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和当记者哪个好(当格格)
当老师和当记者哪个好(当格格)▲郭佳工作照相信不少小伙伴儿并不陌生,在电视剧、电影中,阿哥往往是皇子、格格往往是公主的称谓,比如“五阿哥”“还珠格格”。实际上,它们并非皇子、公主所独享,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通俗讲,它们更像我们平时说的“小哥哥”“小姐姐”(同辈互称)或者东北父母口中的“大儿子”“大姑娘”。阿哥篇你真的了解“阿哥”“格格”为何意么?我是吉林分社记者郭佳,大家也可以称呼我为“阿哥”。提到阿哥、格格,我就要给大家普及一个冷知识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甄嬛传》中,测试一下你能活几集?
我想这不仅需要貌美如花,需要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加持,更需要你对满族文化的深刻了解,方可以在“后宫”行走。
作为满族记者,“格格阿哥”有几条锦囊奉上,您且收好。
中国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这里生活着众多满族同胞,中新社吉林分社就有多名满族记者。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分社的阿哥、格格的有趣经历。
阿哥篇
你真的了解“阿哥”“格格”为何意么?
我是吉林分社记者郭佳,大家也可以称呼我为“阿哥”。提到阿哥、格格,我就要给大家普及一个冷知识了——
相信不少小伙伴儿并不陌生,在电视剧、电影中,阿哥往往是皇子、格格往往是公主的称谓,比如“五阿哥”“还珠格格”。实际上,它们并非皇子、公主所独享,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通俗讲,它们更像我们平时说的“小哥哥”“小姐姐”(同辈互称)或者东北父母口中的“大儿子”“大姑娘”。
▲郭佳工作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人口数为1042.33万人。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阿哥”“格格”。
采访满语内容变成了百度百科?
作为一名满族人,很遗憾地讲,我不会讲满语。在中国,满族虽然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少数民族,但能讲满语者并不多,精通满文者更少,仅百人左右。满语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濒危民族语言之列。
2014年,我生平第一次见到满文,听到满语。那时我24岁,刚刚参加工作,在东北师范大学采访满语传承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遗憾的是上学期间我并不知道这里开设了满语课堂。
东北师范大学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称,中国的满文档案现分别存于北京、沈阳、承德、长春、哈尔滨等地档案馆,数量超过25卡车之巨,更隐藏诸多秘史。
多年来,在吉林省民族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各方努力下,满族说部(孙吴县满语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满语传承及满文档案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后来,吉林分社发出了通讯《吉林抢救濒危满语初显成效》。目前,这篇文章是百度百科“满族”词条的19条参考资料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吃着大餐听着歌就把采访做了?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可奈何满族同胞热情好客。颁金节是满族的族日,为纪念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皇太极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而设立。“颁金”是满语,具有“出生”“创造”等多重含义。当然,颁金节也是展示满族美食的文化盛会。
多年采访经验表明,除了专家学者,满族民间艺人也是满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而且他们的故事往往更鲜活,更具新闻性。每年冬天举办的颁金节是采访他们的最好契机,我可以像仓鼠一样,开心地收集食材素材。
多年来,我在颁金节期间采访过创作《盛京传奇》等多部戏剧作品的秀敏,致力于丰富爱新觉罗宗谱的焘赤,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教授满语口语视频的关志莺,用满语创作歌曲的阿克善,翻阅《四库全书》复原满族古老乐器的刘达,带着孩子参加颁金节的尹剑等。
满族记者的尴尬瞬间知多少?
