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墓碑碑文谁写的(王国维为什么投湖自杀)
王国维墓碑碑文谁写的(王国维为什么投湖自杀)王国维的投湖,可以和海子的卧轨放在一起来看,都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他们生不逢时,是不幸,也是幸运,正因为生不逢时,才成就了他们。另一个说法是殉道说。王国维作为中华文化的护卫者,心中一定想发扬光大之,他学习西方理论,目的也是为了中华文化。可此时的中华文化,自新文化运动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已经渐渐衰微,西方文化反而成了主流,人人无不趋之若鹜。王国维内心此时一定是痛苦不堪的,正如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说那样,“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此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华文化,可在历史大势面前,他的一己之力只能被“雨打风吹去”。因此他遗言中所说的“世变”,还有一部分就是指中华文化的衰微,而且无望复燃。他作为中华文化的拥护者,不能守护这文化,不能发扬这文化,也是一种
1927年6月2日,一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毅然投入昆明湖,不到两分钟,气绝身亡,享年51岁,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遗言。
王国维的死,给中国近代文学史留下了一个天大的谜团,他为什么要自杀,成为后人一直想弄清楚的问题。
有个说法是殉清说。王国维是满清遗老,担任过溥仪的老师,大清灭后还留着辫子,连去清华任教都还要得到溥仪的同意,可见是个着实的“顽固派”。所以说他殉清并非没有道理。1912年,溥仪逊位,大清灭亡,王国维心中的那个“国”就不在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皇宫,这个时候王国维就跟几位好友相约殉国,奈何家人阻挠没成功,所以王国维自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有打算,他的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也说明这点。1927年,国民军北伐即将胜利,满清的命运更加岌岌可危。王国维选择此时自杀,很可能就是他预感到了满清王朝已再无复辟的可能。因此他遗言中所说的“世变”,有一部分就是指满清的灭亡,而自己作为满清臣子,不能为国效力,自然是一种羞辱。
另一个说法是殉道说。王国维作为中华文化的护卫者,心中一定想发扬光大之,他学习西方理论,目的也是为了中华文化。可此时的中华文化,自新文化运动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已经渐渐衰微,西方文化反而成了主流,人人无不趋之若鹜。王国维内心此时一定是痛苦不堪的,正如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说那样,“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此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华文化,可在历史大势面前,他的一己之力只能被“雨打风吹去”。因此他遗言中所说的“世变”,还有一部分就是指中华文化的衰微,而且无望复燃。他作为中华文化的拥护者,不能守护这文化,不能发扬这文化,也是一种羞辱。
至于其他说法,什么与罗振玉交恶,什么妻妾出轨,都不足为论,这都不是主要原因。
我的看法是,王国维的自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满清的灭亡、中华文化的衰微两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生活私事,也可能起到一种催化剂的效果。
王国维的投湖,可以和海子的卧轨放在一起来看,都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他们生不逢时,是不幸,也是幸运,正因为生不逢时,才成就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