曹靖华是鲁迅先生的好友及前同事,鲁迅的文章里经常提起这两人。鲁迅当年也是北师大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老师,女师大后来与北师大合并。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学生刘和珍都是北师大校友。北师大历史悠久,高人多多,解放后院系调整,又合并了辅仁大学,鼎鼎大名的史学大牛陈垣担任校长更是如虎添翼,使北师大常年稳居国内师范类院校榜首。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7)

西北联大校训

现在许多人称赞民国时的大学,觉得那是大师辈出的年代,此推断还是有些依据。抗战中的大学环境清苦,老师们开动脑筋自制教具、实验器材,学生们秉烛夜读,七星寺灯火不断。民国大学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心理学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单独学科,北师大建校之初的1902就设立了心理学科,薪火相传,在城固依然不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程克敬、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高文源及夫人包志立博士任教心理学。

联大的体育系也是名师众多;袁敦礼老师是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开拓者之一,46年回迁后担任北平师范学院校长;董守义老师在美国进修多年,被誉为“中国篮球之父”,解放后中国体育运动的领导者、篮球协会主席。就连解放后成立的北京体育学院也是在北师大体育系基础上筹建的。当我看见记载工学院电机系徐庆春教授讲《遥控技术》,以无人驾驶飞机为例阐释遥控原理这段文字时,顿感吃惊,难怪许多人回忆起民国教育都是啧啧称赞。

联大其他院系的大能巨匠也是群星璀璨,在全民抗战时期转迁汉中为祖国培育英才。

Part.5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联大师生用各种方式传播文化。联大的剧团演出质量高、场次多,抗战时期汉中的文化舞台远超西安,联大师生俨然是主力。给周边群众普及文化更是常事。

古典文献陕师大(弦歌不辍汉水流)(8)

西北联大办学场所之一:古路坝天主教堂

师院附中解决了不少周边地区学生的教育问题,医学院接诊救死扶伤、农学院改良农作物、矿冶系对周边进行考察探矿、化工系改进当地甘蔗榨糖方法等。

师生们钩沉发微披沙沥金,促进了汉中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张骞墓的发掘,确认了城固张骞墓是丝绸之路开拓者的真正归宿。黎锦熙先生用现代方法编写城固方志及对其他地区志的编撰、研究,促进了国内方志学发展。当然这也可以改善一下黎先生紧迫的生活,润笔肯定是要给的,孔圣人还要收束脩吃肉呢,何况抗战时期贫穷的先生。

历史长河容易陷进去,还是及时出来环顾现状。西北联大如今之所以名不显赫,研究者寥寥,原因多多。联大后来的迁走,没有在汉中留下一个高等院校是一大遗憾;多年来地方上对西北联大这块金字招牌的忽视也是缺憾,旧址不是残破就是难觅踪影,我在勉县武侯祠转了一圈没看见关于农学院的痕迹,连介绍也没发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西北联大逐渐引起重视,但相对还是薄弱,许多资料、故事已随逝者成为尘土。

静静的看着如今的北师大汉中实验学校建筑群逐渐成形,看着围挡上的宣传画,时空交错,新学校临近汉中福利院,曾经是北师大英语系毕业生智澄创办西北儿童教养院。想起当年烽火岁月师生们的艰难苦恨,天地悠悠血泪飘,青山不语回声咽。沧桑已去,华章新谱,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国力昌盛,华美的校园即将迎来学生,可喜可贺。听闻地方政府对北师大汉中实验学校很重视,相信有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北师大会再次将文化薪火相传,光耀这片土地。

*文章作者:蒯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