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解析康熙与张廷玉(胤祥和雍正配合会是什么效果)
雍正王朝解析康熙与张廷玉(胤祥和雍正配合会是什么效果)至于前任“大将军王”胤禵,雍正皇帝更是不能委任,理由更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个拥有皇族身份的敌对势力,一个一直认为被雍正夺走皇位的前朝皇子,如果再手握兵权,雍正皇帝的皇位还想安稳吗?从问题的关键性来看,雍正皇权的稳固程度和雍正皇帝的人身安全,要远比西北战局重要。换句话说,就算是丢掉西北,雍正皇帝也不会让“擎天保驾”的胤祥离开自己;更何况,此时的雍正皇帝并不是没有得合适人选可供选择。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可供雍正皇帝选择的“大将军”共有三位,分别是胤祥、胤禵和年羹尧。关于胤祥,雍正皇帝早在即位初期就有过任用决定:“西北你不能去,朕身边没有护驾的可不成!”
康熙朝末期,“八爷党”为争夺西北带兵之权,利用胤禵监管的兵部对西北前线战事横加干涉,致使传尔丹轻敌冒进,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只是,虽然传尔丹的兵败让康熙皇帝不得不“从诸皇子中择一贤者封大将军王”,但皇八子胤禩到底没能敌过带兵出身、深通兵略的皇十四子胤禵。
进入雍正朝以后,西北战乱再起,雍正皇帝对当下的西北局势进行过一个明确的说明:
“年羹尧上折子说罗布藏丹增占据西藏、并吞青海、自立为王,这一次他纠集了十几万兵马,有和阿拉布坦勾结的倾向。如果这两支叛军一旦汇合,那么西北的局势将是不堪设想啊!目前,在西北朝廷只有年羹尧的九万三千兵马,敌强我弱啊,形势十分危急啊!”
很明显,西北需要再次大举用兵了!按照朝廷惯例,这样的大规模用兵需要一个关键的人物统领,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也面临了选择“大将军”或者“大将军王”的关键时刻。只是,和康熙朝末期不同的是,雍正皇帝不需要“争”,只需要“选”。
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可供雍正皇帝选择的“大将军”共有三位,分别是胤祥、胤禵和年羹尧。
关于胤祥,雍正皇帝早在即位初期就有过任用决定:
“西北你不能去,朕身边没有护驾的可不成!”
从问题的关键性来看,雍正皇权的稳固程度和雍正皇帝的人身安全,要远比西北战局重要。换句话说,就算是丢掉西北,雍正皇帝也不会让“擎天保驾”的胤祥离开自己;更何况,此时的雍正皇帝并不是没有得合适人选可供选择。
至于前任“大将军王”胤禵,雍正皇帝更是不能委任,理由更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个拥有皇族身份的敌对势力,一个一直认为被雍正夺走皇位的前朝皇子,如果再手握兵权,雍正皇帝的皇位还想安稳吗?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似乎也只能让年羹尧担任这个“大将军”。但廉亲王胤禩随后的一段话,却直接给雍正皇帝出了难题:
“皇上,臣弟以为首先是调集大军。因为西北到处是沙漠荒原,如果我们没有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是绝对不会取胜的。但是,从各地调来的军队如果没有一个既懂兵法又有身份的人去统领是不行的,正像先帝当年用兵西北为什么用老十四去统兵,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廉亲王胤禩的语言技巧:
主张大举用兵,并给出具体理由说明;大举用兵,就必须任用“大将军”;任用“大将军”,就必须用一个“既懂兵法又有身份”的人。前因后果、顺势推出,而且最终的结论一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靠拢。
既懂兵法,又有身份的人是谁?
胤祥和胤禵!
但胤禩紧接着又给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推翻的案例说明:圣祖康熙爷在面对西北战乱时,任用了“既懂兵法又有身份”的胤禵!
不得不说,廉亲王胤禩的这段话极为讲究也非常精明,圣主康熙爷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是“祖制圣训”,你是听还是不听?听,胤禩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听,胤禩也只是举例说明,并没有举荐任何人,你就是想反对都找不到理由!
好在,廉亲王胤禩说话的过程中,雍正皇帝的“擎天保驾”之臣——怡亲王胤祥来了!
注意,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问题:胤祥,为何迟到了?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回到“殿试”现场,西北送来“六百例加急奏章”被廉亲王胤禩拿到以后,马齐建议立即上呈,胤禩如此回应道:
“不急,急也急不在这一刻,不能搅了殿试大典!”
西北战事吃紧,急也确实不急在这一刻,但廉亲王胤禩不想讲奏章呈送皇上真就是担心“搅了殿试大典”?
当然不是!凡是雍正皇帝坚持并重视的事情,廉亲王胤禩掣肘、拆台还来不及,还会担心影响?
他在等!至于等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等到太阳落西,大殿中仅剩下王文昭,廉亲王胤禩拿出怀表看了时间以后,马齐再次建议道:
“大约过了申时,王爷不能再等了,这份周章得立刻呈交皇上!”
这个时候,胤禩不再坚持,赶紧让马齐将奏章送了进去!
这就是廉亲王胤禩在等的东西,他在等一个时间差,一个自己通知胤禵和雍正皇帝通知胤祥的时间差!
