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煤改气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沙角电厂煤改气)

煤改气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沙角电厂煤改气)近期,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将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攻坚方向。宁洲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发124亿度电,在同等能耗的条件下,比沙角A电厂燃煤机组多发了51亿度电,相当于212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沙角A电厂减少730万吨,相当于270万辆家用小汽车每年行驶1万公里的排放量。4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沙角A电厂应运而生、开始筹建,上世纪90年代末,沙角A、B、C电厂组成的沙角电厂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为珠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滨海湾新区应运而生。沙角电厂群即将告别以“大烟囱”为标志的时代,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以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继续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8年以来,沙角电厂群持续

沙角电厂群。滨海湾新区供图

煤改气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沙角电厂煤改气)(1)

沙角A电厂厂房。沙角A电厂供图

从珠江口虎门湾眺望四周,沙角电厂群高达200多米的烟囱,曾是东莞虎门镇最醒目的地标之一。过去30余年,高耸入云的烟囱把光与热带给珠三角各城市,更在岁月洗礼中达到超洁净排放,守护一方蓝天。

说起虎门沙角,你会想起什么?180年前,沙角古炮台的炮声响彻南粤大地,抗击外来侵略战争的英雄史诗在此铸就。

40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沙角A电厂应运而生、开始筹建,上世纪90年代末,沙角A、B、C电厂组成的沙角电厂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为珠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滨海湾新区应运而生。沙角电厂群即将告别以“大烟囱”为标志的时代,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以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继续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8年以来,沙角电厂群持续推进燃煤机组退役关停工作,已有5台机组退役关停。沙角A电厂的东莞替代电源——东莞宁洲厂址替代电源项目(下称“宁洲项目”)主体建安工程,已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

宁洲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发124亿度电,在同等能耗的条件下,比沙角A电厂燃煤机组多发了51亿度电,相当于212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沙角A电厂减少730万吨,相当于270万辆家用小汽车每年行驶1万公里的排放量。

近期,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将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攻坚方向。

昔日,从沙角炮台到沙角电厂群,是中国由弱变强的生动注脚。而今绿色能源的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将把沙角电厂群推向怎样的未来?

从沙角A电厂的前世今生,能了解珠三角地区能源革命的路径,更能管窥中国能源转型的决心与未来。

“老一辈沙角A电厂员工用辛劳和智慧,将乱石瓦砾化作平滩,送去万家灯火和温暖。”

珠江东岸,虎门湾口,沙角电厂群的四座烟囱,曾是许多东莞人无比熟悉的景象。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改革开放让珠三角如沐春风,工业发展方兴未艾。缺电,成为城市最大痛点之一。当时,广东电厂总装机容量仅350万千瓦,年供电不足160亿度,人均电力在全国平均线以下。改革开放后,大批海外加工业转移到广东,致使供电日益紧张,甚至“停四开三”。

电不够用,如何发展工业?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在广东用电负荷最集中的广州市、深圳市和东莞市之间,谋划建设沙角电厂群。

从1984年到1996年,沙角A电厂、沙角B电厂和沙角C电厂共10台燃煤机组陆续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388万千瓦,迅速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发电生产基地。

这是一座肩负使命而诞生的发电基地。沙角电厂群建成投产后,稳定以近200万千瓦向深圳西部供电,另外200万千瓦为东莞地区提供电力。2000年,沙角A、C电厂年发电量达到194亿度,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广东的供电量。

“经济发展,能源是基础,电力要先行。”沙角A电厂党委书记、厂长兼滨海湾能源公司总经理梁培露表示,沙角电厂群不仅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还为广东省电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每家工厂几乎都有自己的柴油发电机,一开起来整条街都轰轰作响,后来电厂建成,供电跟上之后,街道明显感觉安静了。”现任沙角A电厂首席工程师刘志威说。

当时,来到电厂工作,曾是老一辈电力人的理想。“那时候心里可高兴了,一脚踏进来之后就没有想过离开。”1988年,李锦秀来到沙角A电厂,从生产一线到担任节能工程师直至退休,这一干便是34年。

1986年,叶秉照被分配到沙角A电厂运行组工作。沙角A电厂5台机组投产后,员工数量最高曾达到1600多人。“那个年代,一出社会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低,但有饭堂、有宿舍,逢年过节厂里还会组织活动,挺满足的。”

30多年间,老一辈沙电人用辛劳和智慧,将乱石瓦砾化作平滩,送去万家灯火和温暖。

截至2021年底,沙角A电厂投产近35年,累计发电量2208亿度,累计上网电量2051亿度,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

“时代的宏大故事,往往从小处讲起。沙角A电厂环保改造的道路,也在悄然间开启。”

