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5换芯片(揭露碟中谍5中的一处存储BUG)
碟中谍5换芯片(揭露碟中谍5中的一处存储BUG)就在这个水洞底部所有资料被离线保存在某发电厂下的冷却液里。于是,IMF小组的同志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班吉的档案数据替换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这样验证就可以通过了。相当于我们把数据库里存用户密码的哈希值直接替换掉了,这样你就可以用新密码登陆。那么这个认证资料数据放在哪里呢?
昨天去看了《碟中谍5:神秘国度》,很精彩!片中使用了大量高科技:大数据分析、人脸检索、生物三重加密、无线干扰、非接触删除、增强现实、氧气腕带,让人眼花缭乱。
但中间有个汤哥潜入水底替换特工档案文件的桥段,小黑羊觉得似乎哪里不对,我们来一起回放下。
班吉需要潜入一座层层设防的数据中心下载重要数据
这个数据中心的身份验证非常严格,指纹、人脸、密码多重认证,最要命的是,还有一项基于人走路习惯和方式的认证,这个几乎没有模仿的可能。
于是,IMF小组的同志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班吉的档案数据替换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这样验证就可以通过了。
相当于我们把数据库里存用户密码的哈希值直接替换掉了,这样你就可以用新密码登陆。
那么这个认证资料数据放在哪里呢?
所有资料被离线保存在某发电厂下的冷却液里。
就在这个水洞底部
后来阿汤哥就奋不顾身的跳到这个水洞里,把安全档案给替换了。
然后,班吉成功通过身份认证,下载到了资料。
等等,好像哪里不对!
哪里不对呢?
那个档案是被“离线”保存在冷却液里的,如果只是去替换“离线”数据,怎么会对系统生效呢?
身份认证属于典型的“事务处理”,怎么可能使用离线数据?必须使用在线数据啊,而且保护级别如此严格数据中心,为保证认证速度,应该用内存数据库吧,或者至少要闪存加速一下吧。
不能太认真,否则电影没法拍了。
好吧,我们给阿汤哥普及一下什么是Cold DATA、Warm DATA、Hot DATA。
数据按照生命周期或者应用场景,一般被划分为三类>>
热数据(Hot data):最新数据、频繁被查询的数据、热门数据,这类数据最注重的就是效能、速度、可读取性,身份认证是最典型的场景。为了提高读写效率,这些数据都是In Memory的,并且需要缓存机制。大部分OLTP业务都在操作热数据,这也是RDS或者关系型数据库的主要用途之一,而块存储一般用于这类数据测存储,在HDD效能不足时,还要用闪存和内存来加速。
温数据(Warm data):稍微旧一点的、偶尔会被查询或调用到数据,不会被高速频繁调用,比如社交软件的用户相册、记录,很多OLAP数据仓库应用。典型的,对象储存通常比较适合来存放温数据。
冷数据(Cold data):不需要实时访问到离线数据,用于灾难恢复的备份或者因为要遵守法律规定必须保留一段时间的。磁带和光盘是最典型的冷数据存储工具。
所以,那个身份档案应该属于离线数据、冷数据,这是一个BUG。
呵呵,管他呢,电影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