殿试大典,胤禩或许不会在乎,但雍正皇帝必定会十分重视。等到殿试快要结束的时候呈送奏章,雍正皇帝自然就会想到反正快要结束了,等到结束以后再召集朝臣、商议对策。也就是说,殿试结束后,雍正皇帝会一边召集宫中的重臣商议对策,一边派人通知胤祥与会。
而胤禩早在接到西北奏章的第一时间就通知了胤禵赶往宫中,等待议事,这就是胤禩想要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胤祥接到通知、赶往宫中的同时,雍正皇帝那边已经开始商议对策了!
只要胤祥迟到的时间够久,雍正皇帝就无法反驳胤禩刚才的那段话,胤禵能成为“大将军王”的几率就会大幅度提升!
只是,胤禩万万没想到胤祥会来得那么快,自己的话才刚刚开头,一场如此周密的计划就落空了!
胤禩的计划落空以后,这场议事就成了雍正配合、胤祥主唱的一场稳赢不输的好戏!
明确了胤禩的目的以后,雍正皇帝给胤祥递了一个眼神,然后说道:
“怡亲王,你最懂兵法的,你说该怎么办?”
这就是当皇帝的好处,能够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若论兵法,尤其是对于西北局势的看法,前任大将军王胤禵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所在。但是,雍正皇帝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只让胤祥说话,只让胤祥给出最有利于雍正皇帝的建议。
这就叫“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面对雍正皇帝的绝对权威,胤禵也只能“不服不行”了。
来看胤祥的“心领神会”:
“廉亲王的话至为有理!但是,就算我们大举进兵的话恐怕也是秋天的事了。现在当务之急无非两项,一条是调兵布防,一条调集粮草。”
然后,就是胤祥对这两条当务之急的具体建议和安排。至于大将军的选用,胤祥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至于派谁做为大将军呢,我想可以慢慢的物色,并且从长计议!”
胤禩都将圣祖康熙爷搬出来了,谁敢说他说的不对?但认为你“说得有理”,并不等于就按你说的办!别忘了,康熙皇帝是皇帝,雍正皇帝也是皇帝,现在雍正皇帝说我“最懂兵法”,我说的就是最正确、最合理的建议。现在,我认为“调兵布防、筹集粮草”以后,才是大将军人选的考虑问题,你同意不同意?
同意,就按我说的办,大将军的人选需要从长计议;不同意,你眼里只有康熙爷,没有雍正爷,你不想活了?
更关键的是雍正皇帝没等胤禩回应,就再次表现出了绝对的主动权,为这场议事定下调子:
“好,那就按照怡亲王说的去办!”
朕管你同意不同意,朕管你还有没有建议,朕不想听了,朕这就下令了!
然后,雍正皇帝开始了更令人称绝的安排:
“张中堂、马中堂,这一向你们就把其他事情放一放,主要是协助怡亲王处理好西北的军务;廉亲王、隆中堂,李卫放江苏巡抚、田文镜放河南巡抚的咨文,吏部已经办好了吗?催一催,让他们马上去办。另外,新科进士的事你们也过问一下,让李绂他们抓紧阅卷,尽早发榜!”
张廷玉,雍正皇帝的“自己人”;马齐,中立派;再加上一个绝对的“铁杆兄弟”——胤祥,雍正皇帝将西北战事予以了绝对掌握;而廉亲王胤禩和可能会站位于胤禩的隆科多,却被远远的扔到了一边,至于“既懂兵法,又有身份”的胤禵则被彻底冷遇,啥差事都没混上!
也就是说,“八爷党”甚至疑似“八爷党”成员连西北军务的边都挨不上,更是没资格给出大将军的举荐建议。这个大将军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了雍正皇帝手里。
只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雍正皇帝为何要将自己的铁杆心腹——李卫、田文镜的任职问题交给廉亲王胤禩和隆科多处理呢?
这场议事以后,胤禩、胤禟和胤俄有一场喝酒谈话的桥段,胤俄抱怨道:
“我就不明白了,那个田文镜一个风尘小吏,一下子放了河南巡抚;李卫,一个连字都不识的奴才,也放了江苏巡抚;八阿哥,你连一句话都不说,你这个总理王大臣也当的太窝囊了吧!”
这个时候,最“精明”、最会做生意的胤禟回应道:
“你不懂就少说,八阿哥若是不同意这两个人,这湖广布政使、粮储道、广西按察使,还有直隶巡道、江苏布政使能在雍正那儿通过吗?以五比二,这笔生意啊,咱没吃亏!”
这笔生意,“八爷党”真就没吃亏吗?
殿试结束以后,雍正皇帝就任命李绂出任湖北巡抚,有这样一位爷镇着,湖广布政使、粮储道能翻起多大的浪?这个时候的广西有鄂尔泰镇着,广西按察使也不过是个摆设而已;直隶巡道,更是不会影响到雍正皇帝的大政方针;至于江苏布政使,李卫是巡抚,还需要布政使吗?
当然,这还只是表面衡量,更为关键的是,雍正皇帝让“八爷党”得到这些好处并沾沾自喜的同时,就忽略了对大将军人选的关注,雍正皇帝才能顺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大将军人选!
和雍正皇帝比权谋、比手段,“八爷党”四个王爷绑一块都不行!
胤祥和雍正“双剑合璧”,满堂朝臣绑一块都不行!
如果胤祥和雍正的配合,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孙嘉诚助攻,又会如何呢?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