随着珠三角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新建燃煤电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煤油的消耗,导致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广东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90年的39.6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00.55万吨,珠三角地区也时常被雾霾笼罩。

时过境迁,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痛点,已由缺电变成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当时,广东省几乎所有的燃煤机组都没有安装烟气脱硫环保设施,周边社区居民抱怨:“烟囱排气大,空气不好,种的荔枝都不结果了。”

时代的宏大故事,往往从小处讲起。沙角A电厂的环保改造的道路,也在悄然间开启。

2000年,广东省政府实施《广东省蓝天工程计划》,重要内容就是燃煤燃油电厂的脱硫,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脱硫设施安装不仅需要投入高额费用,项目建设还需要长时间停机无法发电,因此国内许多煤电机组安装脱硫设施的日程一拖再拖。

沙角A电厂积极全面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不惧涅槃之痛,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一系列环保改造。

2004年3月,沙角A电厂投资2.1亿元进口国外脱硫设施,5号机组烟气脱硫设施率先投运,成为全国首台加装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的300兆瓦级燃煤机组,为广东能源集团打响“蓝天工程”第一役。2006年该厂实现在役五台机组全部烟气脱硫。

作为全国第一家进行湿法脱硫改造的电厂,沙角A电厂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摸着石头过河。“项目开工不久,就受到多次台风、‘非典’、美伊战争等天灾人祸的外部影响,设备运输受阻,建设工期大大压缩。”滨海湾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林史峰参与了当年5号机组脱硫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体工作人员采用三班倒轮流作业,仅用14个月完成了脱硫改造,“现在想想,真是历尽艰辛、克服万难,太不容易了!”

作为广东能源集团“蓝天工程”,沙角A电厂脱硫示范项目也为广东省电厂脱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万多吨。

保护蓝天绿水,沙角A电厂的脚步从未停下。近20年间,该厂不遗余力推进环保改造升级,从“纸上”落到“地上”,先后投资6.65亿元、4.6亿元和2.34亿元完成5台机组“蓝天工程”烟气脱硫、脱硝改造和深度环保改造,实现年脱硫效率98%以上,综合除尘效率99.9%以上,综合脱硝效率89%以上,环保排放等同于燃气机组排放水平,优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限值,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下降,每年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方面成绩显著。

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每到丰收季,电厂里种的芒果、荔枝、菠萝蜜等果树都结出累累硕果。沙角A电厂用实际行动回应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践行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发电建设是民生所系,退役关停是家国所需。一破一立之间,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使命与担当。”

2017年,承载东莞产业、人才等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历史使命,滨海湾新区横空出世。在广东省政府的战略规划下,沙角电厂群所在的沙角半岛板块被纳入了滨海湾新区,开放之门还在越开越大。

从地理位置上看,沙角电厂群背靠绵长的海岸线占地5000多亩,拥有三个深水良港,地理位置优越。梁培露表示,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不可多得的连片优质地块。这也意味着,电厂迁址的可能性极大。

同样是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

国家能源革命、地方规划布局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已持续发光发热30多年的沙角电厂群,又一次被推上变革的风口浪尖。

2018年春,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内,蓝天白云下,高耸的烟囱静静屹立,挺拔的身姿记录着过去的辉煌。

同一天,54岁的刘志威看到了省政府刚通过的沙角电厂“以气代煤等量替代,在原址或近区建设”的总体退役方案,心中无比感慨——他熟悉的沙角A电厂,将在2023年底前逐步完成全部5台机组退役工作,并同步在合适地区选址建设替代电源。

新与旧此消彼长之间,是广东以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推进能源动能转换的精心谋划。梁培露坦言,电厂退役关停是为了更好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替代电源是为了支撑东莞西部地区和未来滨海湾新区的用电需求。

发电建设是民生所系,退役关停是家国所需。一破一立之间,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使命与担当。

2019年11月13日,广深公司董事长易勇智,总经理谭卫东一起按下解列开关,运行了32年的沙角B电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全面关停。截至目前,沙角电厂群已有5台燃煤机组关停退役。

电厂关停机组只需要一瞬,但能源结构调整、电厂退役迁址的动荡,落到了每个沙电员工身上。

2021年,55岁的李锦秀迎来了退休的日子。离开前那天,她去了最远的码头,爬上了最高的锅炉顶,把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都走了一遍,“每个角落我都想看一下,每个设备我都想摸一下,跟它们好好告别。”

