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经典语录100条(巴金家性格决定命运)
巴金经典语录100条(巴金家性格决定命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让他直接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这本小说完全用白话文写成,这样的文风和当时禁锢的旧封建家庭环境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巴金向旧家庭礼教宣战的一种方式。巴金在《家》里成功塑造了三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人物。那就是高家三兄弟,他们分别是大哥觉新,二哥觉民,三弟觉慧。1.逆来顺受,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代表——觉新
巴金是现代作家,他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祖辈是前清的官员,父辈们凭靠着祖先积攒的财产过着奢侈、闲懒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人,却想冲出这种“象牙的监牢”。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广为人知,而《家》又是其中的首篇。
《家》这本小说中,巴金以自己的的旧式家庭为原型,描写了旧封建地主家庭礼教对年轻一代的迫害。
这本小说完全用白话文写成,这样的文风和当时禁锢的旧封建家庭环境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巴金向旧家庭礼教宣战的一种方式。
巴金在《家》里成功塑造了三个性格、命运完全不同的人物。那就是高家三兄弟,他们分别是大哥觉新,二哥觉民,三弟觉慧。
1.逆来顺受,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代表——觉新
觉新的无抵抗主义,让他直接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他觉得自己已经是没有希望的人了,以前的美妙的幻梦永远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
然而现在他有了一个儿子,这是他的亲骨血,他所最亲爱的人,他可以好好地教养他,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儿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样想着他得到了一点安慰。他觉得他的牺牲并不是完全白费的。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的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常常引起他们的责难。但是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封建礼教真是吃人不吐骨头。青春年少、心怀梦想的觉新中学毕业后,还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中。他想出国深造,继续学习自己喜欢的化学,他期望自己将来在化学方面学有所成,和自己青梅竹马的梅表妹结婚。
尽管失去了母爱,但觉新认为,他之所以坚强是因为,他的梦想和一个情投意合的情人。这些都支撑着觉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可是,祖父以不可一世的权威,私自给觉新定下一门亲事。家中其他人也都不自觉地成为帮凶:觉新的父亲、继母,以及家中的其他人。
他们都认为这样的事情很自然,并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似乎是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尽管,他们都知道觉新和梅的感情,可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对祖父提出反对意见。
甚至就连当事人觉新也不敢!他的懦弱,从此让自己跌入无底深渊。
觉新的不敢反抗,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祖父去摆弄。二十岁出头的觉新活成了一个傀儡,任凭祖父和家人摆布,却依然保持绅士的,麻木的笑容。
正如《家》里所说的那样:当周围人都以为觉新拥有一个美丽的新娘后,应该感到很幸福。习惯了顺从的觉新为了逃避痛苦,他也欺骗自己,认为这就是绅士的幸福。
从此之后,觉新变成了一个会说话、会微笑的机器人。他木然地接受着祖父和父亲的所有安排,除了必要的配合,觉新就像一个局外人。
清醒后的觉新也会感到委屈,可是他不敢表现出来。所有委屈的眼泪,都是在关上房门后,才流下来的,觉新把这归结为自己的命运。
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时常会在觉新的办公室读一些进步思想的书报,而这些新报的内容也影响到了觉新。
然而,觉新读报的心情和两个弟弟完全不同。这些带有新思想的报纸,总是会戳痛觉新麻木的心,让他感觉到疼痛。
然而,觉新依然不敢起来防抗。他担心自己的反抗会引起更大的家庭矛盾。他甚至为了讨好几位婶娘,陪她们去买衣服,可这些,其实是觉新最不喜欢做的事情。
觉新把自己整个活成了一位好好先生。
弟弟们带来的新报,虽然对觉新的思想有些触动,但是觉新的不敢反抗,依然让他保持着旧式的生活。
他为了维持大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自己做出无底线的退让。觉新这种处世方式,被三弟觉慧称为“作揖主义”。
每天晚上,总是妻带着孩子先睡,他睡得较迟。他临睡时总要去望那个躺在妻的身边、或者睡在妻的手腕里的孩子的天真的睡脸。这面容使他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他只感到无限的爱,他忍不住俯下头去吻那张美丽的小脸,口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含糊的话。
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意义,它们是自然地从他的口中吐出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喷泉从水管里喷出来一样。它们只是感激、希望与爱的表示。
他并不知道从前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也曾经从父母那里受到这样的爱,他也曾经从父母那里听到这样的充满了感激、希望与爱的语言。
觉新因为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安排,他的心里其实也有许多的不甘。可是,因为懦弱,他只好把这些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这是多么可悲,又多么令人可叹啊!
