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安顺市关岭县新娘妆(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地戏)

安顺市关岭县新娘妆(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地戏)过去每年春节,凡化地戏自年初开箱后,一直要跳过农历二月十八。二月十八村中组织法会,称“白云会”,以纪念建文皇帝。二月十八的前几日,村中就开始法会的组织,请先生于神像前诵经,到了当日,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为“菩萨”沐浴更衣后,将其请下神台安坐于庙门前准备的轿椅上。这时,两堂地戏就要按年轮流前来“朝贺”,地戏神灵于“白云菩萨”驾前唱诉其生平、功绩等。之后,旗号开路,四位五十岁以上的男性抬着神驾随后,之后是边走边唱的地戏队,沿村中街道逐一走过每户门前,每户门前都设有香案供品,神驾至时,鸣炮叩首参拜。抬上“白云屯”,将神驾停放,地戏队则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表演,结束后,游行队伍返回庙中,请神上座。凡化村人将地戏文化融入了“白云会”中,他们相信,地戏神灵和“白云菩萨”都是凡化的守护神,会给村中带来吉祥。曾经,村中有属于地戏队的“戏子田”,改革开放后“戏子田”消失,村中每年凑集给每堂地戏四百斤大米,供地戏

安顺市关岭县新娘妆(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地戏)(1)

凡化村,旧名“钢花、繁花、凡花”,现属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建村历史难考,据传原为韦姓、冯姓聚居。清雍正初,饭笼铺(今“天龙”)的陈金彩、陈尽伦二公先后落居于此,杨、王等姓氏随后而至。至今户近六百,以陈、王、杨三姓居多。

凡化地戏的来源,据村人说是陈金彩从天龙来时带过来的(陈金彩之上辈酷爱地戏)。对比如今凡化地戏和天龙地戏的表演风格,差异较大,这一传说有待考证。还有一说,据面具雕刻下苑吴氏派的后人言,凡化的地戏原为其祖上雕刻面具及传授过技艺。凡化地戏表演时,面具是直接罩在人脸的中上部,表演者从面具的鼻孔和嘴角往外看;除了一锣一鼓的伴奏,还加入了一副钹。这些特征与下苑地戏一致,再加上从古至今下苑派的足迹主要分布在这一方位,以此推断,后一说也许较为准确。

最初,凡化地戏是跳《五下河东》,不久改《精忠岳传》。清末,村中人口发展,参与地戏的人数较多,常因“争将”发生争执,于是戏分两堂,一为《楚汉争锋》,以陈姓、杨姓为主;一为《三下南唐》,以王姓为主。传地戏初建时,村人以树皮做成简易面具使用,后才请雕匠以木材雕刻,曾更换过一次,雕匠何名已不知,两堂地戏的老面具尽毁于“文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堂地戏先是请旧州的雕匠陈甲超等雕刻了部分面具,之后又请周官屯的匠人增补了一些。

村人口传,《楚汉》戏队曾有位陈少华,平时穿鞋是随意拖着,走路闲散,不注重仪表,当戴上“楚霸王”面具时,马上精神抖擞,表演起来十分威武。《南唐》戏队曾有位王斯作,擅演“高玉”,饮酒后唱腔会变得更好,他年过七十跳戏,仍脚步轻盈、动作灵活,外来的观众还以为是位青年,当表演结束摘下面具,露出了沧桑面容和一口胡须,外人才惊知是一位年高老人。凡化地戏的套路动作演变自武术,《楚汉》戏队曾有位黄汉英,擅演反将,曾于村外遭劫,其以地戏的武艺将匪人打跑。相较两堂地戏,《楚汉》地戏较有特点。《楚汉争锋》地戏谱书曾得村中文学修养较高的杨成凯修改,言辞文言性强、寓意极深、韵味十足。该堂地戏有三个人物面具,颇有传奇。传“楚霸王”的老脸子,雕刻得极好,栩栩如生,为黑脸少将,下巴有一圈为淡黄底色,上密布黑点作“络腮胡”,“楚霸王”征战沙场时,在阳光照耀下会“流汗”。

过去每年春节,凡化地戏自年初开箱后,一直要跳过农历二月十八。二月十八村中组织法会,称“白云会”,以纪念建文皇帝。二月十八的前几日,村中就开始法会的组织,请先生于神像前诵经,到了当日,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为“菩萨”沐浴更衣后,将其请下神台安坐于庙门前准备的轿椅上。这时,两堂地戏就要按年轮流前来“朝贺”,地戏神灵于“白云菩萨”驾前唱诉其生平、功绩等。之后,旗号开路,四位五十岁以上的男性抬着神驾随后,之后是边走边唱的地戏队,沿村中街道逐一走过每户门前,每户门前都设有香案供品,神驾至时,鸣炮叩首参拜。抬上“白云屯”,将神驾停放,地戏队则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表演,结束后,游行队伍返回庙中,请神上座。凡化村人将地戏文化融入了“白云会”中,他们相信,地戏神灵和“白云菩萨”都是凡化的守护神,会给村中带来吉祥。

曾经,村中有属于地戏队的“戏子田”,改革开放后“戏子田”消失,村中每年凑集给每堂地戏四百斤大米,供地戏队使用,可见之前凡化地戏的兴盛。如今,地戏传承困难,两堂地戏又合为一堂,两队的戏友们联起手来,共同保护着祖辈遗留下的地戏文化。

来源:黔中早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