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去年4月正式开通的青岛地铁11号线,串连起了蓝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术中心,以及世博园、北九水等旅游景区,也实现了崂山、即墨与主城区的联通。位于蓝谷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是天津大学首次在异地建成的研究生院。“现在,师生到市区主要依靠公交车,运行时间至少一个小时。”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咸良说,线路通车后,从市区到蓝谷仅需25分钟。“相信,这条轨道线在带来风驰电掣交通便利的同时,必将对学校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城市更深度融合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一线牵南北,全城若比邻”,2016年12月18日,青岛首条也是山东首条地铁线路3号线全线通车时,众多国内媒体如此评价3号线给青岛带来的变化:全线用时47分钟,穿起主城的南北两端,将25公里的距离重新定义,改变了沿线数十万人对距离的概念。青岛地铁集团总工程师迟建平说,作为全国少有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1)

全国首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列车“国庆号”在11号线上线。

随着地铁6号线开工在即与2号线一期全线通车临近,青岛地铁在2019年末奏出一曲强劲尾音。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青岛是一座轨道交通起步较晚的城市。从2009年青岛首条地铁线路3号线奠基算起,到今年,青岛地铁建设仅走过了10个年头。而且,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青岛,是全国建设地铁难度最大的城市之一。那么青岛为何一定要发展轨道交通呢?计算青岛地铁的投入产出比,青岛建地铁到底划不划算?轨道交通究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

“出行账本”:到底缩减了多少出行成本?

无地铁,不城市。与城市传统公共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具有运载能力大(是地面公共汽车的7—10倍)、速度优势明显(地铁运行速度一般是公共汽车的2—4倍)、准时准点、安全性高、不占用地面空间、降低环境污染等多个优势,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低碳环保”交通方式。因此,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出行成本的首选方式。

青岛地铁集团总工程师迟建平说,作为全国少有的海湾型城市,青岛发展轨道交通的需求尤为紧迫。青岛三面环海,山地、海洋形成空间阻隔,东、西、北三岸之间交通廊道长且数量十分有限,长距离出行对机动化要求高,而以小汽车为主的道路交通解决不了未来交通需求,无法在中心的胶州湾里面建设一个互通互联的高密度道路网,因此,“建设轨道上的青岛”是打破城市空间结构不利格局、压缩出行成本的最佳选择。

截止目前,青岛开通了四条地铁线路(3号线、11号线、13号线、2号线一期东段),那么这四条线路是否达到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的预期目标?核算青岛地铁的“出行账本”,到底缩减了多少出行成本?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2)

2号线首趟列车首批乘客。

“一线牵南北,全城若比邻”,2016年12月18日,青岛首条也是山东首条地铁线路3号线全线通车时,众多国内媒体如此评价3号线给青岛带来的变化:全线用时47分钟,穿起主城的南北两端,将25公里的距离重新定义,改变了沿线数十万人对距离的概念。

去年4月正式开通的青岛地铁11号线,串连起了蓝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术中心,以及世博园、北九水等旅游景区,也实现了崂山、即墨与主城区的联通。位于蓝谷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是天津大学首次在异地建成的研究生院。“现在,师生到市区主要依靠公交车,运行时间至少一个小时。”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咸良说,线路通车后,从市区到蓝谷仅需25分钟。“相信,这条轨道线在带来风驰电掣交通便利的同时,必将对学校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城市更深度融合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3)

地铁11号线。

根据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青岛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由18条线路(含两条支线)组成,也就是说,未来青岛还将陆续开通14条地铁线路。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的师生们,更期待这14条线路开通后带来的青岛“加速度”,届时,青岛将构建包含市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快线、市域范围铁路网三个层次的轨道交通发展体系,形成以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城区为核心,“三城三网,网间互联”为基本形态,城区之间45分钟可达的中心湾区轨道交通线网。

“产业账本”:地铁一响,是否带来黄金万两?

地铁被誉为城市的“黄金经济线”。据测算,每投资1亿元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以带动GDP增加2.63亿元。可以说,地铁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地铁经济带”。因此,有人形容说“地铁一响,黄金万两”。那么发展了10年的青岛地铁,是否发挥了轨道交通对城市产业的拉动作用?

8月22日,来自青岛地铁创新产业园的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当天,浪潮等12家企业集中签约入驻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其中浪潮集团、朗进科技、交控科技、上海富欣、南大傲拓等企业携轨道交通智能科技、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轨道交通集成系统研发平台、轨道交通车辆智能空调系统、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测试与认证及轨道交通自动化等产业入驻园区。至此,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项目已累计引入企业20余家。

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项目是青岛地铁产业化运营的代表作之一。

提起产业化运营,东京、斯德哥尔摩等一些轨道交通发达的国内外城市普遍采用了TOD模式——即以城市轨道交通走廊为纽带和导向,以综合用地组团为节点,这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已经被广泛地认同为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市发展模式。

青岛则在TOD模式基础上,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TOD 产业导入”即TIOD(Transit Industry Oriented Development)开发模式,在原有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有针对性地融入产业开发,进一步突出轨道交通与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为城市功能再造、提升区域活力、产城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采用TIOD模式,青岛地铁集团与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城阳区规划并推动实施了西海岸智慧小镇项目、即墨城轨配套基地项目与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项目,目前三大产业项目均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其中的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位于城阳区洪江河以东、G204国道以北,总规划面积2000亩,总开发体量210万平方米,规划产业聚集区与学苑区,以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总部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大数据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同时规划布局地铁综合实训基地与轨道交通专业院校,总开发建设周期为7年。