当一个人没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他就没办法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将会生活在无尽的黑暗和痛苦之中。
2.为捍卫爱情,公然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觉民
觉民是一个性情温和、思想进步的新青年。
他能够为了捍卫自身的幸福,敢于站出来对祖父的权威说不,公然和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封建家庭礼教作斗争。
觉民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
这个时候他有点踌躇了,因为决定了怎样行动以后便没有挽回的余地。逃走,脱离家庭,前途也有很多的困难。
以后怎样生活,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在家里他自来用不着为衣食发愁,可是到外面去又怎么办?拿什么来生活?他事前没有丝毫的准备。事情迫到眉尖本来应该马上决定,然而他倒迟疑起来了。
他又去找觉新商量。他开口就说到正题,问道:“事情究竟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觉民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一想到自己要脱离这个环境,没有生活经验的他,将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困难。开始时,觉民还无法舍弃优越的生活,他甚至寄希望于祖父能够改变主意。
此时的觉民是有些犹豫的。他一面想要继续依靠祖父的财产,过着优渥的生活,一方面又希望祖父主动放弃掌控权。
三弟觉慧提醒觉民,希望他不要继续大哥觉新和梅表姐的不幸遭遇。
觉慧的话,让觉民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捍卫自己的幸福。觉民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爱情,他决定要和祖父反抗到底。
觉民的决心体现在给大哥觉新的信里:
“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
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我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如果你们不打消那件亲事,我临死也不回来。现在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望你念及手足之情,给我帮一点忙。
这封信,既是觉民写给大哥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
觉民担心自己决心不够坚定,所以就把自己的决定写在信纸上,以此来监督自己,也是提醒自己,一定要要反抗到底。
觉民的这封信,也向大哥觉新表明坚决反抗到底的态度。
觉民的明确表态,让高家的权显然受到了严重挑战。
觉民的抗婚行为,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中,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
正是因为觉民的反抗,让祖父终于明白,他不可能一直都是这个家庭里的主宰,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祖父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他再也支撑不住,病倒在床。
觉民在这次抗衡期间,吃了很多苦,也受到了来自家庭各方的施压。但是,他最终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爷爷最终取消了觉民和冯家的亲事。
这个结果,在高家是开天劈地头一遭。觉民此举,为高家的孙子辈们开了一个先河。证明了幸福要靠自己才能争取得到。
同时,觉民的胜利,也给了三弟觉慧坚持斗争的信心。
可以说,觉民是这个家庭中的幸运儿,他上有大哥觉新的爱护,下有三弟觉慧的帮助。还有一个深爱着他的琴表妹。
和大哥觉新相比,觉民几乎得到了全部的幸福。
3.敢说敢做,激愤昂扬的三弟——觉慧
觉慧,是典型的进步新青年代表。
他从小就有一颗敏锐、富有同情的心。
觉慧虽然从小就生长在封建大家庭中,但是却对穷苦的底层人,有着感同身受的同情和悲悯。
他不畏祖父的强权,敢于面对祖父说不。这些在高家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觉慧看不惯家里人对仆人们指手画脚,他认为人应该生而平等。他反对“上层人”在“下层人”面前的颐指气使。
他甚至为了表明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拒绝坐人力三轮车。即使在雨雪天气,也坚持徒步上下学。
封建大家庭的生活无法同化他,觉慧似乎是一颗倔强的铜豌豆。
自然,觉慧的特立独行,在这个家里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祖父不允许他参加学生运动,叔叔们看不惯觉慧的“人道主义”。
他敢于挑战祖父至高无上的威严。家里人认为觉慧这种行为,就是对祖父的不孝。觉慧总是会因此受到谴责,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止觉慧前进的脚步。
越是生活优渥,觉慧心里越是感到不安,加上家里明争暗斗,大家貌合神离的虚伪,更加坚定了觉慧离开旧家庭的决心。
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
他知道他们祖孙两代永远不能够互相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他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似乎有许多东西沉重地压在他的年轻的肩上。他抖动着身子,想对一切表示反抗。
觉慧敏锐的洞察力告诉他,祖父代表了他们那个年代封建势力。
与其说,觉慧的行为是和祖父作对,不如说是和封建势力在做对。
觉慧的感知力,使得他产生了想要彻底离开封建势力的控制的想法。
觉慧甚至想要亲手摧毁这害人的封建旧礼制。
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他又忧郁起来,因为他明白自己现在不能够出去参加学生运动了。
“矛盾,矛盾……”他口里不住地念着,他知道不仅祖父是矛盾的,不仅大哥是矛盾的,现在连他自己也是矛盾的了。
真不愧为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觉民、琴虽说也是进步新青年,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被环境同化,他们的感知力就比不上觉慧那样敏锐。
他们看舞龙时感到欢乐,但是更大欢乐竟然是用火去烧那些光着膀子的人。舞龙人为了挣到更多钱,他们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代价,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更要付出健康的代价。
《家》里所谓的绅士们,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除了觉慧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他们认为这只是司空见惯的一个事情而已,因为,从他们记事起,这样事情每年时有发生,而且的确带给了他们许多欢乐。
由此可以看出来,环境对人的同化有多么可怕。
古人说:久入兰芝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觉慧越来越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他想要极力逃脱这环境,去自由呼吸。
他看到的不公平越多,越是产生了想要打破这黑暗的欲望。
然而,他也感到了自己个人力量的弱小,这样的感觉让他窒息,如同一条鱼,搁浅在浅滩上。
最后,在大哥觉新和二哥觉民的支持下,觉慧终于离开了这个养育他,也压抑了他十几年的旧家庭。
前途虽然充满了许多未知,但是觉慧并不担心。因为,他有一颗自由勇敢的心。
4、写在最后的话:人生的幸福和改变的希望,永远只握在你的手里
《家》是封建旧家庭的缩影,书中的高家三兄弟,三种不同的性格,三种不同的命运,代表了在那个年代背景下,青年们的生活状况。
在《家》的后记中,巴金阐述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巴金原想把这本书献给自己的大哥,然而,不等书出版,巴金的大哥却自杀了。
巴金的大哥表面上是自杀的,可实际上,他是被封建旧礼教谋杀了。
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哥觉新,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巴金自己的大哥。觉新的悲痛,就是巴金大哥的悲痛。
大哥的不反抗,导致他年轻的生命被封建礼教吞噬。
《家》这本小说,是一本控诉封建大家庭对青年一代迫害的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群人。他们遭遇的命运,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群人遭遇的命运。
这些人物的命运,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小说的基调比较悲哀,但是也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那就是,幸福和改变的希望,从来就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家》最后所说的那样,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泉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