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真实下场(伍子胥到底当了多大的)
伍子胥真实下场(伍子胥到底当了多大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原简照片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2011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一部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珍贵历史著作重新面世。《系年》第十五章谓:“伍员为吴太宰,是教吴人反楚邦之诸侯,以败楚师于柏举,遂入郢。”“行人”之官,见诸《周礼·秋官》者,有“大行人”与“小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也就是说,行人之职掌为行大宾之礼及奉诸侯之命行聘问之礼。伍子胥的这一官职,在典籍文献中有记载,在后世也得到了体现。明登州府知府卢宁在《岭南伍氏族谱序》中说:“伍氏之系出吴行人子胥公之后。”清光绪《钱塘县志·纪制》载,今浙江杭州市“旌德祠,祀先贤陶唐处士许由、吴行人伍员”。“行
伍子胥,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当春秋的史册翻过,战国的楚简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伍子胥者,天下之圣人也。”苏州伍子胥塑像
在一个“官本位”意识浓厚的国度里,人们往往会刨根问底:伍子胥到底当了多大的“官”呢?
伍子胥弃楚奔吴后,帮助公子光登上了吴王宝座。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了他公元前514年登基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而在司马迁之前,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左传·定公四年》也有载:“伍员为行人以谋楚。”
这幅“周吴行人伍公员”石刻像,刻于清道光七年,为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像祠人物之一
“行人”之官,见诸《周礼·秋官》者,有“大行人”与“小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也就是说,行人之职掌为行大宾之礼及奉诸侯之命行聘问之礼。
伍子胥的这一官职,在典籍文献中有记载,在后世也得到了体现。明登州府知府卢宁在《岭南伍氏族谱序》中说:“伍氏之系出吴行人子胥公之后。”清光绪《钱塘县志·纪制》载,今浙江杭州市“旌德祠,祀先贤陶唐处士许由、吴行人伍员”。
“行人”是“红头文件”公布的伍子胥在吴国的最高官方职务,相当于后世的内阁外交部长。在先秦典籍的记载中,一直没有见到伍子胥有其他职务。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2011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一部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珍贵历史著作重新面世。《系年》第十五章谓:“伍员为吴太宰,是教吴人反楚邦之诸侯,以败楚师于柏举,遂入郢。”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原简照片
与传世文献所记伍子胥为“行人”不同,《系年》记为“太宰”。2017年第3期《管子学刊》发表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刘光学术论文《清华简<系年>所见伍子胥职官考》,对其进行了研究。
太宰之官见诸《周礼》,其所载太宰之职掌曰:“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太宰是辅佐王治理邦国各类事务,相当于后世“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作者还认为,从《左传》的相关记载来看,行人多为临时差遣,而非专职。
通过对春秋时期“行人”与“太宰”职责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吴楚争霸的形势,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伍子胥入吴,所担任的职官为“太宰”。其担任太宰乃是由于其满足吴王阖闾“入郢”的政治需求;入郢之后,吴国政治重心由“谋楚”转而北上争霸,伍子胥失宠见杀,伯嚭为太宰受到重用,这与春秋时期列国太宰的职掌相符。由于入郢的需求,吴王阖闾命太宰伍子胥临时担任“行人”,联络唐、蔡,这是符合春秋时期“行人”非专官现象的。
其实,伍子胥的“太宰”官职,在后世也有雪泥鸿爪。唐苏州府掾卢恕在《楚州新修吴太宰伍相神庙记》中这样赞扬伍子胥:“今太宰之高,不啻星辰;太宰之利,不啻山谷。”
让我们继续在故纸堆中穿行。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云:“伍子胥生于楚,逃之吴。吴受而相之”,意即吴王阖闾曾拜伍子胥为相(xiàng)。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中,吴王夫差几次称伍子胥为“相国”。唐《伍子胥变文》则说的是,在伍子胥“灭楚归吴”后,“吴王见子胥有大人之相,遂立子胥为国大相”,后称其为“国相”。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7回说得更详细:“阖闾乃立伍员为相国,亦仿齐仲父、楚子文之意,呼为子胥而不名。”据《辞海》解释,相国为“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通称。”
这幅“伍相国像”,取自清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
不仅如此,人们还常把秦末才出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这一官名冠于伍子胥头上。2006年3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圣武宰相伍子胥》,这更是人们对他的抬爱和尊崇了。
不论是“相”“相国”还是“国相”乃至“宰相”,不论是官名还是尊称,也不论当时吴国是否设此官职,以及伍子胥是否任过此职,难以考实,但我们至少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为民间广为接受的尊称。后人对“行人”之职甚为陌生,他们相信以伍子胥的资望和威信一定担任过相当于“宰相”那样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