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美学从什么入手(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的美)
亚里士多德美学从什么入手(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的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一样认为艺术是摹仿,不同的是他认同现实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的摹仿比现实更真实,因为艺术摹仿的是现实世界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内在本质规律。“历史学家描写已发生的事,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哲学、更严肃。”他对艺术和艺术家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经验的人对事物只知其然,而艺术家对于事物则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对象与典型环境,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内在深层内容。.这种局部与总体的和谐,并不限于单一的形式或某一方面,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到思想,所有作品可感知可深入部分的和谐统一。这事实上已经将美的基本属性表达完整了,作为感官体验的美感,就是感受到的和谐体验,客观存在的和谐事物或艺术作品,在被感官感知到后产生美感。客观的美的事物,与感知的美感体验,二者各自存在而又缺一不可。..
晴风丽日芳洲,行书、白文印
.
亚里士多德放弃了主观和神秘思辨,采用客观的逻辑分析方法,广泛吸收自然科学、心理学、历史学的成果来研究美学问题。推翻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式,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将哲学理论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了一起,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就在于在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这是亚里士多德对美的和谐统一属性的表述,美的事物与作品必然是所有组成部分和细节、内涵都能和谐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都不应该在这个整体中存在。
这种局部与总体的和谐,并不限于单一的形式或某一方面,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到思想,所有作品可感知可深入部分的和谐统一。这事实上已经将美的基本属性表达完整了,作为感官体验的美感,就是感受到的和谐体验,客观存在的和谐事物或艺术作品,在被感官感知到后产生美感。客观的美的事物,与感知的美感体验,二者各自存在而又缺一不可。
.
.
.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一样认为艺术是摹仿,不同的是他认同现实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的摹仿比现实更真实,因为艺术摹仿的是现实世界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内在本质规律。“历史学家描写已发生的事,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哲学、更严肃。”他对艺术和艺术家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经验的人对事物只知其然,而艺术家对于事物则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对象与典型环境,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内在深层内容。
他认为艺术家有三种方式去摹仿事物:“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的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显然艺术家更应该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表现普遍与必然的内在规律,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与特例的摹写照搬。
事实上即便是最简单肤浅的摹仿,经由感官的观察了解,大脑的指挥,手的控制,任何人的摹写都必然带有了自己或多或少的认知和理解,只是其中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区别,肤浅和深入的区别而已。一个有着自觉意识,用实践来改造世界的人,必然不会让自己的头脑和思想认知,沦为别人的跑马场与复读机。
.
.
.
《诗学》“应该仿效好的画像家的榜样,把人物原型的特点再现出来,一方面既逼真,一方面又比他原来更美。”这就要求艺术家们去发现描写对象深层的性格与内在精神,并通过典型的形象、动作、语言、环境表现出来。这不是美颜滤镜的千篇一律,而是有着深层认知与思想的创作过程。
亚里士多德沿用其老师柏拉图的摹仿一词,但绝不是指让艺术家去被动抄袭。“在构思情节和恰当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之中,诗人应尽量把所写的情景摆在眼前,看出哪些才是妥当的,不至于把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忽略过去。”艺术家必须精准地认知、取舍,而不是任凭如痴如醉的本能或酒神附体之类的东西去涂抹。
这无疑是对所谓自然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本能与偶然的行为艺术等认知和创作的全面否定。从世界的运转规律或人的社会行为来说,除了个别以出乖露丑、卖弄新奇为生的个人或职业以外,所有的事物和实践都必须遵循必然的规律和方式方法,付出足够的时间或努力才能够达到目的。看起来无需努力的一蹴而就或者撞大运,往往意味着虚假和毫无价值,或者有不可见的成本需要付出。
.
.
.
.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艺术欣赏与分辨的简明方法干货,雅俗共赏,贵能深造求其通
人民代表,李泽厚《华夏美学》读书笔记-美的科学,江山如此多娇
数到云山第几重,草书、朱文印,佚居自大同蛙井
家园,行书、朱文印,躺平,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