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原文(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原文(王阳明龙场悟道)而王阳明一定是属于那种对现实环境,特别能抓重点,又特别能分析和自我应对的人。于是,历史上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醒,也有堂吉诃德的讽喻。于是,余生,且看明月当空,烈日不悔。第一层“悟”:现实现实,是什么?是你所处的环境,很多时候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变的。因此,在哲学上称为是客观。有些客观事实,你通过有效的努力,可以改变。但有些客观事实,因为庞大而绵密的制度支持,个人是很难去改变的。
王阳明,太有名了。
阳明学说,如果总是限于学术的讨论,不免可惜。
吾始终认为,学术若不能为世人所用,皆为空谈。
因此,看尽先贤荣辱,当知世路多崎岖。唯有于深夜严寒之中,对话先贤,领悟一二,借余生烛火一把,当得方寸路明。
于是,余生,且看明月当空,烈日不悔。
第一层“悟”:现实
现实,是什么?是你所处的环境,很多时候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变的。因此,在哲学上称为是客观。有些客观事实,你通过有效的努力,可以改变。但有些客观事实,因为庞大而绵密的制度支持,个人是很难去改变的。
于是,历史上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醒,也有堂吉诃德的讽喻。
而王阳明一定是属于那种对现实环境,特别能抓重点,又特别能分析和自我应对的人。
这种认清现实,并能与现实和解的品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极为宝贵的。
龙场,是什么地方?处于贵州万山荆棘丛中,烟瘴蛮荒之地。1505年,王阳明被贬谪此处做驿丞。驿站破败不堪,阳明先生便在山洞边的山丘上自搭茅屋一间。从耿直执言到被贬荒野,对于胸怀抱负、满腔热忱的人来说,这不啻为是一种毁灭性的操作。但是,当时的王阳明,对于遭遇,无能为力,无力改命。
大部分人,或许就此沉沦。但是,王阳明不干。他像极了苏东坡,虽似苦中作乐,“竹杖芒鞋轻胜马”,但终究是懂得了际遇的本质。
或许,在有些人那里,从来就没有低谷一说。所谓低谷,就是你停止了脚步,不想做任何的改变。
因此,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一层开悟,当是不能改变现实,就要懂得与现实和解。
白天开荒种地,晚上大作修心。正如他自己所说,“苦不入心,心中不苦。”你或许看到的是魏晋文人“采菊东篱下”的适得自然。
无力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此亦所谓进退之道,即精进自己,伺机以待。
第二层“悟”: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这话对,又不对。应该是选择对了,努力才能达到最优的价值。选择不对,所有努力就像是无头苍蝇,乱撞。
这一点,或许王阳明最有发言权。他著名的“知行合一”,最终说的仍然是选择问题。你为什么要去“知”?是因为能更好地去指引“行”。然后,“行”的结果,再来验证你所知的东西,是否有用。
对于王阳明而言,年少时,便已经懂得“知少”而“妄行”的后果。15岁的王阳明便建言献策要稳定边关。在父亲严厉训斥之后,于是,才有了26岁便看遍兵书的王阳明。这一点在王阳明后期剿匪等军事行动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阳明龙场悟道,第二个层面,当是如当年那个少年一般,终究明了了自己耿直直言的后果。而面对这样的后果,他选择了进一步的修行。这一点,就像王阳明认为的,天下事物千千万万,求之于外物永远只能得到个别的规律,难以达于大道,所以“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我们,每一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有当时的情境,只是,很多时候,时过境迁,你再看,就显得灰暗,或者滞涩。只是,不能有后悔,只能有改进的意志。
这大概就是龙场悟道,应该进入的第二个层级:于不悔中,寻找破绽。然后,持续弥合破绽。
第三层“悟”:思维格局
格局,是看待事物发展的眼界和胸襟。格局大的人,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不受困于情绪和环境,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能看到人的软肋和强悍。他们的思维,既锋利,又具极大的柔韧度。
因此,跟有格局的人做事,你能看见世间事物的不同角度。很多时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非直即曲、非黑即白的。同样的一件事,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改变,性质便也改变了。
有人说,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最大收获应该是“知行合一”,是认识到,求理于外,知行本体就分裂为二;求理于心,则知行本体就只有一个。于是,从所有的磨难中,找到了磨难的症结所在,从而有了“良知之说”。所谓“良知”,便是心里那符合规律,贴合天道的“悟”。
就像1517年著名的王阳明南赣剿匪事件,便是得益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不是为剿而剿,而是洞悉匪患根源,以教化彻底根治匪患。
思维格局的高度,真的会决定一个事件的走向,也会决定一个人人生的高度。
因此,龙场悟道,悟从艰难险阻来,道从持续精进学习和思考中来。
没有格局,天地不宽。
龙场悟道的第三个层面,是为格局。你同意吗?
在我们这些年,大家都在讨论事关王阳明哲学思想转折点的一个事件——龙场悟道。
对于学人而言,大概是想论证阳明哲学的体系发展。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热衷“阳明学”,窥探“龙场悟道”,大概是想给自己时常受阻的生活和人生,带来一些拨开迷雾的指引,一些人生困境的解药。
只是,所有的学说,都离不开生活本身,离不开境遇本身,就像阳明先生,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