随着沙角A电厂三台机组陆续关停,员工们被调到剩下4号、5号机组继续工作,但替代电源项目悬而未决,未来何去何从,忧虑与不安萦绕在不少人心中。

“新建燃气机组是双赢的选择,既有利于我们电厂转型发展,又能节省出大量的土地用以规划大湾区的建设,但在哪里新建也是一场博弈。”梁培露说。

2019年2月,广东省发改委将沙角A电厂替代电源气电项目选址在宁洲污水处理厂旁。在能源转型升级的过渡期,迷茫的电厂员工终于有了新的奔头,心也慢慢安定了下来。

“从沙角A电厂到宁洲项目,从燃煤到燃气,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电厂,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又一次焕发了新生机。”

走进宁洲项目建设现场,黄泥土地热火朝天,工人们和施工设备正在进行机组打桩作业。自2021年9月底主体正式开工建设,宁洲项目加速推进,12月初,第一根钢炉的支撑钢梁已经立了起来。

宁洲项目占地约343亩(228881平方米),大约占原沙角A电厂的十分之一,动态总投资约59.28亿元。目前,宁洲项目已引入国内首台9HA.02燃气轮机机组,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单机功率最大以及效率最高的燃气轮机机组。

“一般的燃气机组消耗1立方米天然气发4度电,我们的机组可以发6度电。”宁洲项目工程部部长陈光辉解释,与同等功率的其他燃气机型相比,宁洲项目机组每年可节约4.474×108标准立方米天然气,折合标煤约52.138万吨。

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读数、感应温度,智能仓储里每一个零件都有“身份证”“通行码”……宁洲项目还计划牵手华为,投资1个多亿打造广东省第一座气电智慧电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赋能下,宁洲项目将实现“去工业化”,以自动化、数字化、现代化引领高质量发电。

从沙角A电厂到宁洲项目,从燃煤到燃气,这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电厂,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又一次焕发了新生机。

有人去、有人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19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从燃煤发电向燃气发电转型,沙角A电厂调派人员参与宁洲项目的筹建工作,成立滨海湾能源公司。这也成为了未来沙角A电厂员工分流安置的重要方式。

叶秉照今年已经56岁,前不久他和运行值的同事到惠州参加了厂里安排的燃气机组运行培训。“虽然我已经快退休了,但宁洲项目是我们厂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足够的技能储备,电厂才能在2023年顺利地实现转型。”叶秉照坦言,厂里像他这样临近退休的人还有不少,大家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上,肩负着保电保民生的重担,丝毫不敢松懈。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于电厂的退役拆迁,许多沙角A电厂老员工大都饱含深情,也满怀希望。他们深知,电厂的关停拆除,是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开路,更是为全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奠定根基。

按照计划,2023年3月,宁洲项目第一台机组建成投产;2023年年底,沙角A电厂机组关停,宁洲项目3台机组将代替沙角A电厂继续发挥电源支撑点作用,增加大湾区清洁低碳电力供应,为全省打造绿色能源、提升生态环境提供全新引擎。

在“碳中和”“碳达峰”等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的指引下,曾经为广东电力供应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沙角A电厂,如今正在时代大潮中迎来涅槃重生,助力广东挥墨书写城市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人物心声

沙角A电厂首席工程师刘志威:

“一辈子和设备打交道,是它们成就了我的人生”

1985年,当时22岁的刘志威从广东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沙角A电厂。彼时,沙角A电厂还在安装锅炉等发电设备,刘志威进入了设备部,主要负责设备检修工作,从普通职员一路干到副部长、部长。30多年来,他看着这些机组一台台从建设到发电,每台设备的调试、维修、改造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1999年,沙角A电厂对一期三台20万机组的人工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刘志威被委以重任。基于之前赴美国培训的经验和多年工作积累,他带着同事们将三台老设备改造成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发电生产的自动化和可靠性,“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2012年,沙角A电厂开始推进机组降氮脱硝工程建设,刘志威不仅负责脱硝设备改造,同时还参与到汽轮机通流改造和变压器改造等工程中。每台机组的各项工程需要在80天内完成,任务重、压力大。“那时候我们没日没夜地干,周末都没有休息跟在现场,真的是打一场硬仗。”回忆起当年参与的项目,刘志威依然历历在目。

2018年之后,一期的三台机组陆续关停退役。“有一次,我带着资产评估的工作人员到关停机组厂房看设备,以前一进去就能听到机器轰隆隆的声音,很热闹,那时候设备全都停了,连照明都没有,冷冷清清的,我的眼泪一下子没忍住。”刘志威感慨,自己从一张白纸起步,来到电厂不断地学习实践,一步步走向管理岗位。“等到2023年全部机组关停退役,我也要正式退休了,可以说它们陪了我几十年,也成就了我的人生,让我能够在国家的保供电事业中尽一份力。”

撰文:郑国豪 吴碧彤

策划:黄少宏 郭文君

统筹:郑国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