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2004年,她带领团队利用电子束高能辐照降解,将难以降解的、持久性的污染物的稳定化学结构打断,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基于该研究,她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和阐明难降解污染物的辐射降解机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土地、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造纸等行业。由于在难降解有毒污染物治理方面的贡献,吴明红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她以“核技术环保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求学时代,吴明红就一直在环境保护领域主动“跨界”创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攻读博士期间,她就曾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原子能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尝试将核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53岁的吴明红教授,是今年上海六位新晋工程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在沪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在外人看来,吴明红有一份十分耀眼的简历:

今天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2021年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2021年选举产生了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今年上海有11人当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其中,有两位女院士,她们是吴明红和贾伟平,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们吧↓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1)

吴明红,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多介质环境协同治理”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她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发明专利65项,出版专著2部,在Nature、Nature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论文SCI他引26000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53岁的吴明红教授,是今年上海六位新晋工程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在沪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在外人看来,吴明红有一份十分耀眼的简历:30岁被聘为副教授、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34岁成为教授和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之一,45岁担任上海大学副校长。如今,她又在当打之年当选院士。

对吴明红来说,一直保持敏锐的科研“嗅觉”捕捉国际前沿的信息,勇于探索开拓未知的新领域,是她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的“秘诀”。她认为,“搞科研需要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毅力,只要路是对的,就不要怕路远,要在失败中获得新知。”

从求学时代,吴明红就一直在环境保护领域主动“跨界”创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攻读博士期间,她就曾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原子能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尝试将核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

2004年,她带领团队利用电子束高能辐照降解,将难以降解的、持久性的污染物的稳定化学结构打断,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基于该研究,她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和阐明难降解污染物的辐射降解机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土地、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造纸等行业。由于在难降解有毒污染物治理方面的贡献,吴明红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她以“核技术环保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2)

2010年吴明红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但她从未停止向前沿领域进军的脚步。2017年,她又带领团队在石墨烯这个“诺奖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通过离子控制石墨烯氧化膜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在《自然》杂志上发表。2019年1月,吴明红牵头完成的“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吴明红不仅善于开拓新的科研方向,也积极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走出实验室,应用于产业实际,让科技造福更多人。她和团队研制的碳基工程材料应用在环境多介质复合污染治理工程领域,助力重污染企业减排,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守护绿水青山。不止于此,她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向还包括新兴的新能源节能减碳领域。目前,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船舶、化工、核工业等重要工业行业的有机污染治理,还在新能源等领域服务民生。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3)

“必须首先成为一名好的科学家,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吴明红不但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上海重大研究项目,也致力于把科研梦想传递给学生。虽然身兼学校副校长职务,但她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在她担任主任的上海大学“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介质环境协同治理”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她经常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大胆尝试,让那些甚至有点古怪的想法得到实践,使得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吴明红经常勉励年轻人:“不要把卓越看得那么伟大,其实卓越的机遇就在身边,卓越的道路就在脚下。即使身在平凡的岗位,只要我们勇于试一试、跳一跳,就能收获不平凡的果实”。

在学生眼里,吴明红不仅是好导师,也是好朋友。虽然在学业上,她对学生高要求、严标准,但生活中却是平易活泼的“知心姐姐”。她会关心女学生的“终身大事”,为她们的约会打扮提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今年上海“唯二”的女院士,在吴明红看来,工作时的女性才是最美丽的。从年少时,她就视居里夫人为偶像,始终在追求科学精神的路上不畏艰险。现在,她以身作则,感染更多年轻科学家满怀信心、前赴后继地踏上科研征途。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4)

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副主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她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精准诊疗、预警筛查、发病机制的研究及防治工程管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排1),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在BMJ、Diabetes Care、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99篇,主编国际首部持续葡萄糖监测中英文专著。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 for 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 Asia。

“管住嘴、迈开腿”,时隔多年后,糖尿病患者老吴都记得贾伟平教授的这句话,“她总是擅长用我们老百姓听得懂、可操作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结缘医学近半世纪,一直致力于糖尿病诊治技术和防控工程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务实的医院院长、授业解惑的医学教授、有担当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贾伟平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岗位,而有一个贯穿始终,就是内分泌代谢疾病领域的医生,一辈子研究“甜蜜的事业”。她的名字,屡屡与“首次”相连:首次发现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次提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首次建立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她的探索,开启了糖尿病诊断治疗的“中国模式”,成果写入全球医学指南、教科书等。

结缘医学,扎进糖尿病防治攻坚战

我国慢性病危害严重,糖尿病是上升最快的主要慢性病,可造成失明、截肢、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亦与肿瘤、感染等重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是一项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管理工程。1993年,贾伟平进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那时,她的导师是项坤三院士——我国糖尿病发病机制分子研究的先驱人物,也就此,贾伟平一头扎进了糖尿病领域的防治工作。