即墨城轨配套基地项目,总投资额180亿元,位于即墨区南泉片区胶济铁路东、岙东路北侧,总用地面积约3000亩,总开发体量200万平方米。项目以轨道交通产业设备维修保养、整车组装、核心零部件制造、轨道交通配套产品生产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总开发建设周期约5年。

西海岸海洋智慧小镇项目,总投资额约300亿元,东至琅琊台南路,南至滨海大道,西至规划珠山路,北至明富大道,总规划范围约为2800亩,总开发建设体量约200万平方米。项目以海洋产业为主导、智慧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设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医疗产业,项目总体开发建设周期约为6年。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4)

西海岸海洋智慧小镇整体效果图。

“小镇将在横向上,从配套、管理、政务、交流等方面,打造优质服务园区;在纵向上,从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构建专业产业园区。”海洋智慧小镇项目负责人透露,通过交通升级引导城市变革,最大程度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复合利用,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土地资源受限、环境质量改善等一系列问题。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海岸新区首个依托地铁建设的城市综合体,形成产、研、商、娱、居综合的全新区域。

据测算,三大产业园的落成,将为青岛市引入优秀企业上百家,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5万个,达产后预计年产值逾150亿元,年利税近15亿元。

得益于青岛地铁产业化谋篇布局的上述尝试,在不久前发布的一份基于研发能力、产业链基础能力、现状及潜力、政策支撑力等指标基础上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报告中,青岛市居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潜力的第二梯队。在政策支撑能力方面,青岛市则居国内第一。

“产业化思维的导入,既给现在的地铁建设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也为未来的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青岛市地铁办主任、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福宁说,未来,青岛地铁将进一步践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复合功能,更深度地融入轨道交通产业链,由“建地铁向建城市”转变,着力打造国内地铁产业化运营的标杆。

“地下经济账本”:“长江地一城”释放出的信号

向地下要空间,自20世纪以来,城市公共活动逐渐呈现出从地上向地下转移的发展趋势,北美、西欧和日本都出现了大量地下公共建筑,实现了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娱乐等功能。因此,地下空间被喻为城市发展的新未来。随着各条线路或投入建设或正式开通,青岛地铁将会交上一张什么样的地下经济答卷呢?

2009年地铁3号线奠基后,数个商业项目出现了“傍地铁”模式,金街购物广场、太古百货购物广场、米兰道等,然而却缺乏最终的成功者。

对此,青岛地铁商业空间开发公司负责人逄玉宝分析认为,上述地铁项目最大的问题,是出身和产权问题,绝大多数地下商业为人防工程。另外就是过于孤立,没有与既有的商圈线路、地铁线路完全融合,相对孤立,而不是连为一体;场景和形态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艺术感体验感不够强烈。

上述局面,近来有所改观。伴随国内首条跨海地铁青岛地铁1号线的推进,位于1号线井冈山路站地下空间的“北方最大地下城”初显雏形。

井冈山路站地下空间也被称作“长江地一城”,全长1500米,面积达14万平方米,连接黄岛汽车站,设有100多处出入口、30多部电梯、4个下沉广场,将于2020年完成主体,2021年下半年正式运行。

青岛地铁集团负责人表示,“长江地一城” 不仅地下空间的建筑面积在长江以北最大,更重要的是将打通青岛西海岸最繁华的的长江路不同的商场、写字楼、住宅区,形成完整的城市时尚生态链,打造超过20个大主题街区、38个商业空间,例如约1万平方米的全天候啤酒欢乐城,蒙古草原风格的马场体验馆,以及未来动物城、浪漫花园街、威廉古堡梦幻小镇、极地海洋馆、摩登丽人街等等。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5)

地铁李村站艺术品“青岛制造”。

“啤酒之城、音乐之岛、影视之都、会展之心在这里实现了全面集聚、交汇、融合”,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认为,该项目有望成为青岛市文化旅游的全新地标,吸引更多年轻人来青岛体验、生活、创业。

逄玉宝认为,“长江地一城”把商圈融为一体、把周边区域全面盘活,业态互动性、体验性、创意性更强,更适合当代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旅游习惯,将为岛城乃至国内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实践经验。

“科技账本”:独特地质条件催生出多少“黑科技”?

迟建平认为,除了出行、产业、地下经济这三本账,青岛地铁建设还有一个“高科技账本”。“地质博物馆”的天然禀赋条件虽然增加了青岛地铁的建设难度,同时也提升了青岛地铁的科技创新能力,倒逼一个又一个地铁建设工地成为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田”,在隧道掘进、减震降噪、爆破振动等领域,一些新技术、新设计、新设备得到应用,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在国内首次采用。

例如在青岛地铁2号线施工中,青岛地铁首次试水TBM(改良型硬岩掘进机)和EPB(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在国内地铁建设中率先探路机械化施工模式,极大提高了建设效率。TBM施工法的掘进速度为常规钻爆法的3到5倍,日进尺可达10米,最高日进尺达到22.5米。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6)

青岛地铁首次试水TBM。

2017年12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条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北京地铁燕房线正式投入载客运营,自此,“无人驾驶”成北京地铁“标配”。被称为“最聪明”列车的青岛地铁6号线“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则在此基础上,给列车安装了全球领先的“智慧大脑”和“千里眼”,列车运行中能够自己判断路况,完成加速、制动等一系列操作,由此实现了从“自动运行”到智能“自主运行”的技术跨越。

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图(轨道交通如何改变青岛)(7)

TACS模拟仿真中心。

此外,青岛地铁采用的“黑科技”还有轨行区管理智慧云平台、爆破振动远程自动化监测及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等。

编辑 马浩歌

猜您喜欢: