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蚂蚁金服行的善与作的恶)

关于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蚂蚁金服行的善与作的恶)普通人对金融产品真正的痛点,并不是金融产品的可及性不足,而是对金融产品或投资本身的认知不足。但是什么才叫高质量的理财产品呢?蚂蚁的理解可能是那些面向高净值客户,起售点高达百万级别,同时收益率也较高的理财或金融产品。蚂蚁可能认为大家都需要的是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而蚂蚁非常自豪的认为自己打通了其中的壁垒。我个人认为这个认知是偏差且危险的。支付宝业务本质是一种雁过拔毛的收费业务。意味着你每用支付宝进行一笔资金业务,都要收取一些比例的手续费,这些手续费成为了支付宝业务的主要收入。是蚂蚁行的善。理财与保险代销这部分比较好理解,基本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零售业务。可以简单理解成在支付宝上买基金、买保险和买余额宝。目前这部分收入占比20%左右。按照蚂蚁自己的说法,业务是为了把高质量的理财产品呈献给普通消费者而非仅仅是高净值人群,降低投资者获得高质量理财产品的门槛。

关于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蚂蚁金服行的善与作的恶)(1)

按照招股书披露,2017年-2020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为653.96亿、857.22亿、1206.18亿、725.28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81%,分别实现净利润82.05亿、21.56亿、180.72亿、219.23亿。

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板块: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

以上剔除蚂蚁高端的辞藻包装,简单来说对应就是:支付宝业务、贷款业务、理财与保险代销和创新业务。

先说最没存在感的创新业务。蚂蚁的创新业务主要涉及的都是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创新,服务对象也主要是面向蚂蚁和支付宝本身,主要是为了解决高频海量金融交易对相关系统带来的技术与安全压力。根据蚂蚁自身披露,大概包括通用计算领域(金融级分布式技术架构SOFAStack、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金融IT安全防护技术,区块链相关技术等。这部分收入目前在蚂蚁占比不到1%。通用计算领域的公司多如牛毛,即使蚂蚁技术业内领先,走出蚂蚁内部去开拓市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区块链等技术方向,目前更是多停留在概念状态。无论是从营收占比还是未来发展来看,蚂蚁以此自称为科技公司略显牵强。但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支付和购物体验的提升,对普通人来说,是蚂蚁行的善。

支付宝业务本质是一种雁过拔毛的收费业务。意味着你每用支付宝进行一笔资金业务,都要收取一些比例的手续费,这些手续费成为了支付宝业务的主要收入。

关于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蚂蚁金服行的善与作的恶)(2)

是蚂蚁行的善。

理财与保险代销这部分比较好理解,基本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零售业务。可以简单理解成在支付宝上买基金、买保险和买余额宝。目前这部分收入占比20%左右。按照蚂蚁自己的说法,业务是为了把高质量的理财产品呈献给普通消费者而非仅仅是高净值人群,降低投资者获得高质量理财产品的门槛。

但是什么才叫高质量的理财产品呢?蚂蚁的理解可能是那些面向高净值客户,起售点高达百万级别,同时收益率也较高的理财或金融产品。蚂蚁可能认为大家都需要的是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而蚂蚁非常自豪的认为自己打通了其中的壁垒。我个人认为这个认知是偏差且危险的。

普通人对金融产品真正的痛点,并不是金融产品的可及性不足,而是对金融产品或投资本身的认知不足。

普通人会困惑:为什么都是固定收益产品,张三买的银行理财就好好的,我买的P2P就爆雷了?为什么都是银行理财,李四买的就好好的,我买的银行代销的就本金取不出来了?为什么都是理财客服说的稳赚不赔的定投基金,王五前几年一直定投的已经赚了40%,我却亏损一年多了?为什么都是投资地产的信托产品,刘六买的爆赚10%,我买的却本息延期兑付?

普通人对金融产品认知不足和其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认知不足,进而造成选择了不适合金融产品,从而带来了财务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蚂蚁们复制了实物商品交易B2C模式,建立了金融产品超市,拆分了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上架,却依旧按照传统方式粗糙地对待风险划分,对理应同时进行的投资者教育视而不见。

如果未对普通人的风险偏好进行“面向未来的”创新性识别,不可及反而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普通人在APP上按照收益率排序来购买,这种丰富的可及性反而加大了个体所面对的风险。

更别提还有更多作的恶。APP上电子化的批量签名隐藏协议,隐蔽的产品合同与说明书,AI售前客服等等。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为了普通消费者好,还是为了把产品代销出去而把普通消费者当韭菜。

下面,就是不得不好好说说的贷款业务了。

关于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蚂蚁金服行的善与作的恶)(3)

不良率过高则可能会造成公司本身资金链断裂无法还上自身的融资来源,让公司业务甚至公司本身难以为继。所以对风险的识别和对整体风险(不良率)的控制是这个业务的重中之重。

下面回到业务本身。蚂蚁的贷款业务收入主要是由这三家子公司来真正实现。而这三家子公司开展业务全部需要通过支付宝这个门户来进行,所以蚂蚁向三家子公司收取软件与技术服务费,这部分服务费占据了三家子公司传统贷款业务的大部分利润。蚂蚁也通过这样一手内部辗转腾挪的骚操作,成功把子公司传统金融业务利润,转化成了自身的科技业务利润。这也是蚂蚁长期以来絮絮叨叨自己是科技公司的原因之一。

微贷业务是蚂蚁利润的重中之重,也是近年和可预见未来高速发展的保障。但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微贷业务能保持如此高的利润率,靠的就是高利贷、高杠杆和空手套白狼。

先说高杠杆和空手套白狼。2018年是个关键的节点。在此之前,蚂蚁以30亿左右资本金,循环发了90多次ABS,贷出去了3600多亿,杠杆率高达几百倍。这里简化解释一下里面的ABS:蚂蚁将30亿资本金借给花呗借呗等微贷客户,然后将庞大客户的债权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一个专门针对专业投资者的类似理财的产品,卖给他们,这样就又收到了一笔钱。再把这笔钱借出去,再把债权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重复以上过程。规模足够大时,蚂蚁自己那点资本金基本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整个债务链条里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券商、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而这些资金中大部分又是来源于普通人的血汗钱。

试问那几年各大金融机构另类投资部门谁没买过花呗和借呗的ABS,正如某大佬所言:如果你没途径抢到蚂蚁的ABS 就要好好反思下在这圈子里上没上道。

做个不恰当的类比,相当于你只有1万块首付,却借钱买了一套北京三环的两居室,普通人也能明白其中荒谬与危险之处。至于几百倍的杠杆到底有没有系统性风险,根据马爸爸的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言的意思,应该是没有。而事实是那几年的确也没怎么出过险,这得益于蚂蚁微贷客户非常良好的还款率。而如此低的不良率,蚂蚁将之归功于其引以为傲的大数据信用系统。这也引出马爸爸引起争论的论点之一: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 30 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 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

而在我看来,蚂蚁微贷不良率低,与其说芝麻信用有效性高,不如说是微贷这个“微”太过巧妙。正如罗永浩用自身经历说出的段子:“你欠银行100块钱是你的烦恼;你欠银行一个亿是银行的烦恼!”蚂蚁开心与自豪的背后,是多少学生、小生意人、低收入者、刚毕业的打工人等群体,从口粮里省、拆东墙补西墙去努力还上花呗借呗的小小窟窿。

另外这一盘棋能一直下下去,还得益于我们社会经济一直在持续发展,而整体未出现巨大的经济波动。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总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企业和个人碰到困难,再难咬咬牙也能挺过去。如果信用体系如此有效,为何蚂蚁们不用纯自有资金去放贷,借大家几百万先买个房子啥的?

稍微再往深里讨论一下。基于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是非常有难度且不精准的。至今也没有成熟的体系和模型能利用历史数据在纯数量关系层面对股票价格走势进行精确预测,而根据历史行为数据来对人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听起来更是天方夜谭。一个人在过去几年都能保持芝麻信用所认为的良好行为,这真的可以意味着他一辈子都能保持良好的信用吗?