在1989年至 2007 年间,糖尿病的患病率几乎增长了5倍。然而,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仍主要是基于国外的循证学证据。“哪些人得糖尿病、什么时候发糖尿病,可能和遗传密切相关。由于人种不同,国内外糖尿病易感基因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必须研究中国人糖尿病的遗传发病特点,才能创建适用于国人的早期预警技术。”贾伟平深深认识到,必须加紧研究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方案。

贾伟平设计和主持了大规模的糖尿病遗传与环境研究,确定了40个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新发现12个位点有别于欧美人群,据此建立遗传易感基因谱,揭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中国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构建遗传风险模型,检出易感人群高血糖发生率比低风险人群高34%,美国教科书评价“该模型能很好预测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导致的血糖异常”。

1999年以来,贾伟平主持并参加肥胖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1.3万人群肥胖表型的精准检测,发现超重肥胖人群中60%是腹型肥胖,首次揭示腹内脂肪堆积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进而提出腹型肥胖诊断新标准,可显著提高预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效率。

她创新了腹内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及筛查技术,牵头制定了国家新标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9部中国医学诊疗指南和美国教科书。柳叶刀子刊评价,“她是针对中国糖尿病特点的研究者,架起遗传和临床、医院与社区间的桥梁”。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5)

贾伟平(左三)与老师项坤三院士(右三)等科室同仁在一起

直击“痛点”,精准干预策略写入国外教材

在制定一系列糖尿病早期预警关键技术的同时,贾伟平领衔团队持续开发糖尿病“精准干预”诊疗新技术。

传统血糖检测方法痛苦多,且难以反映糖代谢全貌。而过度的血糖波动还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危害因素。2007年以来,贾伟平主持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适用标准研究,创建了CGM正常及异常国际标准,并在全球首次发现血糖波动TIR指标与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相关成果列入CGM、TIR国际共识、美国糖尿病学会诊疗标准。新冠疫情防控中,应用CGM指导糖尿病新冠患者救治,不良结局事件下降30%。

贾伟平的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正常人的血糖波动规律,创建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关键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立,为动态血糖谱指导糖尿病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连续被国内外诊疗标准采用。她主编了国际首部持续葡萄糖监测的中英文专著,被列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美国内分泌学会主席评价:贾伟平及其团队是国际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领导者。她建立的个体化治疗新技术,写入美国教科书《Principles of diabetes mellitus》。

扎根基层,将“个体诊治”推向“群体防控”

长期深处临床一线,贾伟平深刻地认识到糖尿病致病过程长、诱发因素多、覆盖人群广,必须从个体诊治迈向群体防控。

2007年起,贾伟平开始了一场基层调研。她发现,在社区看糖尿病,治疗有效率仅10%,与三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她带团队构建起一个全新模式——以适宜技术为支撑的医院-社区“无缝化”管理模式,医院、社区在人才培养、环境建设、质控管理、分级诊疗等环节紧密衔接,最终使试点社区“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控制达标率、并发症筛查率”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评价:如果大城市的医院和社区中心之间要建立一个无缝化的管理模式,那一定是正在上海实践的这样。

2015年,贾伟平主持了上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体系建设工程,实现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检验能力的同质化。通过社区22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发现了需及时转诊的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20000余例、严重的视网膜病变的患者4000余例。在此基础上,她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团队合作开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不仅用于国内,也用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眼底病变筛查,已推广至48个国家。

2018年,时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的贾伟平教授受国家卫健委委托,组建并领导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开展工作,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作为国家开展基层糖尿病医防融合的技术指南,已标准化培训了全国95万的基层医务人员。

贾伟平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糖尿病防控,走访了很多偏远地区,手把手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教会他们应用好双胍和磺脲类两个最基本的药物,就可以在基层看好80%的病人。她还牵头设计科普海报,牵头实施民政部糖尿病救助援藏项目等。有藏民患者后来这样动情地说:“感谢党中央,感谢政府,给我们做了这么细致的各项检查,这些检查我以前根本没有做过。”在她的领衔与推动下,基层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提升了18.6%。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贾伟平至今记得老师项坤三的一句话,“做医学研究如同挖井,必须持续不断地往下深挖,几十年如一日。”她做到了。

“许多难,在我们这代人看来,其实都不算什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再苦、再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对于人民的事业,必须全力以赴。对我来说,我所有的努力、唯一目标,就是为病家谋幸福。”简简单单一句话,是贾伟平对病家的责任和关怀,也是她对医学的执着与热忱。

看完两位优秀女性的杰出贡献

真是让人钦佩不已!

11位当选的两院院士也是金句频出

来来来,大家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6)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7)

一文读懂瑞思(瑞思拜研究甜蜜事业)(8)

为院士们喝彩!

是他们埋首科研、努力创新

才会有我们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