如果说作为满族人有哪些尴尬的瞬间,第一是要求你讲满语,第二是问你出自哪个旗。
第二个问题尤其难以说清。由于人口迁徙、姓氏变更等方方面面原因,令许多满族人无法确切知道自己究竟出自哪一旗。很多时候,被问得多了感觉自己像个假满族人。
不过,吉林分社另一位美女记者苍雁却通过不懈努力揭开了“身世之谜”。
格格篇
“格格吉祥!”当听到这句问候语时,我一度有种“穿越”的感觉。仿佛身边的小伙伴是乌拉那拉氏、乌雅氏、富察氏……
久居东北的我,中新社记者一枚,满族人。从业20余年,采访同族人无数,大多开场白都是这句:格格吉祥。
听格格讲“王爷的故事”
我所在的吉林省吉林市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域内有20多万满族人口,满族历史遗址遗迹众多,满族民俗风情浓郁。
对满族题材的报道格外偏爱,是我的“私心”。分享即快乐,这是我愿意讲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苍雁
对于挖掘满族文化中适于传播的新闻线索,我是有渠道的。毕竟长期在各满族同胞群、满族商会群等大号中潜水,自然是有机会捞到大鱼的。
“混迹”在这样的“满族圈”里,我讲述满族文化故事,便容易许多。乾隆皇帝第七世孙爱新觉罗恒绍是我多次采访的对象,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推广,恒绍近乎执念。
恒绍现在是海外满族人士“寻根问祖”的纽带。每年都会有上百位来自海外的满族同胞“寻根”,意在了解自己的祖先。
吉林市存有满族家谱2900多册,吉林地区档案馆也存有大量满文资料,已经能够满足海外满族同胞寻根问祖的需求。
“我不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没的,我只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采访中我也“走了个后门”,查到了自己的满姓和族谱。顺着族谱,最终查到公主府。
“寻根问祖”的满族人在近几年多了起来,拯救满族文化,也成为全球满族同胞的心愿。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
听格格讲“宫廷旗袍的故事”
好在对于满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官方和民间都已经有所行动。对于大众所熟知的满族文化,“宫廷服饰”应是热搜词之一。
▲满族风情(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如懿、嬛嬛、华妃、令贵妃和眉姐姐们的满族服饰,可谓华光溢彩。正宗的清宫旗袍,从选料、下料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很有讲究。
刘淑芬作为满族旗袍制作吉林省唯一传承人,至今延续着清朝宫廷旗袍的手工缝制手艺。刘淑芬的爷爷旧时就是给宫廷做旗袍的,爷爷将这门手艺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她。
刘淑芬说,制作这种传统满族旗袍的人,在全国已寥寥无几。一针一线缝制的古典满族旗袍,也引来许多外国人慕名求购。
何止外国友人求购,采访过后,我也选了料子,求购了一件手工旗袍。在自己还比较瘦的那几年,我也是穿过宫廷旗袍的人。
讲述刘淑芬的故事后,全国很多“旗袍迷”辗转找到我,希望拜访刘淑芬,收藏或学做手工旗袍。
听格格讲富察家的故事
身为满族人,我很愿意接触并讲述满族文化故事,同为执念。
听我继续讲故事……
一位擅于研究楹联的满族老人富察宝仁先生,花费一年时间创作一幅112个字的上联,联中展现道家文化元素。
百字上联在吉林市公开悬挂多年,无人能对。
只是念完这个上联,我就险些气绝了——
玄岭、玄府、玄帝观,玄武、玄坛、觅玄览,玄圃、玄烛、玄茶、咏玄珠,清心玄谈论道:玄黄、玄冥、玄虚事。“老、庄、易”、叁玄宝典隐大道,指点玄天、玄地、玄门、玄事、玄牝、玄德,谓之“玄之又玄”。“真、玄、神”三洞道藏,匿玄台、蕴玄机、秘玄关、聚玄气,立玄道、阐玄始、凝玄元、化玄意,释玄玄玄理,故成玄学、玄派、玄妙玄教。
面向海内外征集下联后,来自马来西亚的香港籍男子黄振维专程赶到吉林市挑战下联。
但富察宝仁表示其所对下联不甚理想,尚有部分字义不通。百字上联至今依旧悬挂,无下联。此处,我替富察宝仁先生再征下联,有应战者可以留言。
▲吉林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醒网大典(张瑶摄)
我的出生地吉林,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的引领地,域内有满族饮食、服饰、剪纸、医药等158项满族相关的非遗项目。
满族残疾剪纸人、“80后”满族毛毡擀制传承人、满族鹰猎文化“新鹰王”……满族文化中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很香。
民族新闻如何做?格格阿哥的“套路”是这样的——
采写少数民族新闻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民族文化,包括对其宗教习俗的理解和尊重。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情节并尊重这种情结,是新闻从业者所应持有的最基本态度。
再讲新闻业务,我们总结第一重要的是获知线索。如何获知少数民族的线索,也是有捷径可寻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关注民族节日,平时就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交朋友。
当地的满族协会、满族微信群及活跃的满族人士可以提供许多新鲜素材,发现并分拣、整合线索还需要有一定的满族文化作为“眼睛”。
此外,要想在面对面采访中做到心连心,事先功课少不了。满族的禁忌是什么,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行为不能有。对于满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不宜进行猎奇式报道或者以偏概全。
最后谈一个建议,即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应该更多向经济领域倾斜。一直以来,媒体在民族文化、民族风俗的报道着墨最多,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关注。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吉林分社采写的《中国北方“陶都”迎来“配方革命” 产品出口开辟新地图》一文,就展现了当地依托满族陶文化发展经济的故事。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作者/供图:郭佳 苍雁
编辑:董子畅
欢迎关注庖丁解news,
小牛带你追踪最新热点,剖析媒体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