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足跟痛的几种原因(足跟痛是怎么产生的)

足跟痛的几种原因(足跟痛是怎么产生的)3.跟垫痛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慢性损伤修复过程。1.足跟骨刺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2.跖筋膜炎

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在民间称脚跟痛。西方医学的学者认为: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有关。而传统中医学认为:跟肾阳虚有关。但中医这种说法,太庞统。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为什么在疼痛时拍片子,就认为跟骨骨刺跟疼痛有关呢?没有拍片子前,没有疼痛,难道就没有骨刺吗?把跟骨骨刺跟疼痛联系在一起,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疼痛会引起跖筋膜发炎。但也不能庞统地认为疼痛是跖筋膜炎症引起的。

足跟痛的几种原因(足跟痛是怎么产生的)(1)

足跟痛

病因及常见疾病

医学界普遍有如下几种认识:

1.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

2.跖筋膜炎

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慢性损伤修复过程。

3.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4.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6.跟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7.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8.足弓结构发育异常

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

9.跟腱炎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过度使用可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如超负荷的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

以上1-9种情况的分析,“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第七代传承人-南京手技王王行知老师认为:足跟部的运动:是由腓肠肌受胫神经(L5--S2)支配、腓肠肌内侧头受(S1--S2)支配、比目鱼肌受(S1--S2)支配、趾长屈肌受(L5--S1)支配、胫后肌受(L5--S1)支配和参与。而疼痛是受神经感知,一切疼痛离不开神经支配,了解了这些,说明足跟痛跟腰部L5-S1-S2所发出神经支配有关。王行知老师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足跟痛患者,在L5-S1-S2椎骨间都可以发现有椎间盘突出和椎体紊乱、错位现象。外伤排除在外。

10. 外伤

由脚踝扭伤,引起跟腱、骨膜、筋膜纤维的断裂而引起的足跟疼痛。

鉴别诊断

1.跟骨骨髓炎

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化验和X线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2.跟骨结核

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线光片检查可鉴别之。

治疗:1、采用整脊复位术(腰部L5-S1-S2椎体实施手法整复)

2、针灸局部腓肠肌、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趾长屈肌胫后肌)

3、推拿(手法局部腓肠肌、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趾长屈肌胫后肌松解)

4、牵引对腰部L5-S1-S2实施牵引

注:以上治疗方法缺一不可。对于急性发作、第一次发作的患者,只要处理得当,往往一次调理即可痊愈。对于慢性患者需要5-10次才能痊愈。在做手法之前,一定要求患者做X光线检查(排除外伤)。足跟痛切记不要手术。否则遗憾终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