这样一个人会拥有几千块的蚂蚁信用额度也许单看风险不高,但蚂蚁微贷聚集起千百万这样的人放在同一个池子里借钱,一旦碰上影响广泛的意外事件,大流行病、金融危机、战争等等让那些过往信用很好的人们突然就无力还款了,怎么办?这就是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所认为的系统性风险。这里就引出了马爸爸另一个引起争议的观点:

“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

至于是到底是系统性风险还是缺乏系统的风险,在此不做讨论。我只知道,如果蚂蚁微贷倒了,亏的不是蚂蚁和马爸爸的钱,是你和我,你妈和我妈的钱。我们普通人才是这场盛宴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如果以上都是在技术层面的讨论,那么下面需要好好在审视蚂蚁作的恶了。

恶之一,蚂蚁微贷业务是彻彻底底的高利贷。

在同样场景的分期和借贷服务中,蚂蚁们提供的产品利率是最高的。这里面有个小套路。当你在支付宝买理财时,你看到的是支付宝给你预估的年化收益率(2%~5%不等);而当你用花呗或者借呗分期时,你看到的是手续费(3%~8%)或日息(万分之五)。如果有心计算,你会发现年化利率时常高达18%。而最新的最高法院民间借贷指导利率上限是16%左右。

恶之二,蚂蚁向特定群体提供不妥当的微贷服务。

时至今日,在校大学生想向银行申请信用卡仍有很大障碍和难度。本质在于大部分大学生唯一经济来源是父母支付的生活费,还款能力堪忧。而传统银行基于风险审慎对待的群体,却被互联网金融公司当做香馍馍。大学生群体手头拮据、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消费欲望强,同时有父母兜底等特点,被互金公司看在眼里。利用支付宝引流,专注校园高利贷的第三方公司趣店,仅成立三年便以骄人业绩登录纽约交易所上市。背后是无数无意识背上沉重债务负担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以及层出不穷的悲剧事件。请问蚂蚁引以为傲的信用体系在其中到底起了哪方面作用?

恶之最,蚂蚁极尽手段,引导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贷款观念。

关于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蚂蚁金服行的善与作的恶)(4)

引用默苍离的评论:

“坏的淋漓尽致。1,歧视体力劳动者,默认他们的收入无法涵盖必需品以外开销。2,制造“必要开支”,用情怀、习惯、人情、爱情等作为“道德正确”绑架特定人群,去“必须”消费,提高支出。XXX节很多就是阿里发明的。3,鼓励提前消费,制造金融高利贷奴隶,透支人的生命。4,小确幸、幸福感、攀比和所谓“要被人看得起”,是消费主义和高利贷资本操纵人心的最基本必杀技。5,给高利贷奴隶主辩护,类似给贩毒的人辩护,毕竟他卖他的,你不吸不就好了吗!”

我不能总结的比这个更好。金融从业者必须了解,不是所有金融需求都应该去满足的,尤其是基于非理性欲望的需求。鼓励穷人贷款消费是不道德的。而利用广告去放大、刺激这种需求更是邪恶的。

贷款对于普通人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普通人到底需要怎样的贷款产品?我认为主要是三个:1、具有加速原始资本积累属性的贷款,比如结婚贷款买房,贷款做生意等;2、具有向个人生产力转化潜力的贷款。比如贷款求学练技能,大学生买电脑,用于运营的买车等;3、在合理范围内,符合未来收入预期的超前消费。

关于马爸爸对于监管扼杀创新的观点,我也想顺带吐槽几句:垄断才是创新最大的敌人,而监管不是。

虽然互联网金融创新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和效率是事实,但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上演的还少吗?蚂蚁们以及背后的互联网巨头,主营次营业务快速寡头化,而在资本系构建上,也是在疯狂的快速圈地,从垄断的角度看这和1993年的国企,没有什么太大差异。

无论马爸爸如何调侃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层的处长们,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人是清醒的。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

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

防止金融科技成为非法套利手段;

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我本人一直很喜欢马爸爸,之前在围观他早期在其他行业的各种演讲时,往往感觉有一种高屋建瓴的爽快感。但如今在自己工作的领域的演讲,却让我感觉变了味儿。而就在我写本文的这两天,我发现批评蚂蚁的文章和帖子在一条条消失。资本真的会再造人格吗?

希望这片神州大地上的人民时刻对资本保持警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